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的法则

地球经过亿万年的进化,从一个一片沉寂的“不毛之地”,变成一个生机勃勃的蔚蓝星球,在这个过程中,“无中生有”一次次发生、重复,使得地球上生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一步步增加,地球上的文明一步步繁荣昌盛,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这种蜕变有无普适性的规律?最近在读书中找到了一些答案,总结为以下九点。或许我们在日常做事、思考问题的时候可以做些借鉴、参考。

一是分布式。蜂群意识、经济体运行、超级电脑的运行以及每个鲜活的生命体,都是分布在众多更小的单元上(这些单元自身也可能是分布式的)。当总体大于各部分的简单之和时,那多出来的部分(也就是从无中生出的有)就分布于各部分之中。无论何时,当我们从无中得到某物,总会发现它衍生自许多相互作用的更小的部件。我们所能发现的最有趣的奇迹:生命、智力、进化,全部都根植于大型分布式系统中。

二是自下而上的控制。当分布式网络中的一切都互相连接起来时,一切都会同时发生。全面控制必须由自身最底层相互连接的行动通过并行方式来完成,而不是依赖于处于某个中央指令。群体能够引导自己,而且在快速、大规模的异质性变化领域中,只有群体能够引导自己。要想无中生有,控制必然依赖于简单性的底层。

三是递增收益。每当你使用一个想法、一种语言或者一项技能时,你都在强化它,巩固它并使其更具被重用的可能。这就是所谓的正反馈或滚雪球。任何改变其所处环境以使其产出更多的事物,玩的都是收益递增的游戏。这一点在经济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以及人类心理学中都起作用。地球上的生命改变着地球以产生更多的生命。信心建立起信心,秩序造就更多的秩序。

四是模块化生长。创造一个能运转的复杂系统的唯一途径就是先从一个能运转的简单系统开始。试图未加培育就立即启用高度负责的组织----如智力或者市场经济,注定走向失败。

五是边界最大化。世界产生于差异性。千篇一律的实体必须通过偶尔发生的颠覆性革命来适应世界,另一方面,彼此差异的实体则可以通过每天都在发生的数以千计的微笑变革来适应世界,处于一种永不静止的状态。多样性垂青于那些天高皇帝远的边远之地,那些不为人知的隐秘角落,那些混乱时刻,以及那些被孤立的群组。在经济学、生态学、进化论等各种模型中,健康的边缘能够加快它们的适应过程,增加抗扰力,并且几乎总是创新的源泉。

六是鼓励犯错误。小把戏智能得逞一时,到人人都会耍时就不灵了。弱项超凡脱俗,就需要想出新的游戏,或是开创新的领域。而跳出传统方法、游戏或是领域的举动,又很难同犯错误区分开来。就算是天才们最天马行空的行为,归根结底也是一种试错行为。进化可以看作是一种系统化的错误管理机制。

七是不求最优,但求多的原则。简单的机器可以非常高效,而复杂的适应性机器则做不到。一个适应性系统必须权衡是应该拓展已知的成功途径(优化当前策略)还是分出资源来开辟新路(把精力放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

八是谋求持久的不均衡态。静止不变和过于剧烈的变化都无益于创造。好的创造犹如一首优美的乐曲,不仅要有僻静雯的旋律,还要不时的爆发出激昂的音节。一个系统既要避免永久的均衡态,又要具备在某个平衡点上保持稳定的能力。

九是变自生变。变化本身是可以结构化的。当多个复杂系统构建成一个特大系统的时候,每个系统就开始影响直至最终改变其他系统的组织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使雄产生变化的规则自身也会产生变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中生有”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