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论语学而第一篇

新解学而篇第一

《论语》第一篇“学而篇”,第一段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对这句话,有很多解读法,但通常的解释是:孔子说:“学习后时时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但这样解释是在按照现代人的思维解释古人,这样解释,三句话说了三件完全不同的事情,之间也没有什么内在联系,毫无逻辑性,让人不知所谓。这样的解释也不能很好体现孔子克己复礼恢复周朝礼制的政治理想。

孔子的时代,礼崩乐坏,周天子虽然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但已经丧失了号令天下的权威,社会相当混乱。孔子是一心想克己复礼恢复周朝礼制的,无奈处处碰壁,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得已退而求其次,开私学之先河广收门徒开坛布道传周礼薪火。论语是孔子身后之作,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书,要体现的就是上述的目的。

(其时世道已丧,孔子这套文的显然是已经行不通了。国家的肌理已经病入膏肓,治乱世当用重典,必先祛邪以扶养正,这也是法家开始吃香的原因。)

论语,是论道之语,阐明的是关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学而篇首这段话,一定是开宗明义契合这样的思想的。

要理解这段话,得先把里面的关键字理解对。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shuo)乎?”这里的“学”不能简单理解成我们现在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孔子是要恢复周礼,用礼乐去治国。因此这里的“学”特指周礼,是要恢复周礼,并使人们遵守周礼。学而时习之就是指学习周礼然后时时刻刻遵守,使之成为自然习惯。这里的“说”并不是通假字,而应该理解成说(shuo)的本意,即说教。这句话是说,要使周礼在社会上蔚然成风成为人人遵守的习惯,就是要不断地通过宣讲、说教来教化民众,使民众心悦诚服。

这第一句话阐明了通过礼法使一个国家恢复内部秩序,讲的是内政。接下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e)乎?”这里的远方不仅仅指很远的地方,“方”指的是方国,三代时期是指王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比如鬼方、虎方、蛮方等,或友好或敌对。具体来说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相对来说就是方国,远方就是指其他国家。(当然在孔子所处的封建时期,外国含义还不完全同于今天的含义,各诸侯国实际上还是一个天子下面的兄弟之国。)那么有朋自远方来就是指从其他国家来的友好人士,指国际友人了。这里的“乐”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快乐的乐,第二层意思是音乐的乐。孔子所倡导的治国体系,一个是礼,另一个就是乐(yue)。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说有国际友人来了,要好酒好菜、歌舞宴乐地招待他,使其感到快乐!这当然指的是外交了。可见我们民族的容易厚待国际友人的习惯,其思想根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孔子时代了。我们现在依然有这样的习惯,外国人比较容易在国内吃得开。当然了,是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国际友人来了我们也会给他宣讲我们的礼法,但是他们可能理解不了,那不强求,给他好酒好菜招待好让他高兴快乐就好了。他不理解也没有关系,不用强求,毕竟是外国人嘛,人家为什么一定要能理解你的礼法呢,难道不是吗?所以不用生气。这才是治理国家的精英们该有的胸怀啊!这里的“君子”,在孔子的时代,首先专指的是治理国家的精英阶层。孔子对国家的治理者有很高的期许,所以君子一词附带了很多很高的道德内涵。

那么学而篇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shuo)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e)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应当这样理解:孔子说:治国者们啊,请你们要不断地向民众宣讲说教周礼吧,使周礼在社会上蔚然成风成为人人遵守的习惯(这样社会和谐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大家也要以礼相待,不要再打来打去(这样世界和平了);你的民众或者别国不理解你,也不要那么容易着急上火,要发扬君子之风,多理解包容别人(这样天下太平了)。

这样一理解,就知道孔子这是在希望当时的各诸侯国的治国精英们如何恢复礼制处理内政外交治国平天下。这样一理解,论语很多话就好贯通理解了。学而篇最后一段: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就跟学而第一段前后呼应。

《论语》学而篇第一蕴含的思想,对于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日世界,依然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君子和而不同,国际关系上各国能做到求大同存小异,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解论语学而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