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原理

每天看本书,今天了解的书是《彼得原理》,作者劳伦斯·彼得,教育学博士,著有《彼得计划》《彼得处方》《彼得金字塔》等书,擅长用黑色幽默和反讽手法来解释严肃的管理学问题。本书主要讲三个问题,下面分为三个部分来解读。

第一部分:为什么不胜任现象下社会中普遍存在。

一名出色的工程部维修领班,他善于沟通,工作效率特别高,深的上级信任,但是,他晋升成工程部主管,事情却一团糟,整个部分陷入混乱。原来,他当上主管后,仍然习惯性地把上司给他的建议,都不加选择的传达给领班,结果造成政策相互矛盾、计划朝令夕改下属不知道怎么办,他从胜任的领班晋升成不胜任的主管。

有一名汽车修理厂的机械师,特别会修汽车,很快就被提升为修理车间的工头。但是,当了工人以后,他还是动不动就撸起袖子拆引擎,结果车间任务大量推积,交货时间总是延迟,他也从一个胜任的机修师晋升成了不胜任的工头。

通过这两的个案例,我们已经发现了,不胜任现象其实是由晋升制度本身的悖论造成的。作者提出,晋升引起的不胜任可以分成四个方面,分别是身体条件、社交能力、情感能力和智力能力。晋升的员工只要有一方面做得不好,就有可能在岗位上表现得不胜任。

彼得原理揭示的不胜任现象,适应于所有层级组织。在生活中也适用。比如,一流的男朋友可能会晋升成二流的老公,二流的老公也会晋升成不合格的孩子他爹。

其实,彼得原理所揭示的晋升悖论:如果你胜任某个职位,你就不会一直干这个职位,而是会得到晋升,一直升到你不胜任的职位,然后在那个职位上待到退休。

第二部分:不胜任的人通常可以留任,甚至有时候还能晋升,而一些能力突出的人却可能被干掉。

判断一个人是否胜任的标准是什么,在作者看来,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标准:第一种标准叫“产出”,也就是从一个实际工作成果的质量、效率等方面来评价;第二种标准叫“输入”,也就是从一个是否服从安排、是否严格遵守组织的规章、制度、惯例等方面来评价。

有人问作者,“你怎么解释碍事先生的晋升?这个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竟然被升带了高层”。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碍事先生的老板虽然知道他很碍事,但出于种种原因又不能开除他。于是只好一脚把他踢进高层。比如,这位碍事先生可能是老板提拔上来的,或是碍事先生掌握公司重要机密。作者称之为“冲击式晋升”。这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晋升,而是一种“冒牌晋升”。

讽刺的是,不胜任的人可以在职场混日子甚至晋升,而一些能力突出的人却很可能被干掉。这是为什么呢?有一个专门负责智障儿童班级的老师,他尽最大的能力教孩子们学习知识,最后这个班里不少孩子的考试成绩,竟然比普通班孩子还要好。这名老师得到晋升了吗?恰恰相反,他被解雇了,学校认为,他竟然没有带智障孩子去做本来该做的活动,比如串珠子、玩沙箱之类,完全不合格。

这个案例中,为什么能力突出的员工,反而遭到解雇呢?因为他们“过分胜任”了。作者认为,在一个组织里,绝大部分员工是在不胜任和胜任之间,另外还有极少数员工,属于过分胜任和过分不胜任这两个极端,这两类人最容易被淘汰。

过分不胜任被淘汰很好理解,过分胜任怎么会被淘汰呢?因为那些能力突出、有领导潜力的员工往往想法很多,却不那么听话。而且,过分胜任的员工成绩太突出,不但构成了对平庸上级和同事的挑战,还可能会对组织本身陷入混乱。在层级组织里,最重要的是维护组织本身的稳定。因此,对于层级组织来说,过分胜任比不胜任还令人反感,必须淘汰。

第三部分: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胜任他的岗位呢?

长期待在自己配不上的职位上,很容易受到一种病症的困扰,那就是“晋升极限综合征”,反过来,一旦某人患上了“晋升极限综合征”,说明他已经处于不胜任的状态了。先来看看一下你有没有这样的症状。胃溃疡、肠炎、高血压、便秘、肥胖、厌食、过敏、失眠等,如果你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症状经常出现,但是你去检查的时却没有一点毛病,那就不好意思,作者认为你可能患上“晋升极限综合征”。除了身体症状,晋升极限综合征患者还会有一些明显的行为特征,作者用反讽的手段,在书里总结职场伪装术的几个大招。

大招之一,不断准备。这些人很少直接行动,而是没完没了地拖延,直到错过最佳行动时机,这样就不会暴露出自己不胜任的问题。

大招之二,枝节问题专门化。这些人绝不会去冒险去做重大决策,只关注可以把握的细枝末节。

大招之三,用形象代替表现。比如中学的数学老师,上课就给学生讲数学的历史和发展,至于具体的数学定理,让学生回家自学,学生也觉得老师讲课不错,但是大家的数学成绩就是上不去。

大招之四,专攻一点。比如不胜任的医生可以专门研究只有几个病例的罕见病。

你看,作者名义上在支招,实际上还是在讽刺那些掩盖自己不胜任的现象,这些招数的共同点就是故意转移焦点,用细枝末节上的忙忙碌碌来掩盖自己在真正问题上的无能。你如果看到别人在暗中使用这些大招,可千万别被迷惑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彼得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