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12个值得剖析和回味的细节(上)

最近一部网剧《长安十二时辰》默默上线,却令人意外地大火。截止目前已经更新了16集,豆瓣评分还能稳定在8.6分,可以说已经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我想这部剧相比其他古装剧,除了服化道令人惊艳之外,更让我这种历史细节控大赞。有网友感叹,如果跳过字幕或快进就看不懂,而我自己看下来觉得,即使正常看也会错过许多细节。

为了不让这些梗和剧组的心血浪费,今天就来分析下剧中的12处细节。

1、岑参

剧中像唐三藏一样负责话痨的程参,其实人物原型就是著名边塞诗人岑参。

天宝三载之前,其实岑参已经来过长安,拿着自己诗文四处推销自己,可惜无人赏识,又没钱呆在长安只得混迹河朔。而天宝三载,正是岑参进士及第的那年。

虽然剧中岑参大部分时间都在牢房,可他和张小敬念叨诗文那段真是意义非凡。

如果没有诗文,多少英雄义士只能活这一世,只能影响身边的人,有了诗文的记录,他们就可以在人们心中活千秋万世。诗文记录人,记录美。

诗文可以让后世人知道,我们是怎么活的,也可以让后世人知道,他们该怎么活。

我们现在能知道盛世唐朝,唐诗起了多大的作用啊。《全唐诗》收录48900多首诗,涉及2200多位诗人。

看上去很多,可是一位诗人一辈子再少说100首诗能作吧,那就是22万首,实际数量只会多不会少,像写出《登鹳雀楼》,《凉州词》的王之涣,怎么可能只写出6首诗。

也就是说,大部分唐诗都流失了,随着这些诗一起消失的,可能就是张小敬这样默默为大唐奉献的英雄。


2、安西都护府

剧中张小敬最早参军的时候,就是在安西都护府。而中了进士之后的岑参也许不会想到,在不久的将来,自己也将会和张小敬一样,满怀报国壮志,加入安西都护府去到塞外。

也许会有这样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岑参会想起天宝三载上元灯节,他和张小敬渡过的时光,有感而发,写下那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也就在不远的将来,安史之乱的爆发,原本镇守安西都护府的部队大都被调内地平乱,而此时一直觊觎西域的吐蕃趁机动手,占领河西走廊,将安西四镇和大唐分割开来,从此安西四镇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 红色部分为大唐,河西走廊被吐蕃占据,安西都护府孤立

在孤军奋战,坚守40多年后,也是在一个暴雪凛冽的冬天,唐军只剩下龟兹最后的一座城池,来的时候他们还是青年,可到了本该在大唐颐养天年的时候,他们还在为了大唐的荣耀而坚守。

公元808年, 在漫天飞雪中,震天的喊杀声里,最后的唐兵们手持兵器,与登上城头的吐蕃军进行了最后的浴血肉搏,全数壮烈殉难,无一人投降!从此再无安西都护府。


3、平康坊

长安城一百零八坊,方方正正,规规整整。平康坊拿现在话来说,就是黄金地段CBD。

由于尚书省官署位于皇城东,于是附近诸坊就成为举子、选人和外省驻京官吏和各地进京人员的聚集地。当时地方各方镇驻京办事处叫做进奏院,崇仁坊内有进奏院二十五个,而平康坊内就有十五个。

平康坊和崇仁坊南北相邻,地理位置优越,据《开元天宝遗事》卷二载:“长安有平康坊者,妓女所居之地,京都侠少,萃集于此。……时人谓此坊为风流薮泽。”

平康坊的女人都不简单,且有情有义。

在剧中,丁瞳儿和秦郎的故事,秦郎对丁瞳儿有没有感情,肯定是有的,他们曾经互相许诺共生死的。如果张小敬没有给秦郎开那扇自由的门,他们也许真的同生共死了,没选择的时候是一回事,一旦可以选择,真的能不动摇吗?所谓的情比金坚,不过是因为没有遇到黑暗罢了。

而此时丁瞳儿,终于成为了平康坊的丁瞳儿。她问张小敬,我是不是很傻。张小敬说,你只是愿意看美的东西而已。

正如张小敬之前说的:在长安,你要么变成和它一样的怪物,要么被它吞噬。

在唐代,并不是什么样的女人都能进平康坊,要知道来平康坊的客人,不是达官显贵,也是各地的仕子举人,所以平康坊的女人都是从小受到非常严格的歌舞、诗词、乐器等训练,甚至比起普通书香门第的小姐才华显得更高,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多是靠着青楼歌伎才能传唱四方。

当然,大部分在平康坊的女子命运都不会太好,正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讲的: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4、林九郎

林九郎人物原型就是奸臣李林甫了,历史书上李林甫的标签就是贪官,奸臣,可是历史上许多奸臣,为什么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奸臣,皇帝还是要重用他,还有人要拥护他?

而剧中的林九郎才让人感觉到,即使你穿越到唐朝,很大可能性你也要投靠右相。

虽然目前只看了16集,不过大部分金句都是林九郎贡献的,堪称官场教科书。

比如,他评价李必,说:

年轻人总是不懂得一个道理,话不是说出来就有用的,要看听的人愿不愿意听。

还有他痛斥吉温:

你做事还是没有规矩,没有想好解决办法,也敢来报。这就是领导为什么讨厌那种只会提意见,而没有解决方案的新人。

在吉温无法解释徐宾的情况时,和林九郎发生了一段经典的对话。

林九郎说:一个人被口口相传的功绩、言论、就是这个人的本来面目吗?世人的评论就是这个人的本来面目吗?只不过是啊,看故事的人想怎么看,写故事的人就怎么写罢了。

吉温问:那,当如何断人?

林九郎说:关系,看这人从前得谁重用,与谁为敌。

吉温说,徐宾从不攀附什么人。

林九郎又说:大唐的官场从不留没有野心的人,他之所以还能留在位置上,不是没有原因的。一句就洞察到,徐宾背后还有人。

有惊人的洞察力,有全局观,又注重细节,办事能力靠谱。所以这也无怪乎,皇帝要仰仗他,依靠他,信任他。

而实际上,历史上的李林甫也确实是个能人,虽然为了自己的地位,任用大批胡人做节度使,可是,在李林甫任内,管的节度使都服服帖帖。安禄山到长安,看到皇帝都可以嘻嘻哈哈,唯独见李林甫是恭恭敬敬。

而后来,李林甫的倒台,其接任者杨国忠就没有那么镇得住场子了,这也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


5、陈玄礼

剧中有一段,靖卫司差点要被龙武军接管,他们的首领是陈玄礼将军,从小和玄宗一起长大。而龙武军是专属皇帝的部队,也是皇帝最信任的部队。

可是,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逃出长安,就在马嵬坡,就是他手下的这批龙武军发生哗变,这就是著名的“马嵬之变”。而要求杀死杨国忠和杨贵妃的,就是这个陈玄礼。

有意思的是,在古籍《安禄山事迹》中记载:

骑士张小敬先射国忠落马,便即枭首,屠割其尸。

我想马亲王的整部小说可能就是从这一段话出发的。当然,也许历史上真就发生过这样的事,可惜我们不知道罢了。

另外,这本《安禄山事迹》的作者,就是那位红衣帅哥,姚汝能。


6、吉温

林九郎身边的那位唯唯诺诺的吉温,可别小看他啊,历史上,他可是得了李林甫的真传。

他和安禄山关系一直不错,安禄山是河东节度使,吉温是河东节度副使。后来两人一内一外,杨国忠后来感到吉温威胁越来越大,于是将他除掉。

而这个举动,也有种说法是,直接将安禄山逼反,因为安禄山觉得吉温之后就是自己,所以先下手为强。如果吉温和安禄山成功将杨国忠赶下台,还会不会发生安史之乱?如果吉温掌权,大唐是不是还能维持?吉温和安禄山会不会也反目成仇?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

你可能感兴趣的:(《长安十二时辰》12个值得剖析和回味的细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