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奖励为何如此流行
本书和作者简介:《奖励的恶果》,也有人把它翻译成《奖励的惩罚》。本书作者被称作是美国最猛烈批判金钱奖励的人。他特别反对拿钱来奖励别人。其实不仅是钱,他本身就特别反对“奖励”这件事。
作者在这本书当中所论证的观点就是,奖励其实跟惩罚是一样的,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奖励本身就是惩罚。对于塑造人的品行,或者是去提高他们的表现,都是一种很失败的方法。他是反对奖励的。
1.奖励背后的理论来源:行为主义理论
1.1巴甫洛夫的狗实验:刺激(奖励)→反应(行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没有塑造新行为。
巴普洛夫发现每次给小狗喂肉的时候,小狗就会流口水,此后他每次给狗吃肉的时候就会按一个小铃,然后长此以往,他就发现这个声音就如同让狗看到肉一样,只要响起这个铃声,这狗就会流下口水,所以他就把这个现象称作叫条件反射,因此建立了条件反射说。
1.2华生的小艾伯特实验:刺激(奖励)→反应(行为)→重复呈现刺激以被动强化反应。
小艾伯特是一个小孩,他刚超过11个月大的时候,华生就跟同事拿他来做实验。刚开始,实验人员把这小孩放到床垫上,让小老鼠来靠近他。儿童对小老鼠并不恐惧,甚至会摸它。但是到了后来,当这小孩去摸小老鼠的时候,华生他们就会在这小孩的背后拿一个铁锤敲一个铁棒,发出巨大的声响,嘣的一声。结果这小孩就被吓着了,放声大哭,而且表现出很恐惧的样子。
然后重复几次之后,每次只要这个小老鼠出现在这小孩面前,这小孩就能感觉到非常痛苦,他就会哭,就会想跑。显然这小孩已经把小老鼠跟他背后的那个响声、那个能吓到他的巨响建立了联系,并且产生了恐惧的反应。然后进一步去强化这个反应之后,这小孩不止害怕老鼠,他会害怕一切毛绒的东西。这就是早期的行为主义实验。
1.3斯金纳的老鼠箱子:反应(行为)→刺激(奖励)→为了获得奖励而主动重复反应。操作性条件反射,塑造了新行为,也称控制决定论。
斯金纳箱就是一个心理的实验装置,一个箱子,厢壁的一边有一个能够按的杠杆,杠杆旁边有一个放食物的小盒子。如果在这个箱子里面按杠杆,食盒就会把食物给释放出来,进入箱子里面,动物就可以吃东西了。然后斯金纳就把一个24小时没吃过东西的小白鼠放到这个箱子里面。刚开始这个小白鼠就在箱子里面探索,它不小心碰到了这个杠杆,就获得了食物。小老鼠刚开始可能没有觉得按杠杆跟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但是重复几次之后它就发现了,从此之后它就形成了这种压杠杆取食物的条件反射,就学会了去拉这个杠杆。
斯金纳的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发生的。
2.奖励流行的原因
大众对奖励的看法:如果想激励一个人去做一件事情,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他做了之后给他奖励,奖励是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手段,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很常见。
2.1能塑造新行为。比如说我们想让小孩安静一点,说你安静了我一会就给你糖吃,我一会就带你出去玩,小孩马上就安静了。
2.2简单、有效。短期之内,我们只要用奖励让这个人觉得很划算,就可以让他们做任何事情。
2.3文化背景。我们的文化当中本来就有奖善惩恶、奖罚分明的公平观念。我们认为,干了好事就要奖励,干了坏事就要惩罚。我们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
3.作者对奖励的观点
观点:奖励≈惩罚,即,奖励跟惩罚本质是一样的
两者联系:控制和操纵他人(核心)
两者区别:奖励是引诱式的控制;惩罚是暴力式的控制
后果:从长远来看,奖励是负面效应的。但是大多数人都注意不到,因为奖励的正面效果出现得很快而负面效果出现得很慢,奖励和负面效果之间的联系就没有那么明显。
其实奖励越快发生,它的效果就越明显。由于奖励在生活当中很常见,所以你一定要警惕,是不是有人拿奖励在控制你。
二、奖励真的有效吗?
1.奖励的本质是不人道的
作者是反对行为主义的,他觉得流行的行为主义在本质上是不人道的。
奖励不人道的原因:
①行为主义的研究对象几乎是动物,无法把理论推及到人身上。(动物是被动学习的,但人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
我们人类天然地对自己对周围的环境好奇,我们本身就有学习的本能,有那种提高自己的水平、把技巧练得熟练的本能。
所以人跟动物是不一样的,你不能把人跟动物一样对待跟理解。但这并不是作者认为的流行的行为主义不人道的根本原因。
②两者的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还巩固加深了这种悬殊。给予奖励的一方是控制方,奖励对控制方更有好处。
一般情况下使用奖励的手段对谁更有好处?其实是对使用者、对于有权势的那一方更有好处,对于奖励者更有好处。
所以作者认为奖励跟平等、跟自由这种思想都是冲突的。
2.奖励能否改变行为?
奖励到底效果怎么样?它到底能不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说一个孩子以前不喜欢学习,那能不能通过奖励改变他贪玩的行为,让他开始认真学习。
作者就告诉我们了,这个奖励的效果,它也不怎么样。从三个方面来衡量一下这个奖励的效果。
2.1奖励不是对任何一个人都有效,尤其是拥有独立性的人,难以衡量。
2.2奖励的效果是短期的,很难深刻地持久地影响他人。
因为奖励没有让一个人知道,为什么他们在没有奖励的时候也应该去这么做,没有让一个人去思考自己做这件事的最根本动机是什么。
如果你的目的只是让别人去服从命令,或者是短期的让他做一件事情。比如说明天早上你一定要准点,到了我就有奖励,那这时候这个奖励是特别有效、很实用的一个策略。
可是如果你想长期地去提升你的员工的工作质量,想长期地去改善你孩子的学习习惯,比如说让他成为一个非常自觉的独立的思考者跟学习者,在这些方面奖励没有用,而且很有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一旦好处没有了,这个人的行为很有可能又回到了原点。如果你想要保持效果的话,你就必须源源不断地去奖励对方。这个奖励还得升级,比如说你原来曾经答应的小孩说,给个糖,你就去做家务。那这小孩对糖腻了,你要换什么奖励他?而且你希望的结果,真的是给糖,孩子才帮你干活吗?其实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根本就不是孩子去干活这个行为,我们希望他没有奖励的情况下,也能够长久的去保持收拾家务的习惯。
3.奖励大多时候不能让人表现更出色。
比如说有一个实验是这样的:研究人员去观察了在校刊兼职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学习按照规定的要求去编写标题。然后随着时间越来越久,会发现他们越来越熟练。一部分学生每完成一个标题就拿到钱,结果一段时间之后他们的表现就停滞不前了;但那些没有拿到钱的学生,他们的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因此,当任务比较复杂且需要运用创造力时,奖励会影响创造力等其他表现能力的发挥。
只有当任务极其简单不用动脑时,奖励才可能让人表现更好。比如说什么任务?类似于像流水线上的工人的任务,就给这个东西拧螺丝钉,每拧一下就算完成。你给他奖励说,如果你能够今天拧了3000下,我就多发一百块钱。这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的表现会有明显的提升。
三、奖励失败的关键原因
1.为何奖励没有效果?
1.1奖励暗含惩罚
例如: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奖惩交替)就是你干得好了有胡萝卜;如果你干得不好,你就挨大棒。它其实就是一个奖励跟惩罚交替使用的手段。
现在家长都知道,不要总是罚孩子,我们要奖励他。可能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的是,奖励当中也暗含着惩罚的一面。其实奖励跟惩罚是有很多共通的地方的,它们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奖励和惩罚都有共同的特质:控制他人,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如果达不到目标就没有奖励,那么这就是一种惩罚。比如说我让你考一百分,你没考到,我让你做1000万的业绩,你没做到,我奖励不给了。其实这种不给,把奖励从他们眼前明晃晃地给撤走,对他们来说其实就是惩罚。我没有得到奖励不就是惩罚吗?
1.2奖励破坏人际关系
①一个团队中只有前几位优秀的人获得奖励剩余的大多数一部分没有奖励,就会破坏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嫉妒、不信任、冲突),妨碍他们合作。
一个班60个学生,只有前三名能够得到奖励。这样的话,这60个学生之间,或者是你用这种绩效去奖励的团队之间,他们就难免有冲突,或者是互相嫉妒,不信任,压力大。这种不信任压力大带来的焦虑,本身就妨碍他们的表现,更何况这种情绪还会妨碍他们的合作。 所以说如果奖励破坏了人际关系,对他们的表现并不一定真正有益。
②破坏施予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两者地位不平等)
奖励实际上是一个地位高的人对一个地位低的人进行的一个动作。给予奖励的这个人,他其实是处于一个判官的位置,他是一个主管的位置。他的意见能够决定你能不能得到奖励,是得到奖励,还是会得到惩罚。这就会让你们两个之间的关系变形。
很多父母都说我要跟我的孩子做平等的好朋友,但是你决定你的孩子能不能得到奖励。你下次考得好了,妈妈就奖励你去泰国玩一趟,妈妈就奖励你一百块钱。实际上你们之间并不是一个平等的关系。如果说,我需要取悦你,我需要让你高兴,我需要达到你对我的期待,我才能得到你给我的奖励,那这时候我们两个之间的关系是必然破裂的。
1.3奖励让人忽视问题的根本原因
一旦拿奖励作为手段,就不会探究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比如说你的孩子不喜欢学习,你想的办法就是直接给奖励:如果你学得好,这个期末成绩进步了,那我就奖励你300块钱、奖励你喜欢的手机。这时候你就不会再去探究,为什么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了。你拿业绩来要求员工,你就不会再去探究,他为什么工作马虎了。
所以你做的就是贿赂对方或威胁对方,只要让他顺从就可以。你不会再有兴趣了解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了。
1.4奖励阻止冒险
①只做能得到奖励的事儿
小时候我,妈她只在乎我们家里三个小孩的学习成绩。她就会说:你们只要学的好就有奖励。当然她就不奖励别的事情,比如说,我们打扫卫生了,我们帮着大人干农活了,这些不在她的奖励范围内。所以我好像从小就养成了这种习惯,就是我只好好学习,其他事我不做。可能就是这种被奖励驱使导致的后果。
②为了得到奖励,只更容易的事而不敢做有挑战的事。
比如说,咱们读书会出了一个政策,只要你读够48本书,你就能够得到500块钱。请问这个时候,你会选择什么书读?其实你会从市面上选择比较容易的48本书读,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够保证自己得到奖励,你不会再去冒险了,你也不敢去冒险。
1.5奖励破坏内在动力(最大危害)
a.奖励和惩罚作为一种外部动力,是会破坏内部动力的。
如果你是为了奖金跟工资才去上班的,这样每天上班对你来说都是煎熬,你早上到了就想下班,周一一开始就想周五。
如果你是为了成绩,或者是为了得到妈妈对你好成绩之后的奖励才去学习的,那么学习对你来说也是煎熬。因此你就无法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而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情,想做到最好,想达到最佳的程度,这个只有在内在动力的驱使之下才能做到。
b.书中举了个例子,体现的就是“过度理由效应”→说明奖励会降低一个人的兴趣。所以这是奖励为什么会降低兴趣的两个原因:一个是作为手段的时候,就会自动地降低对这件事的价值感,另外一个就是受控感会减少兴趣。
有一个老人他去公园里面晒太阳的时候,总是被一群小孩围着嘲笑。小孩就围着他就喊秃头、死老头什么的。这老人呢,他也没有很生气,他就跟那些小孩说,如果明天你们还来骂我的话,我给你们每个人50块钱。然后这些小孩都特别高兴,第二天又来骂他,秃头、死老头。结果这老头就给了他们50块钱,说如果明天你们还来的话,我还给你们50。小孩兴致勃勃地骂了几天。结果有一天,这老人就跟他们说,如果你们明天还来的话,我给你们每个人一块钱。小孩就很生气,啊,你只给我一块钱,我不来了!
你看这些小孩他们的内在的动力,他们其实本身取笑这个老人就是觉得好玩,没有为任何目的取笑他。可是他们这个内在动力怎么样?被外部的刺激一点一点地消解了。就给他一块钱,他不愿意来了,他已经忘了他当时做这件事情的内在动力了。结果就是没了奖赏之后,这群小孩再也不出现了。
感悟:其实对作者这本书的观点,我不能全部认同,我承认奖励运用不当确实会带来不好的影响,但是存在即合理,奖励其实也有它好的地方。个人觉得奖励其实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我们不应该现在极端的一方去看待问题。比如说,①读书会就是有奖励机制的,如果奖励真的存在那么多坏处,为什么读书会还要设立奖励机制呢?②有些事情我们是拥有内部动力的,即使没有奖励我们也会去做,之前奖励对我们来说可能会成为一个催化剂。即使没有奖学金我也会好好学习,但是有个奖学金可能我会更加努力。即使没有读书会的打卡奖励,我也会认真读书,但是有奖励的话会让我们更开心一点。即使没有奖状,我也会好好比赛,但是有奖状会更开心,因为奖状是对我努力准备比赛到比赛这个过程的一个肯定。因此,奖励对我来说并不全是坏的,它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
四、如何降低奖励和表扬的危害
1.可以奖励人们本来不感兴趣的事吗?
作者就在书里面探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既然我们担心奖励会损害一个人的内在动力,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去奖励那些人们本来就不感兴趣的事呢?如果我家孩子特别不喜欢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那么我通过奖励来刺激他学习,又有什么问题呢?
听起来很有道理,对不对?因为你只有有兴趣才有被扼杀兴趣的可能。如果你本来没兴趣,你已经讨厌这件事情,讨厌到了极点,没法再降低兴趣了,那这时候奖励是不是就很有效了?
但这也不意味着,奖励那些人们本来就没兴趣的事这种做法就是对的。
因为奖励本身,长期来看效果不好,而且它不仅会降低对任务本身的兴趣,还会抑制我们去探索那些更愉快地执行任务的策略。
意思就是说,比如说你家孩子不喜欢学习,你说反正孩子没有兴趣,我就通过奖励去刺激他。你用奖励去刺激他,先不说效果好不好,其实本来他对学习可能没有兴趣,可是他还能够去有动力寻找一些比较快乐的学习方式:我能不能听着歌学习,我能不能把我的任务变成一个游戏。他本来是可以去寻找一些这样的方式的。可是如果你奖励他,你会损害他对任务本身产生兴趣,你还会损坏他去找这种策略的兴趣。
所以奖励本来就效果不好还有害,即便是在对方不感兴趣的状况之下,奖励也不是一个值得采取的手段。 而且更多时候,我们区分不出孩子到底是不喜欢学习、没有兴趣,还是暂时没有兴趣。
往极端了再想想,你家孩子本来就不喜欢学习,本来就觉得被动学习已经很痛苦了,这时候你还用奖励来剥夺他的自主权,你这不是雪上加霜吗?我不喜欢一件事情的时候,我最不需要的就是你通过奖励继续控制我了。所以这是为什么即便对方不感兴趣,也最好不要用奖励的手段的原因。
而如果我们用了奖励去刺激对方,按照我们的心意去做事情的时候,往往会让我们忽略那个最重要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件事? 是不是这件事是非做不可的?到底是什么目的、到底是什么原因,一定要让对方做一个他根本不感兴趣、倍感痛苦的事情呢?
其实生活当中没有那么多的必须和一定要。有的时候,你觉得你必须做这份工作,要养家。有的时候正是因为咱们都把目光聚焦在那个奖励上了,就忘了,其实这件我们不感兴趣的事情,这件我们觉得做着特别累的事情,未必一定要做,哪怕这是一份工作。
退一步讲,即便我们一定要做这件事,人为地通过奖励来控制一个人的行为,通过奖励来诱导他去做也不是最好的或者是唯一的选择。
比如说,小孩不喜欢学习,你非要拿这个奖励来控制他,说学吧,学好了妈妈就奖励你。真的是最好的手段吗?不是。
其实我们可以非常坦诚地告诉孩子,学习本来就不那么有趣,你的痛苦我理解,你的痛苦我也经历过。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你感觉不那么乏味、不那么痛苦呢?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完成这个事情到底有什么意义、到底有什么好处、到底对人生有什么作用。然后我们可以让他自己去决定,他用什么方式去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尽量地给他更多的自主权,去减少他做这件事情的痛苦程度。
你一定得学、你一定得把这个作业做了,但你可以选择在今天的什么时间段做,你可以选择在哪做。你给孩子的自主性越多,他做这件事情的时候痛苦程度就会越少。
2.把奖励的损害最小化
A.把奖励从人们的眼前挪开(奖励不要太显眼)
B.不要事先给允诺奖励,事后把奖励作为惊喜给到他
C.不要把奖赏作为竞争(比如说我们可以说我们班上只要达到80分,我就把这个奖励发给你。不要说得班级前三名才发,这样的话孩子们之间就会有竞争的关系。)
D.奖励尽可能跟任务相似(比如说,我们做了一门课,然后我们要给这个完成课时的学员奖励,我们就奖励他明年免费学习的权利。这样的话,我们给的奖励跟他的任务是类似的,不会破坏他做这件事情的内在动机。但是真的如果你给他别的奖励的话,就会破坏掉。如果完成的话我们就给物质奖励。结果就因为物质奖励,大家就会一直去计较,到底能不能得到那个奖励,能不能成为那几个人当中的一个,其实就忘记了自己来学习的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最原始的原因是什么。)
E.让人们自己去决定到底用什么方式来奖励。
总而言之,在教育的过程当中,用这些方法比在职场上意义更大。因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功利心是最小的。我们是希望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很好的品格的。所以在奖励的这个问题上要尤为注意。
3.表扬是好事吗?
既然奖励有危害,奖糖果让孩子打扫卫生也不好,奖现金让孩子学习也不好,我不奖励了,我能不能表扬他?你总不能说表扬不好吧。我告诉我的小孩你做得太棒了,你真是妈妈的骄傲;我告诉我的员工,哇你们这次真的史无前例地优秀。请问,我这么表扬他们干得好,又有什么坏处呢?我们能不能用表扬来替代奖励?
有些表扬会产生积极效果,但有些表扬会让人感觉被控制。
什么时候表扬会有损一个人的表现?
A.完成简单的任务却得到表扬,会让人觉得自己不优秀。
比如说,人家孩子都考一百分,咱们孩子考了60分。回来之后咱们跟孩子说哎呀做得很棒。孩子心里面郁闷了,说我一定特别笨吧,所以我妈60分都要鼓励我一下。
B.表扬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压力,接下来做事情会束手束脚。
让他感觉到很大的压力的,他会觉得他要符合你的期望,他不能辜负你的表扬。有的时候这种压力,反而会让他表现得越来越不好。
C.表扬会导致人们不愿意去做有风险的任务。因为害怕失去这个表扬,也害怕被曾经表扬过的人批评。
表扬会让人变得的脆弱和不安。表扬会让人依赖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按照别人的意愿去行事逐渐变得没有主见和判断力,削弱完成任务的自主性和恒心。
4.如何更好地表扬?
A.对事不对人(比如,你要说你今天做的这件事情,真的我觉得特别棒。什么事情?你帮全班同学倒垃圾这件事,我觉得特别棒)
B.尽可能地具体(比如,你要说你今天穿的这件衣服的颜色特别好看,而不是说你今天特别美)
C.避免虚假表扬。做得不好就是不好,不要做得不好还硬要表扬。
D.避免在表扬当中设置竞争。不要说你就是咱们班最优秀的。一下子就把这个孩子跟全班其他的孩子的人际关系破坏掉了。
感悟:今天学习了有关奖励和表扬的危害,个人对里面的看法是比较赞同的,因为在生活中有过太多相似的感受和经验。就拿其中两个例子来说吧!
第一,表扬会让他感觉到很大的压力,接下来做事情束手束脚。最近正准备参加面试,我的一个朋友就跟我说,你笔试都过了,面试肯定也通过的。听到她这么说其实我感觉很不开心。因为我会觉得压力很大,她说的话会让你觉得一定要通过面试。
第二,不要把奖赏作为竞争。很多学校都把奖赏作为竞争,这个真的很不好。比如,获得全年级第一才能获得奖学金,要知道全年级那么多人,只能有一个人获得奖学金,这得有多难。此外,为了获得奖学金,整个年级为了奖学金形成一种竞争的局面,一些同学在帮助其他基础较弱的同学时就会有所保留,不利于大家共同进步。
学习了奖励和表扬的危害后,我要避开这些误区,表扬时学会具体、对事不对人,奖赏要作为事后的惊喜、不要形成竞争、尽可能跟任务相似。
五、用什么来替代奖励
作者已经告诉我们,奖励到底有什么危害,它是如何损坏人们对做事情的兴趣的。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手段去激励人们更好地工作,更好地学习,给出更好的表现呢?
1.激发内在动力
你千万不要去激励别人,因为激励别人工作、激励别人学习,这个事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我们能做的是什么? 我们必须让一个人从内在出发,由内而外地产生做一件事情的渴望。自己有驱动力,他才能把这件事做好。
激励激发,激励是外部的,激发是内部的。人天生是具有求知欲的,只要掌握正确的方式就能激发内在的动力,如果使用奖励反而会让人感觉到被控制,破坏人们的自主性。
在我看来,我觉得中国的学生和职场的白领,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内在驱动力的问题。我们在受教育的过程当中,基本上是没有任何选择权的。所以在上学的时候,就谈不上有什么内在驱动力。然后到了工作的时候,为了工资,为了奖金,在单位、在公司一天一天地熬着,所以也缺乏内在驱动力。
我们能做的是什么?我们能做的是,创造一些特定的条件,让人们对他做的事情兴趣最大化,消除那些对他们的兴趣不利的条件跟因素。
为内在动力创造条件:动因3C理论(动因的三要素)
a.合作(Collaboration)
与他人合作时,别人给你的支持会给你带来一种强烈的情感支撑,让你在这个团队中有归属感,激发你对工作的热情。
比如说,在工作场合,你会发现什么呢?有时候你上班的动力并不是因为你想挣多少钱,也不是因为说这份工作就是你最喜欢的工作,而是因为在这个公司有一群你非常喜欢的小伙伴,你们每天搭伴干活特别愉快,彼此合作,亲密无间。
b.内容(Content)
如果你能够让员工知道,他做这件事情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你能够让学生知道,他学的这点东西是怎么用的,他为什么要学,他们就会有动力。
安排工作任务时不能只机械地发出命令,要告诉人们了解做这件事情的意义是什么,只有了解工作的意义是什么才可能对工作的内容产生兴趣和热情。
如果在工作当中,你能够花一两分钟交代清楚,为什么你的同事、你的员工要做这件事情,一定不要吝啬这个时间。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工作内容是有意义的。
当然,为了让内容更有吸引力,让员工对这个工作内容更有兴趣的方式,除了告诉他他工作的意义是什么之外,还可以让他们能够全心投入的工作。
就是你不能光激励他们取得成绩,你要提供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成就感),这样就能够激发他们的能动性。让他们能够感觉到他们的技能在工作当中都被用到了,让他们有机会去体验不同的任务,让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那这时候他在这个工作上的动力就会特别强。 怎么提供这些机会呢?比如企业内部微调,让他们去更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工资岗位等等。
还有一个就是重新构建工作内容。就是让每个员工都看到,他的这个工作的反馈是什么,产生了什么结果,价值所在。其实他们就会对他们的工作更有兴趣。
小总结:但调整工作内容有难度,实用性不太高。
c.选择权(Choice)
在选择上,尽可能地给予员工、学生、孩子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尽可能让他们参与到计划制定、管理等当中)。
比如说,你可以让你的员工自行去设定他的工作计划表,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工作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去对他们的工作质量进行检查,让他们自主决定怎么休息、何时休息,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工作的任务的优先次序,等等。
当我们给予他人自主选择的权力,而不是去控制他,他就会感到自由和自主,那么他就会更愿意去做一件事并从中寻找或发现乐趣。
在孩子身上也一样。比如说孩子不喜欢学习,咱们不能说就不学了,但是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一个两岁的孩子他不喜欢吃午饭,你可以让他自己去选择一个餐具,都可以去增加他的自由度,这样的话他就会更愿意做这件事情。
我们在教育过程当中特别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当我们特别想让孩子做某件事的时候,我们最容易采取的方法就是控制他。奖励和惩罚是控制的手段,是最能够直接产生效果的手段。所以往往我们就会忘记,只有给他更多的自由度和选择权,他才能做得更好。
到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奖励的坏处是什么了,但即便有了这些方法,我们还是很容易偷懒,用奖励或惩罚的手段去控制他们的行为,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是因为奖励手段使用起来实在太容易了。
感悟:奖励实际上和惩罚一样,都是在控制他人。奖励时,会无形中损害人们做事的积极性,因此当我们想要人们做一件事情时,要学会考虑如何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用奖励去激励他们,这样子从长期来看是起不到什么效果的。作者认为一个激发一个人内在动力的方法就是把他的兴趣最大化运用3C理论。其中选择权这一点我个人觉得是三个方法中效果最好的方法,因为人们不喜欢被控制,喜欢获得自主权。
在工作和学习中,要学会的识别奖励跟惩罚背后的控制性,要保护自己的热情跟兴趣,去寻找自己做事的内在动因。
书籍信息:
[美]埃尔菲·艾恩:奖励的惩罚
上海三联书店,2006 年, 豆瓣8.3分
思维导图:
梗概:行为主义认为应该用奖励和惩罚塑造人的行为,后来惩罚被认为是不可取的,但奖励仍然大行其道。行为主义的做法充满了我们的工作、学校和家庭。 作者认为奖励和惩罚是一回事,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对于我们想要塑造长期良好行为、提高表现等终极目标,是有反面作用的。书中阐述了奖励失效的原因并提出要激发人的内在动力。
评价:
1.奖励和惩罚都是控制
2.要学会有意识的保护自己的内驱力
3.作者在他在上学时就警惕流行的行为主义,要学习他独立思考的精神、对权威观点的否定。
重点:奖励惩罚控制选择自主权兴趣最大化
奖励失败的原因:
1、暗含惩罚;
2、破坏人际关系;
3、忽视问题;
4、降低创造力;
5、损害内在动因
如何解决:
1、不要试图用奖励和惩罚去控制别人;
2、建立良性的、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
3、遇到问题时,不要想着从表明去解决问题的症状,而是要去探究问题的根源;
4、注意力放在享受做事本身,而不是奖励等附属的东西;
5、从3C出发去加强内在动力。
行动计划:
1. 警惕身边的奖励和惩罚,包括表扬、赞美、金钱和物质奖励等,它们都是别人对你的控制。
2. 遇到有奖励的事,要问自己:我是为了奖励做的,还是为了享受做这件事本身。尽量忽视奖励,专注在这件事本身。
3. 工作和学习时,应用3C:找到合作的同伴、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为自己争取更多的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