谪议朱熹

谪议朱熹

《传习录》里记载:“朋友观书,多有摘议晦庵者。先生曰:‘是有心求异,即不是。吾说与晦庵时有不同者,为入门下手处有毫厘千里之分。不得不辩。然吾之心与晦庵之心,未尝异也。若其余文羲解得明当处,如何动得一字?’”

用白话文叙述是这样的:王阳明的一位朋友在看书的时候,老是议论,甚至谴责朱熹。王阳明(听不下去了)说道:“你这是特意找茬,这样不对。我的主张和朱熹有时有不相同的地方,那只是开始时的境界不同罢了。这一点,你不得不搞清楚。我的心和朱熹的心从来没有不同过。看到他对儒家经典的解释是那样的清晰妥当,我是一个字也不去改动的。”

这段话的关键在“然吾之心与晦庵之心,未尝异也”这句话。理解了这句话,整段话也就不难理解了。

圣人之说是可以包容并蓄的,后人只有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自己的思想,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受马氏哲学影响,世人常常用所谓的唯物主义去谪议唯心主义,也就显得如此滑稽可笑了。

人类所有的思维活动无一不是以思维为对象的,思维就是思维的思维。客观物只有通过我们的感官,成了直观感觉,成了表象才能被思维所利用,而直观感觉、表象是属于意识的一部分的。正因为都是思维的思维,不管自己承认不承认,所有人的心都是一样的,所有的哲学思考最终都会走到一起,汇聚成一点。这就是王阳明说“然吾之心与晦庵之心,未尝异也”的依据。

在我们面前,有些东西在进入我们大脑前没有意识,有些有。大部分的客观物是没有意识的,例如石头。也有一些客观物有意识,例如搬到了我屋门口的石头。即便这些客观物有意识,但缺乏精神。人类社会是有精神的。它的精神毫不掩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并把我们个体的精神融入其中。这就使得我们对思维的考察,会拓展至对所在社会的精神的考察。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就是这样做所得到的成果,西方的宗教也是在做类似的事情。但这些不是真正的圣人之说,圣人之说只在自己的内心进行考察思维的工作。

对思维的考察,人人都在进行。一般人与圣人唯一不同的是:圣人们的考察思路更为清晰,考察结论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一般人却很难做到这一点。王阳明认为朱熹做到了考察结论的系统化,所以说“然吾之心与晦庵之心,未尝异也”。王阳明还认为只要对思维进行考察,就开启了圣人之路,所以,他说“人人皆圣人”。

一时之念,不知对不对,权且记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谪议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