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有人走的路拆书稿中,我学到了另一种写作方式》

作者:南山慕@1992

拿到《少有人走的路》这篇拆除稿以后,第一眼给我的感觉是疑惑。

因为它的开篇是好几个问题,而这些问题是生活中我们能切实感受到的,与这本书好像没有什么关系,直到读完了文章,才发现其中的精妙之处。

                          -01-

妙处之一在于用问题的引入,而这些问题都是生活中切实感受且疑惑的。用这样的方式吸引读者注意力,让人有继续读下去的欲望。

妙处之二在于这不仅仅只是问题的提出,而是根据这些问题引出需要讲解的书籍,表明这本书能够为我们解疑答惑。

妙处之三在于描写书中的精华内容时,采用层层推进、娓娓道来并结合案例故事的方式方法来抓住读者,让我们产生共鸣,引发思考。

妙处之四在于这篇稿子没有使用复杂的辞藻来堆砌,用的都是我们能够看得懂能消化的叙述方式。

                      -02-

这本书根据前面提出的问题,给出了“人生本就充满苦难”这一观点,让我们知道人的认知是有偏差的,我们很多时候都在无视和逃避问题,不敢面对更不去解决。

我们不成熟的的表现中看出,其实大多数人是缺乏自律的,那如何养成自律则需要遵循这四大原则,也是本书中精华内容的一部分。

第一是“推迟满足感”。

作者先总结一下现在很多人都是喜欢享乐在前、吃苦在后,常常忽视了我们感官需要的则是相反的状态。

然后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让我们理解什么是“推迟满足感”,故事浅显易懂,知识点也快速掌握。

最后再采用讲道理的总结方式让我们再一次地对这第一种原则更加深入地了解了。

第二是“承担责任”。

在这一块儿知识点中,作者提出了有两种责任模式。一种是“推卸责任”,另一种是“主动揽责任”。

这两种模式作者都同样采用了案例说明的方法来让读者产生共鸣。具体分析出了这两种模式的弊端,凡事太过就容易出现差错。

第三是“尊重事实”。

在自我意识的世界里,自己永远都是主角,不管是对于人还是对于事物,我们往往容易陷入以自我为中的理想国中编织着“人生地图”。

“人生地图”这个词是我在这篇拆书稿中学到的第一个名字,字面意思我以为是为自己做规划画出属于自己的理想蓝图,结果不是。在这里它指的是以自己的角度看待万事万物,这种方式是不正确的。

第四是“保持平衡”。

也是我认为的最难的一点,物极必反,“不过”是宗旨。但是如何才能做到恰到好处这是需要很多的时间才能够摸索出来的。

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会想,自律这件事情实在是太难了,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更容易自律呢?站在读者的角度,作者又巧妙地抛出问题,提出了书中的另一个自律的方法——爱。

自律的源动力就是“爱”。

派克说“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爱是一种意愿,是心智成熟的原动力和起点。在这一观点的阐述中,同样采用了讲故事的方法,并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例子,分别讲述了“错误的爱”和“真正的爱”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错误的爱是过分依赖,真正的爱是自主的选择、是相互成全的默契、是奉献情感和智慧的表现。

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爱呢?需要关注和倾听,还要敢担当。

自律和爱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被很多东西打扰,而其中最令人头疼的当属“懒惰”。

懒惰就像物理学中的“熵”一样,分解着我们的能量、打断着我们的秩序,让我们停滞不前甚至放弃。(这里作者把书中物理学的知识点提出来解释,让我觉得一下子拔高了,升华了)

而那些克服懒惰,坚持下去勇往直前地走下去的路,就是——少有人走的路。

最后,再根据全文内容,再一次进行了更加精简版的总结,“提出问题--人不成熟--成熟需要自律--自律的四大原则--爱是源动力--懒惰是绊脚石--少有人走的路”,让我们再一次将书籍所讲内容巩固了一次。

                        -03-

这篇文章从内容上让我知道了这本书的具体讲的是什么,书中的内容对我很有启发,不仅是学到了自律的方法,更多的是让我明白了少有人走的路虽然艰难,但是确实值得的。

从写作的方法上我学到了这种“从问题中来再回到问题中去”这种思考模式,在以后的创作中可以借鉴使用。

而且描写的时候娓娓道来,没有难懂的辞藻,都是让人简单明了的,也让我知道了不是华丽的语言才好,而是要有感而发、打动人心。

话说“学会写作天地宽”,写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动脑动手的活动,需要坚持,需要克服懒惰,需要去走那条少有人走的路。


              --我是一条分割线--

作者简介:我是南山慕@1992,90后野生大龄女青年,爱好文字、声音和摄影,欢迎关注交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少有人走的路拆书稿中,我学到了另一种写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