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子絮语】鲁迅笔下,老师以何“伟大”

不得不说,一向以笔为刃善写战斗檄文的鲁迅先生,对于他生命中的老师,还是侠骨柔情的。在他的《朝花夕拾》里,以一整篇文字来记录仙台学医时遇到的藤野先生,就是明证。不仅如此,他还在篇末写到“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其真诚与深情毋庸置疑,以“伟大”之词来褒扬一位“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的老师”,同为教师,不禁沉思:老师,以何“伟大”?

《藤野先生》是鲁迅唯一一篇正面描写自己在日本留学生活的回忆散文。不仅有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也有对自己留日生活的梳理和总结,是对自己“弃医从文”这一重大思想转变的纪实,诚然,先生写作历来惜墨如金、以小见大,但无论如何,在他人生重大转折点上,藤野严九郎这位老师,都不失为鲁迅先生生命中的贵人。

初到东京的鲁迅,只为实现个人学医的梦想。观富士山让他失望,留学生会馆的“学跳舞”让他觉得自己另类,就连去仙台的路上,他也是漫不经心的,几个职员的“优待”,若干年以后想起来,不过是“物以稀为贵”而已,满是戒备、猎奇,甚至是大不了“再到别的地方看看,如何呢?”,初入医专课堂,又如何呢?仍是挑剔的,不用心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起初的一切,像极了他的须发,倔强、冷酷、桀骜不驯,整个世界都与“我”平行。

就是这样的“熊孩子”,却被藤野先生用他的真诚和热情,一点点暖化。“从头到末”添改讲义,“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让“我”“很吃了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冷漠的融化,蒙昧的开启,最艰难的是开始,就像是一粒沉睡的种子,如果没有时机,它可以千年亿年地保持最初的混沌。好在这粒种子遇到了藤野先生的热情,让“我”不再冷漠,有感激之心,再受“看电影事件”的切身之痛,方才激起救国之梦。

——原来为师之“伟大”,在于发现,在于鼓励,在于唤醒,在于点燃,以为人师的公正无私,善良真诚。

还有一位老师,鲁迅虽未为他浓墨重彩写下整篇文字,但从只言片语中,仍能感受到他对鲁迅的影响。他就是“高而瘦”“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的寿镜吾老先生。惜墨如金的鲁迅以“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书写先生第一印象,如此溢美,与藤野先生的“最使我感激”可谓异曲同工。

朝花夕拾,旧事重提,若干年后,一个老师能在孩子的记忆里留下什么,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记录,也值得我们思考: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扬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老师“读书”的“入神”,构成了他童年记忆中终生难忘的一个神圣瞬间,或许他正是在这个瞬间,朦胧地感悟到了读书的乐趣,并影响了他一辈子的读书和写作。

——这些一直隽永在鲁迅回忆里的帧帧光影,都是最好的教育——以宽厚质朴,严慈相济,率先垂范之名,才能成就教育之“伟大”。

在《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里,鲁迅还对一个人冠以“伟大”之词,那就是阿长。他曾以“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之诙谐,写对阿长“特别的敬意”,虽然后来逐渐淡薄,但在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之后,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的最后,鲁迅不吝言辞,饱蘸深情地写下了“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灵魂”的祝祷。

阿长,在鲁迅的回忆里,是保姆,是长妈妈,也是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师。百草园里美女蛇的故事,抵御长毛的故事,神秘也好,荒诞也罢,但在小鲁迅听来,都是他灰色童年里的一抹靓丽,以至于成年后再回想,还是那么有声有色,意味十足。

做老师若如阿长,以一份纯粹,尊重天性,呵护兴趣,为他们的成长,哪怕只是增添一些快乐,不也善莫大焉乎?

师之伟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亮子絮语】鲁迅笔下,老师以何“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