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下)

——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读书笔记(四十六)

图片发自App

四大皆空方有我

南师讲,前面佛提出一个问题,凡夫之人,以为真有一个我的存在,等到肉体死亡了,抓不住了,还要抓个灵魂。其实那个灵魂也是自己意识境界偶然的存在,还不是真的我,还不是这个。但是凡夫之人,总归要抓一个有相的我,都抓错了。真做到四大相皆空,就是人我众生寿者皆空的时候,才能找到生命本来的自我。那个自我是假称的,叫他自我也不对,叫他是佛也不对,叫他菩提也不对,各种名称都不对。

凡夫

经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南师讲,为什么佛要加这个尾巴呢?因为他说了一个尾巴怕大家又抓住它。经常看到过很多学佛的人,不敢承认自己是圣人,那就当凡夫好了,但是自己肚子里又不服气,不肯做凡夫。所以一般学佛学道的人很可怜,在圣人凡夫之间,就像公园里小孩子玩秋千,荡过来荡过去,永远下不了台,挂在空中甩。
佛告诉人们,所谓凡夫者,本来是个假名,没有真正什么凡夫,假名叫做凡夫而已。换句话说,严肃的说,一切众生都是佛,只是众生找不到自己的本性;找到了就不是凡夫,个个是佛,众生平等。所以,后世禅宗经典,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即是佛,悟道了,此心即是佛;没有悟道,佛也是凡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三样平等。

无我即佛境

经云:“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
重点在这个“我”字上,佛说:我,没有度众生。文字是那么解释,佛为什么那么讲呢?全篇的意思告诉人们,人悟到了真正的无我,修持证到了真正的无我,就是佛了。这个佛,无我,自然无众生,无寿者,这就是佛境界。所以做到了无我就是佛境界,一切凡夫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接着一切观念的执着,都是因为有我而来,那么真正无我就是佛境界。
无我以后叫什么呢?南师提醒大家注意,一般研究佛学的人,听到无我,下意识给它下一个注解,空的。佛没有这样说,他只说无我而已,这个空的是人们自己加的。如果真能把凡夫境界有我的观念通通放弃了,所谓放下,放下放到无可放处,找到生命本来,勉强才可以叫那个是我们生命的真我,那就是佛境界。但是在本经上,佛不说出一个真我的名字,那么你就要看全部的佛经了。全部佛经,总归起来三藏十二部,实际上有些真的,有些假的。所谓假的并不是什么假的,是后来佛弟子们自己修持到了,所写的经典,假托也是佛说的,这很有可能。这些笼统的算进去,佛经大概有五千多部。
南师讲,过去有些人念经,为了自己念,为了父母念,要念一藏经,一藏经就是五千卷。大藏经佛的这一部分是五千卷。后世弟子们作的论,乃至佛经的注解,未算在内,如果通通把它算在内,连后世的也都加进去,现在一共有一万三四千卷了,越来越多。
佛说法四十九年,这么多的经典中,他的几个要点是,世间一切无常,都靠不住,都要变去,都不属于我的。人世间一切皆苦,没有究竟的快乐,没有究竟的幸福。一切皆空,一切都无法把握,都要变去了,变去了都抓不住,抓不住的那个情况,那个境界定个名字叫做空,所以无常、苦、空、无我,本来无我,这是所有佛说的都是这样。

清净之乐

佛在世的时候,许多佛的弟子们,依他所教示的方法修持,都证到了无我的境界,脱离了苦、空、无我的束缚。但是也因此之故,都落于偏空之果,这是后世佛学给它加上的,就是偏向于消极的空。
佛到了八十岁,快涅盘的时候,他告诉人们相反的四个字,常、乐、我、净,与他平常所讲的完全相反。最后他又告诉人们,真做到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持到一切放下了,连空也空了,空到了最彻底,你找到生命的本源,这个生命的本源永恒不变。
但是这不是像人世间有个不变的东西一样,那样了解又错了,那是属于真常唯心论,属于外道的说法。佛说的这个常,是对无常而言,金刚经后面就给大家解释了。乐,不是苦的,得道的人离苦了;一般认为得了道的人,一天到晚都是快乐,其实并非如此。苦乐是相对的现象,着了相就会发疯。所以,什么是乐?无苦即是乐,清净之乐。清净没有境界,所以这个乐不是世间看的乐,是常乐。这个时候是真正的我了,不生不灭,这是不生不灭之我,并没有像人们世俗的观念,有个我相的存在,所以这个我是干干净净的。
所谓净土,没有一个净的境界,说地下很干净,那不算净,说虚空很干净,虚空也不干净。现在,大家都知道虚空里有很多东西。南师讲,真正的虚空是看不见的,那个是无善亦无恶,无苦亦无乐,那是真正的乐,那个是佛境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