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六季,与人生方向的两次调整

上半年,澳洲,由夏至冬

一二月的夏天,从东海岸几座城市的旅行开启,悉尼、黄金海岸、布里斯本、大堡礁、汉密尔顿岛一路走来,最后停在墨尔本的旅居。每天规律至极,晨跑、早餐、阅读、语言课、打工,周末泡图书馆、书店,或观展、逛街,或与朋友在近郊的山林、海边漫步。1月17日,在维州图书馆与墨尔本大学呆了一整天,给二十五周岁以自己的仪式感,当时并未许愿,只在心中隐约着一些对于未来的想法,现在回看时,不经意间竟已实现多数。

三至五月的秋天,在墨尔本的日常之外,进行三段旅程:南澳自驾、再至黄金海岸,以及于塔斯马尼亚岛的离群索居。六月入冬,回看这半年,收获许多美丽风景与人文,遇见许多有趣人物与经历,该思考的人生、需整理的自我、需规划的未来,都给了自己好的回答,觉得这段漫长旅程已心满意足,便开始返程。这次出发,原本是要执行大学期间就在规划的壮游,南半球计划着澳洲、新西兰以及一些岛国,之后是北美、南美,再至欧洲、亚非,却在这半年的行走与旅居中,就已实现了完全的满足。

在能力、见识、资金等都有限的情况下,不论再去到多少地方,无非只是所见风景的差别,而自己能接触的世界、能得到的提升与收获都已经到达瓶颈,这样肆意自由的一段时间,已经足够。于是,将接下来的重点调整为工作与学业。旅行是生命宽度的拓展,知识的精通、能力的提升是生命深度与高度的提升。生命的长度有限,宽度、深度、高度无限。

下半年,上海,再次的夏秋冬

自七月初到达上海开始,便是连续数周的极端高温,7月21日下午14时,徐家汇最高温度40.8度,也成为上海自187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一天。而我,就是在这样的高温中,从南半球的冬季空降。到达第二天,工作交谈;第三天上午,密集看房,下午签约,在酒店住了一周后,便带着一个行李箱搬进新住处。又一次从一个行李箱开始的一段人生。

放下了山川海洋、细雨霓虹、自由浪漫,而甘愿走进钢铁森林与格子间,不仅仅因着薪资。收入增长、自我管理与工作能力的锻炼、视野与格局的提升、资源的积聚?不同时期,人所关注的重点也会改变吧,当时而言,就是这些考虑。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深以为然。带着这样的想法开始工作,决议专心做事与沉淀,多学习积累、提升能力,也一点点让天马行空的想法逐一落地。理想人生,更需要一步步踏实前行。

这半年,遇见上海的最热时分,也经历了并不常见的下雪天,并在初冬之际,再次调整了人生之旅的方向。

人生方向的两次调整

天平一端是自由浪漫的生活,一端是工作事业与必须的物质世界。一些人可以放下后者,过彻底的嬉皮生活;一些人可以暂缓前者,安于眼前的日常;于我,却长久地在二者之间徘徊游走。里尔克言,“我可能什么都想要,那每回无限旋落的黑暗以及每一个步伐升盈令人战栗的光辉”;想来自己也是如此吧,“什么都想要”,自然也就始终承受着双重的思绪挣扎。

最初,向往成为闪闪发亮的人。大学时,背包旅行了很多地方,开始觉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其实就是这样的自由与浪漫,将未来几年的目标,也由精英之路转为环球壮游,并进行了各大洲的细致规划。毕业时,却因母亲一句,“你走那么远,想你的时候怎么办呢”,心一酸,就留在国内工作了。好好工作,让家人安心,自己也能从中得以锻造与提升,并存些钱,也挺好。于是朝九晚五,一晃数年。

今年上半年的终于启程,觉得并不仅仅是“迟到的间隔年”,而是要走进自己一直期待的生活之中。在真正经历了半年这样的生活之后,才发现此时自己的心境,与几年前的学生时期,已并不一样了。以前对世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对旅途的自由浪漫也总是充满期待,美到窒息的自然风景、特别的风土人情、旅途中有趣的人物,一切都无比新鲜,现在回想大学时期的旅行,几乎都是这样满怀期待着出发,一路欢喜着度过的,也总是得到很大满足。但如今,风景、人文、美食,这一切都并不能完全地让自己很满足,不能从中感受到极度的快乐。反而,在频繁的城市移动中,因所购买的诸多书籍难以携带而感到沮丧。

以前觉得,去很多地方玩会很快乐很满足,后来意识到,漫无目的的宽度拓展已经是太浅层次的欢乐了,而人的生命是短暂有限的,必须及时停下去做更重要的、幸福感与成就感更大的事情。比起不断地背包行走,更想要的,还是一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有着落地玻璃窗与书墙,有一舒适沙发角落与落地灯,可以每天伏案阅读写作的书桌;周末可以带着书与简餐在海边晒太阳或林中听雨,长假可以去远方。于是提前结束壮游计划,回到工作之中。

下半年工作一段时间后,最终,再次选择停下,并再次调整方向。放弃上海滩的职场精英之路,而开始申请澳洲学校,并定居。在家人与F的支持下,提前开始学业、家庭,与理想的生活方式。

这样回看时,过程的确蜿蜒曲折,折腾了些,但终究是值得的。在一条既定道路上马不停蹄地奔跑,是战术上的勤勉;对这条道路的不断思考、尝试与选择,却是战略层面的不可或缺。幸运者,或有师长指点,一开始便在正确且适合自己的道路上一马平川;也有些人,总需要自己作每一个十字路口的抉择,也只能自己试探选择,又焉知非福。虽然曲折,但好在还是于二十五岁这一年完成了所有的试错,对于接下来所选择的方向与人,很有信心。

以前常写“理想人生,日益接近”,现在,大抵已是“理想人生,即将开启”了。

真正找到自己的方向

2017年10月读《偷影子里的人》一书,主人公是一位可以和影子交谈的男孩,于是,也就能读出别人心底的秘密。吕克是男孩自儿时起的好友,父亲是面包师,在小镇上经营着自己的面包店,吕克毕业后,自然地就做起了面包;男孩则考入医学院。男孩假期回到小镇时,在面包店里看到正在做点心的吕克,觉得他很不快乐,后来,从他的影子里读到原来他一直想当医生。吕克父亲一心只想让他在家守业,男孩不顾一切与之交谈,也经历了一些曲折,最终,吕克父亲还是放手让儿子追逐自己的梦想了,并且从不宽裕的经济中挪出一些费用作为支持。

吕克在男孩的帮助与父亲的终于妥协下离开面包店,开始医学院的生活、学习与实习,一开始,也很享受这种梦想照进现实的快乐;然而,逐渐地,他开始感受到医学课的学习压力,在具体的实习工作中,一点点觉得,其实自己根本就不喜欢这样的压力与压抑。

终于,在一次与男孩的海边旅行中,吕克彻底想通了。当时,他们在海边一座疗养院为老人做点心,吕克从小练就的西点手艺,让所有人都赞不绝口,他们吃点心时满足的微笑,他们由衷的赞扬与感谢,都让吕克感受到一种极度的幸福。

他对男孩说,以前,我觉得医生很厉害,觉得成为医生就是这一生的梦想,就是这一生最想做的事情。直到真正走进这样的生活时,才在对比之中,觉察出自己真正喜欢的状态,才意识到,医学的压力和忙碌,以及会面对的这些死亡病痛,根本就是会让自己惧怕想要逃避的事情;而做面包时的安宁恬淡,看到顾客满意笑脸时的快乐感觉,却无比怀念。

最终,吕克作出了退学回家继续经营面包店的决定。

这个故事,在书中只是一条分支,却让当时的我读来,最为打动,因为联想到自己的经历,感触万千。

吕克是勇敢的。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很重要;确认清楚自己真正喜欢的方式,更重要。去作这样的尝试、找寻与抉择,需要不断直面自己的内心,不断与自己对话,需要一些智慧与很大的勇气。季羡林先生在《行走天下》一书中的文章《胡适之先生墓前》提到,“积八十年之经验,我认为,一个人生在世间,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勤奋、机遇。行行皆然,人人皆然,概莫能外”;我想,除这三项,正确的方向也至关重要。“正确”一词,并不完全是客观评判的标准,更重要的,也要适合自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与天赋,并且自己真挚深刻地热爱,能于之中体会到幸福感、存在感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我知道终有一天,会真正走进想要的生活中,会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会与喜欢的人幸福地在一起,并于未来人生路上共同前行。当这一天来临时,我也深深知道,所有的一切都不是从天而降,不是幸运,不是运气,不是偶然。

——

2017.9.18 初稿;2018.3.16 修改。

你可能感兴趣的:(25岁,六季,与人生方向的两次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