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富商业管理体系-航富经理的经济知识(下)

航富商业管理体系-航富经理的经济知识(下)


四、生产决策分析(二)产品的最优组合

    如果一家企业生产多种产品,那么这些产品的产量如何组合,才能使利润最大?这类问题就是产品产量的最优组合问题。本章从两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讨论确定这种最优组合决策的理论方法,然后讨论确定这种最优组合的实用方法,即线性规划法。

   □  产品产量最优组合决策的理论方法

    为了便于分析,需要先把问题简化。假定:企业只生产两种产品A和B;产品价格和投入要素的成本均为已知,而且不因产量的变化而变化;企业资源(包括:土地、机器设备、劳力等)的数量和构成也是给定的。现在的问题是,在上述假设下,怎样决定产品产量的最优组合?为此,需要使用两种曲线:一种是产品转换曲线(Product

Transformation Curve);另一种是等收入曲线。

  □  产品转换曲线

    在这产品转换曲线上的任何点,都代表企业在资源给定的条件下能够生产的各种产品产量的可能组合。如果技术不变,产品转换曲线的位置,就取决于企业资源的多少,如果资源增加,曲线就会向外移动到T2。如果产品产量组合在产品转换曲线的内侧,企业只有按产品转换曲线边界上的产品产量组合

进行生产,才能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需要指出的是,产品转换曲线的斜率始终是负的,这是因为其中一种产品的产量增加,必然会导致另一种产品产量的减少。产品转换曲线的斜率就是产品之间的边际转换率。产品A的边际转换率就是指增加一个单位产品A,会使产品B的产量减少多少。产品转换曲线的斜率=产品A的边际转换率=ΔQB/ΔQA。产品转换曲线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如果沿着产品转换曲线向右移动,产品A的边际转换率就会递增,即ΔQB/ΔQA的值递增。如果沿着产品转换曲线向左移动,产品A的边际转换率就会递减,即ΔQB/ΔQA的值递减。正由于这一点,产品转换曲线的形状一般总是从原点向外凸出的。

    为什么产品A的边际转换率会随着A产量的增加而递增?这是因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起作用的缘故。下面说明这个道理。

    为了便于说明,再把问题简化。假定有一家地毯工厂,只有两种资源:资本和劳力;只生产两种产品:手织地毯和机织地毯。生产手织地毯主要使用劳力,生产机织地毯主要使用资本,也就是说,假设不同的产品所使用的资源构成是不同的。当企业只生产手织地毯时,资本资源大量富余。如果手织地毯的产量减少一个单位,腾出的劳动力与较多的资本相结合。所以此时腾出来的劳力的边际产量必然较大,也就是说,少生产一个单位的手织地毯可以多生产较多的机织地毯,即此时,机织地毯的边际转换率(=ΔR1/ΔR2)较小。随着手织地毯产量越来越少,机织地毯产量越来越多,资本资源就越来越紧张,此时,再少生产一个单位的手织地毯所腾出的人工只能和越来越少的资本相结合,手织地毯所腾出的劳力的边际产量就会越来越少,这时少生产一个单位的手织地毯只能导致机织地毯的产量增加,机织地毯的边际转换率就会较大。可见,只要企业的资源数量和构成是固定的,只要不同产品所使用的资源构成不同,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一种产品产量的增加,该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就会递增。

    从原点向外凸出的曲线是产品转换曲线的典型形式。产品转换曲线还有两种特殊形式。一种是产品之间不能互相转换的产品转换曲线,这种曲线呈直角形,企业里比例固定的联产品的转换曲线就属于这种曲线。减少A产量并不引起B产量的增加;同样,如果减少B的产量,并不引起A产量的增加。另一种是产品之间能完全转换的产品转换曲线,其形状为一条倾斜的直线。如果企业里两种产品所使用的资源构成完全相同(例如,生产一种产品的两种不同型号时,情况就大致如此),那么,任何一种产品产量的增减,都不会影响另一种产品所能使用的资源构成,因此少生产一种产品而腾出的资源的边际产量将不会变,所以,一种产品产量的增加,与另一种产品产量的减少,将始终按同一比例进行。产品的转换率将始终不变,这样的产品转换曲线就是一条直线。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假定产品转换曲线都是典型的从原点向外凸出的曲线。

  □  等收入曲线

    寻找最优产品产量组合所使用的第二种曲线是等收入曲线。在这条曲线上,各点所代表的不同的产品产量组合都能得到相同的总销售收入。由于企业的总成本是给定的(因为假定企业的资源是给定的),所以,总销售收入最大时,也就是总利润最大。假定PA为产品A的价格,PB为产品B的价格,QA为产品A的产量,QB为产品B的产量,那么,总销售收入(TR)就等于:

方程(212)表明,每一个总收入TR的值,都有一条等收入曲线。只要产品的价格不变,这些等收入曲线就互相平行,因为它们斜率相同,都等于-PA/PB。

    把等收入曲线画到产品转换曲线的图上,就可以找出这两条曲线的切点。这个切点就代表这两种产品最优的产量组合。这种组合是产品转换曲线上各点中能使总收入最大、从而保证利润最大的组合。在这一点上两种产品的价格比率(等收入曲线的斜率)等于产品A的边际转换率(产品转换曲线的斜率)。

  □  产品产量最优组合决策的实用方法——线性规划法

    在实践中,由于确定产品转换曲线比较困难,更多地是用线性规划方法来进行产品产量最优组合的决策。

    为了能用线性规划方法来确定产品产量的最优组合,需要对有关的因素做一些假设。现假设:

    (1)每种产品的单位产量利润是已知的常数;

    (2)每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方法为已知,而且它们的规模收益不变,即如果投入要素增加1倍,产量也增加1倍;

    (3)企业能够得到的投入要素的数量有限,而且已知;

    (4)企业的目标是谋求利润最大。

    以上假设是大体符合实际的。例如,如果产品的价格不变,企业生产产品的平均成本不变,那么,单位产品的利润也就不变,这样,利润就成为产量的线性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生产方法一旦确定,就不会轻易变动,这时要增加产量,就必须按比例增加投入要素,所以产量是投入要素的线性函数。在短期内,企业可利用的投入要素的数量是固定的,因此,企业扩大产量要受资源条件的约束。

    这样,企业的决策问题就可以写成如下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形式:

    目标函数:Z=C1x1+C2x2+…+Cnxn→max(最大)

    约束条件:a11x1+a12x2+…+a1nxn≤b1

    a21x1+a22x2+…+a2nxn≤b2

    ………………

    am1x1+am2x2+…+amnxn≤bm

    x1,x2,…,xn≥0

    这个一般式由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所组成。即要求企业所确定的产品产量在能满足企业资源数量的条件下,使利润最大。

    在这一般式中,Z为总利润;x1,x2,…,2xn为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X1,C2,…,Cn为每种产品能提供的利润贡献;b1,b2,…,bm为可供使用的各种投入要素的数量;aij(i=1,2,…m;j=1,2,…n)为第j种产品每生产1个单位所需要的第i种投入要素的数量;最后,非负值约束条件表示各种产品的产量必须是正值,负值是没有意义的。

  □  应用线性规划法来确定企业产品产量的最优组合范例

    假定一家企业生产两种产品,x和y;生产单位产品x的利润贡献为4万元,生产单位产品y的利润贡献为6万元。企业使用三种投入要素A,B和C。生产单位产品x要耗用A5个单位,B8个单位(生产产品x不需要耗用C)。生产单位产品y要耗用A10个单位,B6个单位和C10个单位。企业共拥有A50个 单位,B48个单位和C40个单位。这样,可列出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如下。

    目标函数:Z=4x+6y

    约束条件:5x+10y≤50


8x+6y≤48


         10y≤40


x,y≥0

    可以用图解法和单纯形法来解线性规划问题。图解法比较简单,但应用面较窄;单纯形法较为复杂,但应用面较广。由于一般经济数学课都要详细涉及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方法,这里只对图解法做简单的介绍,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决策的原理和方法。

    图解法只适用于目标函数中只有两个变量的情况,因为超过两个变量就无法作图。

    图解法的第一步是确定可行区域。

每一条约束条件都可以用来说明当某种投入要素得到充分利用时,产品x和产品y的最大可能的产量。例如,如果投入要素A得到充分利用,那么,投入要素A的约束条件就变成等式:

5x+10y=50

当  x=0时,y=5;

当  y=0时,x=10。

    即如果所有投入要素A都用来生产产品y,可生产5个单位;都用来生产产品x,可生产10个单位。在连接这两种产量组合的直线上的任何一点,都代表当投入要素A得到充分利用时,x产品和y产品最大可能产量的组合。约束方程5x+10y=50,把x、y的所有组合分成两半。在方程的较小区域内的任何点,都能满足5x+10y≤50的要求,在方程的较大区域内的任何点,都不能满足上述约束条件的要求,因此,就投入要素A的约束条件5x+10y≤50来说,它的左侧阴影部分才是可行区域。

    同理,投入要素B的约束条件就变成等式:

8x+6y=48

    当  x=0时,y=8;

    当  y=0时,x=6。

    投入要素C的约束条件就变成等式:

10y=40

    这里,y=4

    把这些约束条件的方程曲线画出来,就能得到以各条约束条件方程直线为界限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的所有的点,都能满足约束条件提出的要求。这个区域就叫可行区域。

    图解法的第二步是利用目标函数,在可行区域内找出产品x和产品y的最优产量组合,这种组合能保证企业利润最大。

    目标函数:

Z=4x+6y

    或  y=z/6-2/3x

    这是一条斜率为(-2/3)的直线,其位置则决定于Z的值。如果Z的值增加,这条直线就会平行外移。  为了把目标函数画在图上,我们先随意取一个Z值,譬如,Z=24。则

    目标函数:24=4x+6y

    或  y=4-2/3x

    当  x=0时,y=4;

    当  y=0时,x=6。

    在直线4x+6y=24上,产品x和产品y的所有组合,都能使利润达到24万元,所以这条直线为等利润曲线,如图4—9中虚线所示。然后从这等利润曲线平行向外移动,一直到新的等利润曲线与可行区域中在最外面的点相交时为止,这一点一般是可行区域的角点(除非目标函数的直线与约束条件的直线恰好平行)。在角点上的产品产量组合,就是能保证利润最大的,即最优的产量组合。在本题中,这个产量组合为:x=3.6单位,y=3.2单位。把这两个数字代入目标函数:

    Z=4x+6y=4×3.6+6×3.2

    =33.6(万元)

    产品x和产品y产量的任何其他可能的组合,都不会使利润大于此数。

五、风险决策分析

    许多简单的管理决策都是在对一切可能的行动方案的执行结果知道得很确实的条件下作出的。一个企业如有多余现金100000美元,可以投资于30天到期的国库券,利率7·2/1%(30天的利息为625美元),也可以提前偿还银行贷款,节省利息开支675美元;它能确实地算出:提前偿还贷款能多得50美元的收益。又如,某制造商需要一种工业用扣件100000件,他可以从A批发间那里购买,每件价格074美元,而向B批发商购买则单价为0745美元,他确切地知道这批扣件向A批发商购入可节约费用2500美元即使对那些事件与后果不能精确预测的决策问题来说,企业管理当局如能把一切可能的决策当作有充分信息的问题去处理,也有助于深入了解决策过程。懂得了在确定条件下决策的基本原理之后,就为不确定情况下作决策时进行较为复杂的分析奠定了一个牢固基础。因此,管理经济学中提出的许多分析工作和许多最佳情况所涉及的决策,都以一切事件与结果都有充分信息为假设前提。

    然而,实际上,所有重大的管理决策都是在不确定条件下作出的。企业经理必须在不完全了解事件的发生及其影响如何的情况下,从若干方案中选出一种行动方案来。如果出现特殊事件,将会有什么结果,这也有不确定性。在有些情况下,对结果本身的最终影响也不确定。

□  决策树方法

    大多数重要决策不是在一个时点作出,而是分阶段作出的。例如:某炼油厂在考虑扩充为化肥厂的可能性时,可能采取以下步骤:

    (1)花费10万美元去调查化学肥料的供求情况。

    (2)如调查结果表明生产化肥有利可图,再支出2百万美元建立试验工厂去研究生产方法。

    (3)根据试验研究结果估计的化肥成本与通过市场调查预测的化肥销路,作出放弃这个计划、还是建设一个大化肥厂或小化肥厂的决定。

    可见,最后的决定实际上是分步骤作出的,以后的决定取决于以前决定的结果。

    决策过程的前后顺序如用图形表示出来,就像树枝的分杈,因而取名为决策树。假定炼油公司已分析了化肥的供求情况并完成了试验工厂的研究工作,决定着手建设一个化肥厂。公司面临的选择是建大厂还是建小厂。它估计工厂产品的未来需求情况如下:高额需求为50%,中等需求为30%,低额需求为20%。净现金流量(销售收入减去经营成本)皆根据需求折算为现值,其建设大厂的变动幅度从880万美元到140万美元,建设小厂的幅度则从260万美元到140万美元。

    因为已知需求概率,就能找出现金流量的期望值。最后,可从预期净收入减去投资支出,求得每个方案的预期净现值。在本例中,大厂的预期净现值是730000美元,小厂为300000美元。

既然大厂的净现值较高,是否就应决定建大厂呢?也许如此,但并不一定。必须注意:建设大厂所得结果的变动幅度较大,实际净现值的变动幅度从380万美元到-360万美元。而建设小厂的相应幅度只是从60万美元到-60万美元。因为建设大厂和建设小厂要求的投资额不等,我们必须考查净现值可能性的变差系数,以便确定哪一个方案要冒较大的风险。大厂的现值变差系数是43,而小厂仅为15。可见,决定建大厂的风险较大。

要是企业建了一个大厂,需求又大,销售量与利润都会很多。然而,要是建了一个大厂而没有什么需求,销售量小就会招致亏本而不是赚钱。企业要是建了一个小厂,需求大时,销售量与利润比建大厂所能得到的要少些;但万一需求小的话,却不会亏本。因此,建大厂的决策比建小厂的决策风险大。调查研究市况的费用实际上是一种减小建厂决策中的不确定程度的开支。这种调查研究增多了关于需求概率的信息,从而降低了不确定的水平。

  □  计算机模拟

    计算机模拟是另一种能用来帮助企业经理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决策的方法。为了举例说明这种方法,让我们来研究一下某纺织工厂的建设情况。该厂的建造成本还不能准确计算出来,估计约为15000万美元。如果在建造过程中不发生困难,成本可能低到12500万美元。但也有可能由于发生各种不测事件——如罢工、原材料意外涨价、技术上出问题等——而使投资支出高达22500万美元。

    新厂将可经营好多年,其产品销售收入取决于该地区的人口和居民收入的增长情况、同行业的竞争程度、合成纤维的研究和开发以及外国纺织品的进口限额。其经营成本则将取决于生产效率、原材料和工资水平的升降趋向,等等。由于销售收入和经营成本都是不确定因素,每年利润也就不确定了。

假使能为每个主要的成本因素与收入因素搞个概率分布,就能建立一个计算机程序来模拟可能发生的事件。计算机实际上从每个有关分布中任取一值,把它与从其他分布中选出的其他值结合起来,提供估计利润额与投资净现值即利润率。这个特定的利润额与利润率只适合于这次试验选出的特定值的组合。计算机继续选择其他各组的值,就可能为几百次试验算出另外一些利润额与利润率。把计算各个不同利润率的次数加以统计保存下来,计算机运转完毕后,可按照不同利润率的出现次数绘成一个频数分布。

在应用计算机模拟进行风险分析的问题上,最后应当指出;这种方法要求取得投资支出、单位销售量、产品价格、投入要素价格、资产使用期限等许多变量的概率分布,并需要支出相当多的程序设计费用与计算机运转费用。因此,全盘模拟一般并不适用(但如关于扩建大型工厂或生产新产品等规模大而花钱多的计划的决策除外)。在这些例外情况下,即企业要决定是否实行一项需要支出千百万美元的大规模计划时,计算机模拟有助于深入评比各个可供选择的方案的优缺点。

  □  极大极小决策准则

    在关于不确定条件下作决策问题的文献中广泛讨论的一个决策判据,是极端保守的极大极小判据。这个判据表明决策者应在各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最坏可能结果提供最好报酬的方案。具体做法是:找出每个方案的最坏可能结果即极小值,然后选出其最坏结果能提供最大报酬即极大值的那个方案。因此,这个判据将能指导人们去使最小可能结果最大化。

    虽然这个决策判据的明显缺点是只考查了每个方案最不利的结果,但也不应因它对某些决策的应用过于简单化而马上予以摒弃。极大极小判据含有了一种对风险非常厌恶的假设;因此我们可以联系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的决策去加以运用。换句话说,当决策者比较的各个方案包含有威胁到企业生存的自然状态的后果时,极大极小判据可能是有助于作出决策的一种适宜方法。同样,如果主要自然状态将取决于决策者所采取的行动方案,极大极小决策准则也许最合用。一个加油站的经理在同它竞争的附近加油站降低供油价格或维持现价的条件下考虑降价问题的情况,可能就是如此。

    □  极小极大遗憾决策准则

    我们要探讨的另一种决策判据是把一项决策的相对“损失”(而不是它的绝对结果)用作决策的依据。这种决策准则称为极小极大遗憾判据,它要求决策者设法使与一项错误决策的机会成本相联系的事后遗憾最小。

    为了阐明这种方法,我们必须较详细地研究机会损失或“遗憾”的概念。机会损失可定称为按照自然状态制订的某一方案的可能利润与最高的可能利润之间的差额。其原因在于:不管我们采用哪种决策判据,在不确定条件下实际得到的利润,往往低于事先对结果有完全了解时可能获得的最大利润。

    表2.1.9上方左格内的2250美元是油井产油利润额7500美元减去投资在政府债券的结果5250美元得出的。要注意机会损失总是正值(或零),因为在任何情况下,它都是从自然状态的最大利润中减去的。

    极小极大遗憾判据会使决策者选择政府债券投资,因为这一决策将使他可能遭受的最大遗憾或机会损失最小。在这种情况下,最大遗憾仅为2250美元(石油投资事业成功会出现这个结果)。投资者要是把资金投于钻井而找不到石油,就会遭到2750美元的机会损失,比同投资政府债券相关的最大遗憾多出500美元。

      六、成本利润分析

    成本利润分析在管理经济学中占有中心地位。这是因为企业每项经营管理决策都需要比较其有关活动的成本与效益。例如,企业扩大生产的决策要求把增加销售量的收入增加额和较高的生产成本相比较。同样,它扩充固定资产的决策要求比较投资的预期收入和获取新资产的资金成本。又如,广告计划的预期利益必须同其预期支出进行比较。甚至对是否开辟一个职工停车场或整修职工食堂等这样一类问题作出决定时,也要比较其计划开支与主观上估计这些职工福利设施可能给生产带来的好处。在上述各种情况下,企业进行适当的决策分析时,都需要把决策行动的效益与其成本相比。

    泛美世界航空公司,连续七年的亏损总额达305800000元后,被迫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采取严厉措施来削减成本。在1968—1976年间,泛美世界航空公司裁减了11500名雇员。这样做,使该公司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最有效率的航空公司(按每个雇员所完成的吨公里数)。因为,在短程运输线上,在泛美航空公司机群中占很大比重的巨型波音747飞机,不能有效地使用,所以,公司不得不放弃许多短程运输线。最后,泛美航空公司的管理部门宣布,凡是不能迅速向公司贡献现金的航线一律停业。不幸的是,放弃这些航线(这些航线在未来很可能盈利,而且,在这些航线上,企业已经花费了大量的开发资金)使企业明显减少了长期增长的机会。

    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泛美航空公司(和其他许多航空公司)仍然处于亏损状况。有些航空公司的麻烦,是来自燃料价格上涨,利息率上升以及经济衰退。1979年,泛美世界航空公司与国民航空公司合并,以及随后出现的经营效率低,使它的困境更加恶化。1981年,泛美世界航空公司又试图通过辞退主管人员,解雇一些其他雇员,要求工会接受削减工资和调整航线的办法来降低成本。与此相对照,迪尔特航空公司是一家在1981年美国屈指可数的几家盈利的航空公司之一。通过长期计划和激发雇员积极性的努力,这家公司已在骨干航空工业,取得了最高的生产率。

    1976年德克萨斯仪器公司在削减成本方面,取得了如此卓著的成效,以致它能以单价20元出售计数表,从而使它在计数表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1981年,该公司宣布,它正在撤离计数表和磁泡储存器市场。有些人认为该公司之所以采取这种行动,是因为它的计算机和半导体,在市场上继续站稳脚跟所必需的资本的成本太高所致。另一些分析家则认为,该公司转让钟表业务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它缺乏销售技术。一位高级副总裁说:“……我们的管理人员,在分析有关制造和设计成本方面,花费了过多的时间,而在考虑使产品打入市场的费用——维持费和广告费方面,花费的时间过少。我正试图推广有关设计销售成本的准则,以便确保使产品打入市场的费用计划,纳入我们的战略计划。”

    与此同时,其他企业也存在着控制成本方面的困难。美国汽车制造厂在与日本轿车制造厂竞争方面存在的困难,是众所周知的。就连塞尔斯·罗巴克公司也存在着成本方面的难题——人们已经继言,该公司已经成了这一行业中费用最高的大型企业。那些从事有关法律业务的企业,也同样面临着控制成本问题。另外,1981年,在堪萨斯市,发生了吊桥坍塌事故,这一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一个裂缝引起的。但是,假如在大型建筑的建造方面,削减成本的压力不那么大的话,那么,就不会存在那个裂缝。

不管怎样,美国许多企业都把主要的重点放在控制成本上。据商业周刊报道:“……遍布全国的企业,都把焦点放在较快、较便宜地生产较好的产品上。他们认识到,如果产品成本太高而无法投产,或质量太差而无销路,那么,构想得最好的战略计划或销售分析,都是毫无用处的。他们提出了,旨在准确确定每一个能够提高企业在最低可能成本上,制造产品的能力,并且经营方向为迅速赚钱的总体规划。”

如果企业能把其单位产品成本,降到其所在行业具有可比性企业的产品成本以下,那么,它就可以在创造利润方面,取得主动权——它既可以通过按与其竞争者的产品价格相同的价格出售,而取得较大的价格与成本之间的差额利润;也可以通过按较低价格出售,而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

  □  成本的理论分析

    “成本”这个术语可以用各种不同方式来下定义,一般来说,成本是指为获得一件物品所要支付的价格。假如用现款购进一件产品并立即加以使用,在这种情况下,给它的成本下定义并加以测定,当然不会有什么问题。然而,把买来的物品储存一个时期后再来使用,情况就趋于复杂了。如果买进一项准备以不同的使用率在某个不定的期间来使用的固定资产,问题就显得更为尖锐了。那么,在任何一个特定时期使用这项固定资产的成本究竟是什么呢?

    在具体应用场合下应该使用的成本数字叫作相关成本。当企业会计人员编制本企业所得税申报单时,法律要求他们列出购置生产用劳动力、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等方面所实际支出的金额。因此,为了纳税,表现为企业实际支出金额的历史成本就是相关成本。这种相关成本也适用于企业向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提供的报告和它给股东提出的利润报告。

    然而,对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来说,历史成本就可能不适宜了。在一般情况下,现行成本和未来计划成本比历史成本较为恰切。例如,有一家营造公司存有1000吨钢材,其原来进价为每吨250美元,而现价已上涨了一倍,即每吨500美元。如果这家营造公司现在要投标承建一项工程,它该如何规定该工程所要使用的钢材的成本:是每吨250美元的历史成本,还是现行成本500美元?回答显然是现行成本。这家公司必须支付单价每吨500美元,才能重新购置它要耗用的钢材。假如它不准备把这批钢材耗用于承包工程,也可按每吨500美元的价格销售出去。因此,500美元是上述公司用于投标承建这项工程的相关成本。必须注意:供纳税用的钢材成本仍为历史成本250美元。

假设某企业有一台机器,其原价全部折旧完了,帐面价值已等于零,在这种情况下,却不能认为其使用成本也为零。如果这台机器现在出售,可得价款1000美元,而一年后的售价估计仅为200美元,那么,再使用该机器一年的相关成本将是800美元。而且,这家企业使用该机器的真实成本800美元与其所得税申报单上将会出现的“零”成本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什么关系。

相关成本中包含有“替换用途”这个概念。各种经济资源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它们能够用来生产和提供各种可供消费用的货物和劳务。当一家企业购买一种资源来生产某种产品时,它要同把这种资源用于别处的其他企业进行竞争。因此,这家企业对这种资源的出价至少要同它用于其他方面的价值一样。一种资源在使用上可供替换的价值往往叫做机会成本。例如,制造飞机使用的铝的成本取决于铝使用在其他方面的价值;否则,铝将被耗用于生产其他铝制品,如炊事用具、汽车、建筑材料,等等。同样,如

果企业拥有的固定设备即可用于生产A产品又可生产B产品,该企业管理当局决定用它来生产A产品时,它生产A产品的相关成本必须把因该设备用于生产A产品而失去生产机会的B产品的利润包括进去。

    “替换成本”概念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企业的所有决策都以选择(即从可供替换的若干行动方案中挑选一个)为基础。一种资源的成本决定于其最佳用途的价值。

  □  外显成本与内含成本

    外显成本与内含成本的区别,同“替换用途”这个概念紧密相关。一般来说,一种资源的相关成本决定于为它支付的价格,这种资源的成本从表面看来显然是为获得它所需支出的现金额。企业支付的工人工资、水电费、原材料费用、债券利息、厂房租金等都是外显成本的例子。

    同任何一个决策有关的内含成本就难算多了。内含成本并没有牵涉到现金支出,因而在分析决策时往往被人忽视。如果一个农场主本人不利用自有房地产而出租给别人使用,他可以获得租金,这些租金便是他自己经营农场的一项内含成本;又如他自己不当农场主而受雇于其他农场,他所能挣得的工资同样是自己经营农场的一项内含成本。

再举一个例子,即考查下列一个同购买和经营默塞·贝克馅饼店有联系的成本的例子,来搞清外显成本和内含成本的区别。这家馅饼店的营业执照假定能用10000美元买到手,还需要营业周转资金5000美元。再假设有两个人——琼斯和史密斯,都想买进和经营这家铺子。琼斯有个人积蓄15000美元可以充当该店投资,而另一个可能的经营者史密斯则必须以每年支付息金1500美元(即年息10%)的代价向别人借款,来筹措这笔资金——15000美元。

现在进一步假设这家铺子的经营管理费用不管店主是谁都一样,史密斯和琼斯的经营管理能力也相当。那么,史密斯每年必须支付息金1500美元,这是否意味着他的经营费用要比琼斯经营这家铺子的费用多呢?从经营管理决策的目的来看,回答是“否”。这是因为:即便史密斯付出了借款利息而使其外显成本较高,但他们两人的真实财务费用(即把内含费用和外显费用都考虑在内)却并无二致。琼斯那里有一项内含费用,其金额相当于他把自己积蓄的15000美元用于其他方面可能得到的收入。假如琼斯把这笔款项投资到具有同等风险的其他企业,就能得到10%的报酬,那么,他把积蓄15000元投资于馅饼店的机会成本将是每年1500美元。在这一情况下,史密斯或琼斯每年都要负担财务费用1500美元,其差别只

在于前者明显,后者含蓄而已。

    正像在分析中要把琼斯的资本的内含财务费用包括进去那样,对经营管理方面的内含费用也必须作同样处理。假设琼斯是个烤面包助手,每年挣10000美元,而史密斯是个烤面包师,每年挣17000美元,他们两人的内含经营管理费用就不同了。这就是说,史密斯的内含经营管理费用等于他从事另一项最适合的工作报酬,即当面包师可能挣得的17000美元。而琼斯的机会成本却只是10000美元。可见,史密斯购买和经营这家馅饼铺的全部相关成本将比琼斯的相关总成本多出7000美元。

  □  供分析决策用的增量成本与沉没成本

“相关成本”这个概念也需要有增量成本的概念作为补充。这就是说,任何一个决策的相关成本只限于受该决策影响的有关成本项目。把增量成本理解为随决策而变动的成本,这很像把边际概念理解为最佳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两者虽有关联,却显然不同。主要区别在于边际成本总是用产量变化来说明的。增量成本概念要广泛得多,它不仅包括边际成本概念,而且包括产生于决策问题任何方面的成本变化。例如,我们也可以说引进新生产线或改变现行产品的生产体系的增量成本,等等。

某公司可能不愿按每小时500美元的租赁费率出租运用时间有多余的计算机设备,因为它把计算机的边际运转费用每小时300美元加上计算机的标准间接费用额每小时250美元,算出计算机的每小时运转成本为550美元。然而,使用计算机的相关增量成本仅为300美元。因此,这家公司拒绝按每小时500美元的租赁费率出租运用时间有多余的计算机设备,它将丧失每小时获利200美元的机会。任何企业企图把间接费用的标准分配额加到真正的增量生产成本上去。它就有可能削减有利可图的销售额的危险。

    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当局也必须注意:在作出某项决策时,不要把实际上存在着的较高的增量成本错误地当作较低的增量成本去处理。著者就曾见到下列一个实例。这是一家装配最终产品之前硬化金属部件的热处理工厂,在经济萧条期间,它有一部分闲置生产能力未加利用。这时,有一家钢铁公司表示要同该厂签订代为加工某些产品的五年期合同,其出价远低于正常的加工费用。该钢铁公司的出价虽然超过了加工的直接费用,但还不足以弥补全部间接费用并获得正常利润,也就是说,其出价虽能抵补现金支出成本,却还不能弥补全部成本,当然更谈不上取得利润了。尽管如此,这家热处理工厂最终还是签订了加工合同,其理由是:钢铁公司的出价除能抵补“增量”成本外,还可略有剩余去补偿一部分间接费用,而整个间接费用将不会受到签订新合同这个决策的影响。

过了几个月,国民经济开始复苏,该厂的老主顾又纷至沓来,愿出高价多做生意。该厂尽管开足全部机器马力进行生产,却仍陷入了已无余力去多做有利可图的交易的困境。这时候,该厂经理才认识到了自己的失误:他过去对需求情况判断错误,因而把成本估算错了。他从前认为厂房和设备的成本不会受到新合同的影响,但这份合同实际上却迫使他要以相当大的代价去扩大生产。假使该厂当时没有扩大生产的可能,那么,它在考虑接受钢铁公司加工任务的长期增量成本时,就会把过去的正常交易的机会成本包括进去了。

增量成本概念含有这样一个原理:不受某项决策影响的任何成本都是该项决策的非相关成本。凡是这样的成本(不管有关决策的行动方案如何变化,其数额都固定不变),称为沉没成本,因为它们对企业决定最佳行动方案不起作用。例如,甲企业有一个仓库空闲着,如在那里储存某种新产品,其仓储费用将为零,那么,在决定是否生产这种新产品时所应考虑的仓储增量成本就是零了。同样,假设乙企业先花了5000美元取得能以100000美元选购一个建厂地段的权利。后来,又有一块同样可用的地皮要价98000美元。如果该企业决定购买后者,那5000美元就是不受后一决策影响的沉没成本,它不应成为决策分析的组成部分。

    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来考查一下当时可供选用的两个方案。如果企业决定购置前一笔地产,它得支付地价100000美元,购买第二笔地产则只要花费98000美元。这两笔支出是决策的相关成本。显然,以98000美元购进第二块地皮要比购买第一块地皮节省2000美元。为取得选购第一块土地的权利而付出的5000美元不受当时决策的影响。不管实际购买哪一笔地产,这5000美元总是固定不变的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在管理决策中往往被不正确地对待。假设某安装企业打算承揽一项10000美元的任务,为某栋新建筑物安装供热与空调管道。这项工程的施工与其他经营费用估计为7,000美元,该企业库存备料中有完成这项工作的一切物资。再假定这些物资(主要是钢皮),原价4000美元,由于价格下降,目前市价为2500美元。钢皮的行情在最近的将来不大可能涨落,继续存放估计不会有什么好处。那么,企业该接受这项任务吗?

要正确分析这个问题,必须认识到:4000美元库存物资的原始成本是沉没成本,它不受决策影响。不管企业接受任务与否,它都必须承担库存物资跌价1500美元的损失。相关的物资成本是钢皮的现价(2500美元)。该企业在分析问题中考虑了这个成本,就会作出正确的决策,接受任务,因为这项任务给它创造了500美元的利润。

  □  成本函数

企业管理层正确利用相关成本概念去决定产品的产量和价格时,需要了解本企业产品成本与产量的关系,即其成本函数。成本函数依存于:(1)企业的生产函数;(2)其投入要素的市场供应函数。生产函数表明了投入与产出的技术关系。投入与产出的这种技术关系又同投入要素的价格结合起来,决定成本函数。  假设某企业投入要素的价格在整个生产期间固定不变,在这种情况下,成本与生产之间就存在着正比关系。规模收益率不变的生产函数是线性函数,投入量增长一倍,产出量也增加一倍。由于投入要素价格不变,投入量增加一倍,就使其总成本倍增,呈现了一个线性总成本函数。

如果企业的生产函数所处的生产条件是规模收益率递减,要使产出量增加一倍,投入量就得增长一倍以上。再假设投入要素价格不变,这种生产体系的总成本函数,将按递增率增长。

  生产函数与成本函数之间的所有这些正比关系都以投入要素的价格不变为前提。如果投入要素的价格是产量的一个函数,由于大批采购原材料而得到价格回扣或由于大量使用原材料而其供应有限,导致价格上涨,成本函数将会把这些事实反映出来。

    在研究成本和生产的关系时,必须首先考查投入要素价格的性质,然后再依据生产函数去估计成本函数。投入要素价格和生产率共同决定总成本函数。

  □  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

企业管理当局在作出决策的过程中经常使用两种基本成本函数:短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函数。前者用于大多数日常的经营决策;后者一般用于长期规划。

那么,怎样把“短期”和“长期”区别开来呢?所谓“短期”,是指这样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企业的若干投入要素固定不变,而在长期,企业能够无限制地增减或改变所有的生产要素。因此,在短时期内,企业的决策要受到以前的资本支出和其他承担义务的约束;而在长期内,则不存在这样的制约。对一个租赁办公用房办理会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来说,这个受约束的时期就是办公用房的剩余租借期,它可以短到几个星期。而钢铁公司则在使用期很长的固定资产上投入了巨额资金,其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都要受约束到现有的固定资产磨损掉而被更新时为止。

企业的固定资产,除经济上的寿命外,其专门化的程度对决策受到约束的时间也会发生影响。为了说明这一点,举某药房购买一辆运输用汽车为例。如果这辆汽车是一辆未经改装过的标准型式汽车,它本质上就是一个非专门化的投入要素。在一般情况下,这辆汽车有一个转售市场,即旧车买卖市场,药房不必削价很多就可把它立即售出。然而,如果这辆汽车经过改装,添置了冷藏设备,以便运输容易变质的药品,那么,它就变成了一辆专用汽车,转卖将大受限制,只有需要安装有冷藏设备的车辆的个人或企业才愿意购买。在这种情况下,该车的市场价格很可能不等于这家药房使用它的价值,其“短期”的时间也就延长了。我们可以看出下列两个极端事例。一个极端是:企业的经营完全靠非专门化的机器,它没有“短期”固定的设备,只要通过在现成市场上买卖这些通用设备,就几乎可以立刻调整生产,去适应市场状况的变化。另一个极端则是:企业使用没有现成转售市场的高度专门化机器进行生产,因而使企业现有的这些专用设备的“短期”延长到经济寿命完全结束为止。

订购、接收和安装新设备所需时间的长短同样会影响“短期”的持续时间。例如,电力公司经常要等候6至8年才能收到成套核能发电设备,这显然会延长这些设备的“短期”时间。

总之,所谓“长期”,是指一个很长的时期,足以使企业增减或调整其资产,来完全改变其生产设备装置。所谓“短期”,则是指一个较短的时期,在这个期间,企业至少有若干生产投入要素不能改变。由此可以了解到:为什么长期成本曲线往往叫做“计划曲线”,而短期成本曲线则被称为“经营曲线。”从长期看,厂房和设备都是可以改变的。因此,企业管理当局对企业的需求函数有了一定估计以后,就能够设计出一个生产效率最高的工厂蓝图来。最佳工厂的规划一经确定,有关设备投资一经筹划妥当,经营决策将要受到这个规划决策的制约。

  □  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不随产量增减而变动的成本叫做固定成本。固定成本包括:借入资金的利息、租用厂房和设备的租金、与时间转移有关的折旧费、财产税、减产期间不能解雇的职工的工资,等等。然而,从长期来看,却不存在任何固定成本。

    变动成本恰与固定成本相反,它随着产量增减而变动。变动成本是产量水平的一个函数,它包括:原材料费用、与使用设备有关的折旧费、水电费等的可变部分、直接工人的工资、销货佣金和其它随产量增减而变动的投入要素的成本。从长期来看,所有的成本都是可变的。

  □  损益平衡分析

    损益平衡分析,是用于研究成本、销售收入与利润三者关系的一种重要分析方法。损益平衡分析,就其性质而言,基本是一个由企业的总成本曲线和总收入曲线组成的损益平衡图。该图的横轴测定产品的产销量,纵轴表示销售收入和成本。由于不管产品的产销量多少,固定成本总是不变,可用一条水平线来表示;每个产销量水平上的变动成本则以总成本曲线与不变的固定成本之间的距离测定出来。总收入曲线反映企业产品的价格与需求的关系;每个产销水平上的利润(或亏损)则以总收入曲线与总成本曲线之间的距离显示出来。

  □  损益平衡分析的例案

怎样有效地应用损益平衡分析法来对新产品的生产作出决策,关于这个问题,教科书出版企

业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例子。例如,假设某出版公司对一种大学教科书的刊印和发行

进行了下列分析:

    (1)固定成本

      文稿等编辑费             

300美元

      制图费                   

2000美元

      排版费                   

20000美元

      全部固定成本             

25000美元

    (2)每册变动成本

      纸张、印刷和装订费     1.60美元

      书店经销折扣          

2.40美元

      推销人员佣金          

0.25美元

       著者版税             

1.60美元

       一般营业管理费       

1.15美元

       每册全部变动成本      7.00美元

       每册定价          

  12.00美元

    固定成本能够很准确地估计出来;变动成本呈现线性变动,而且其中多半项目订有合同,也能较准确地估计出来。教科书的定价虽可变动,但出版界的竞争迫使书价的变动幅度很小,只能有一条合理的线性总收入曲线。应用上述方程,我们算出损益平衡的销售册数为5000册:

Q=25000美元/12美元-7美元=5000

    出版商能把某种书籍在社会上的销路、竞争情况和其他有关因素估计出来,再依据这些资料,估计该书有无可能达到损益平衡点或超过损益平衡点。如果估计这两个可能性都不具备,那么,出版商就要考虑采用减少插图、削减编辑费用、使用次等纸张或商请著者酌减版税等办法,去降低生产成本。可见,在出版企业以及其他许多工业部门的企业作出关于新产品的决策时,损益平衡的线性分析是一个有用的工具。□  损益平衡分析的局限性

    损益平衡分析有助于了解产品的产销量、价格与成本结构的关系,它对规定价格、控制成本和其他财务决策都有用处。然而,损益平衡分析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行动的指针,是有其局限性的。

    损益平衡的线性分析,特别是在它包含的企业产品销售可能性方面,显露出了相当大的缺陷。任何一个线性损益平衡图都以一个固定不变的销售价格为依据。因此,为了研究不同价格下的各个可能获得的利润额,就需要绘出一系列线性损益平衡图,即对每个价格都要绘出一块图来。否则,就只能使用非线性损益平衡分析了。

    对成本来说,损益平衡分析也有缺点:企业产品的各个产销量并非都保持图示的线性关系。随着产品销售量的增加,现有的厂房、设备的使用就要超出通常的生产能力限度,从而降低了它们的生产率。这种情况的出现要求增加工人并经常延长作业时间,从而要支付加班加点工资,这一切往往使变动成本急剧上升。此外,企业有可能增置设备,增建厂房,这也增加了固定成本。何况,在一个长时期内,企业销售的产品在质上和量上都可能发生变化。产量组合上这样的变化都会影响成本函数的水平和斜率。

    虽然线性损益平衡分析已证明是一个对经济决策分析有用的工具,我们必须小心翼翼,保证它不用于严重地违反其假设而将分析结果引入歧途的场合,换句话说,企业管理当局使用这个决策工具,同使用其他决策工具一样,必须具有很强的判断能力。

   □  贡献利润分析

    在短期内,企业的许多成本项目固定不变,从而与增加产品产销量的决策无关,管理当局所关心的往往是决定一个具体行动对利润的影响。这种信息,贡献利润分析可以提供。所谓贡献利润,是指单位产品销售收入与变动成本的差额,因而等于单位产品的价格减去其平均变动成本。例如,如果单位产品的售价为10美元,单位产品的平均变动成本为7美元,那么,3美元(10美元-7美元)就是单位产品的贡献利润。贡献利润能够用来抵补固定成本或增加帐面利润。

  贡献利润分析为探讨各种不同的价格/产量决策提供了方便。为了说明起见,我们还是举以前探讨过的教科书出版公司为例。上述那种教科书每册变动成本为7美元,售价为12美元。这就是说,该公司每售出一册教科书,可以获得贡献利润5美元。现在假设出版公司关心的问题是:要售出多少册教科书才能获得利润10000美元,由于贡献利润能用于抵补固定成本和提供利润,只要把企业要求的利润额加上该种书的固定成本,再除以每册书的贡献利润,就可得出上述问题的解答。在本例中,答案如下:

      固定成本+要求利润额贡献利润     

25000美元+10000美元

    Q= ──────────────  =  ─────────── =7000册

             贡献利润                         

5美元

    也就是说,该出版公司需要销售7000册教科书,才能获得利润10000美元。

    再来查一下该出版公司可能提出的第二个决策问题。假设有一个读书会想以每册6美元的价格为其会员购买3000册教科书。在这个场合下,该公司可以用贡献利润分析法来决定这一销售对增量利润的影响。

    固定成本同该书销售册数的增减无关,从而在分析中可以不去考虑。每册变动成本为7美元,但要注意到其中2.40美元是书店经售折扣。既然3000册书准备直接卖给读书会,书店经售折扣这项开支当然不会发生,那么,有关变动成本也就只有4.60美元了。于是,出版公司售书给读书会的贡献利润每册为1.40美元(=6美元-4.60美元),把1.40美元乘以3000册,其乘积4200美元表示这批订货的贡献利润总额。假设这3000册教科书不会通过正常销售途径卖出,这4200美元贡献利润就表示该出版公司因接受这笔订货而增加的利润。

  □  成本估计

    估计企业不同产量水平的成本将是或应是多少的问题,是要使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管理人员所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比如,严格的财务控制和准确的成本估计,已显著地提高了通用电气公司的盈利程度。而缺乏这种控制的西屋电气公司已大伤元气。在底特律,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都把成本计算到几分之一美分。  常用的估计成本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利用历史成本数据来估计,其二是利用工程师所估计的成本估计计量。如果企业管理人员选用历史成本法,那么,他们将试图根据过去企业实际发生的成本数据来估计未来成本。对这些历史成本数字必须进行适当调整,以便把机会成本包括进来,并且把将来影响企业成本的任何技术变动考虑进来。另外,企业还应当区分短期成本数据和长期成本数据。在研究那些用投入要素的最低成本组合来取得的成本、产量组合和那些不是用投入要素的最低成本组合来取得的成本、产量组合时,有必要使用这种分析方法。而且,还必须使历史成本与相应的产量水平相一致。有些成本,比如某些保养和维修费,未必是企业在生产相应的产量时引起的。最后,在利用历史成本数字估计未来成本时,为

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而进行调整。一旦历史成本数字调整完毕,企业管理人员就可以利用各种方法来估计企业成本函数。

    使用管理成本估计量的方法有这样一个优点:用这种方法估计的成本数字是建立在目前的技术和价值基础上的。另外,这些成本数字既不存在区分长期成本数字和短期成本数字的问题,也不存在使发生的成本与有关的生产水平相一致的问题。不过,管理成本估计量毕竟还是估计量。工程人员越是了解企业生产关系的性质,他们就能越准确地估计未来的价格,就越能使他们的成本估计量准确。不过,即使是这些成本数字,也还需要加以调整。以反映内含或机会成本。

    估计企业成本通常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然而,估计企业成本的困难,并不减少这种成本信息对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要性。在取得比较准确但代价较高的企业成本信息与取得可靠性稍差但代价较低的企业成本信息之间,管理人员面临着一个寻求适当的(使利润最大化的)平衡的任务。

 七、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

    企业怎样进行价格、产量决策与它所处的外部市场的性质有密切联系。譬如说,如果企业的外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企业对定价就无能为力。如果企业的外部市场属于完全垄断,企业自己就能完全控制产品的价格。市场结构要说明的是某种产品在市场上面临的竞争程度。它可以分为四类: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是它的两个极端,在这两者之间还有垄断性竞争和寡头性垄断。下面分别按这四种不同类型的市场结构,来阐明企业进行价格和产量决策的理论。

  □  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1)买者和卖者很多。其数量之多,使每个买者的购买量和每个卖者的销售量在整个市场的交易量中所占的份额是如此之小,以致它们都无力影响市场的价格。

    (2)产品是同质的。如果企业之间生产的某种产品是有差别的,那么顾客就会宁愿购买他所喜欢的某个企业或某种牌号的产品,而不购买另一个企业或另一种牌号的产品。这样,企业就可以通过改变产量来影响价格。只有当各个企业生产的某种产品都是同质的,买者对于谁生产这种产品毫不关心时,企业才无力控制市场价格,完全竞争的要求才能得到满足。

    (3)生产者出入这个行业是自由的。也就是说,企业进入或退出这个行业必须是很容易的。如果新企业进入这个行业存在障碍,就会削弱竞争,产品的价格就会被抬高。这时,完全竞争也就不再存在。

    (4)企业和顾客对于市场的信息是很灵通的。如果人们不能掌握市场信息,就会给有些人抬高物价以可乘之机,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也就遭到破坏。

    显然,在现实生活中,要完全具备上述条件是不现实的。例如,企业的数目不可能无穷地多;不同企业的产品不可能绝对同质;企业进出行业不可能完全没有困难(特别如熟练劳动力之类的生产要素要从一个行业转移到另一个行业不是没有困难的);消费者也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的信息;等等。所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一种纯理论的模式,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行业近似这种市场结构。例如,在美国,农产品的市场,就被认为近似这种市场结构)。但尽管它是理论上的,完全竞争市场机制的理论,仍然是分析、研究其他市场结构机制的基础。正因为这样,弄清和研究全竞争模式的价格理论,仍然十分重要。

  □  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短期产量决策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不存在企业如何确定最优价格的问题。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自发决定的,见图2.1.10,企业对于决定价格是无能为力的。假如企业想把价格定得高出市场价格,买者就不会出高价买他的产品,而宁愿去买别家企业的产品(因为各家企业的产品是同质的)。同样,企业既然能按市场价格卖掉产品,也就不会降价。所以,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不存在价格决策问题。这时,它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见图2.1.10。水平的需求曲线表明,按市场价格,它想卖多少就能卖多少。但只要稍微高于市场价格,就一点也卖不出去。

      既然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是市场决定的,那么企业的产量是否越大越好?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如果企业的产量过大,超过了一定限度,就会引起生产成本迅速提高,以致总利润反而减少,甚至亏本。那么,究竟生产多少,才能使利润最大?这就是最优产量决策问题。

  假定一家企业属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它的边际成本(MC)、平均成本(AC)均为曲线,如图2.1.11所示。由于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产品的边际收入等于价格,所以,产品价(P)、需求曲线与边际收入曲线是重合的,即P=MR=AR。

    从图2.1.11中,我们看到:当产量为Q1时,P>MC,说明此时再增加产量还能增加企业的总利润。所以,此时产量不是最优,应当继续增产。

    当产量为Q2时,P<MC,说明此时增加产量会减少企业的总利润。所以,此时的产量也不是最优,应当减产才好。

    结论是:只有P=MC时的产量水平Q3为最优。此时,企业的总利润为最大。

    所以,从短期看,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最优产量的条件是:P=MC。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边际成本曲线(MC)最低点的产量水平(Q4),是企业生产效率最高之点,也是单位产品利润最大之点,但不是企业总利润最大之点。企业总利润最大之点应在产量水平为Q3之处。  当产量为Q3时,企业的总利润为:

    总利润=单位产品利润×产量

    □  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当企业有利润时,最优产量(即利润最大时的产量)的条件是P=MC。现在研究当企业有亏损时,最优产量(即亏损最小时的产量)的条件是什么?

当企业亏损时,平均成本(AC)曲线的最低点就要高于价格,即高于需求曲线。

    此时,最优产量水平为Q*,在这产量水平上,P>AVC,说明这时企业进行生产仍能提供贡献,这笔贡献可用来弥补固定成本的部分支出,从而减少亏损。所以,此时继续从事生产对企业有利。如果平均变动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在价格之上,

    假设企业总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自己的目标,它就要按P=MC的条件决定自己的产量。即随着市场价格P的变化,企业的产量总是沿着MC曲线而增减。但当市场价格低于AVC曲线的最低点时,企业就要停产。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看到,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以寻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总是要在P=MC的产量水平上生产。这时,它的利润最大(或亏损最小)。除非P<AVC时,它才停产。应当指出的是,完全竞争企业的这种均衡是短期均衡,因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经济利润(或经济亏损)只不过是暂时的。随着新企业进入这个行业(或老企业退出),企业的经济利润(或经济亏损)会趋于消失。

    □  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长期均衡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从长期看,由于企业能够自由进出一个行业,企业的经济利润(或经济亏损)会趋于消失。在图2.1.16中,D为市场需求曲线;S0为起初的供给曲线;起初形成的市场价格为P0;AC为企业的平均成本曲线。由于P0>AC的最低点,企业有经济利润。由于企业有经济利润就会刺激、吸引许多新企业加入这个行业,使行业供给量增大。由于行业供给量增大,就使供给曲线向右推移,现假定推移到S1,形成新的市场价格P1。此时P1低于企业AC的最低点,企业就会有经济亏损。由于有经济亏损,经营较差的企业就会离开这个行业,行业供给量就会减少。由于行业供给量减少,供给曲线又向左推移到S2。这样,又使价格上升到P。此时,因P2=AC的最低点,经济利润就变为零,企业不再进入,也不再离开这个行业,即处于均衡状态。由此可见,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只要企业有经济利润(或经济亏损),市场上就有一种力量,使市场价格接近企业的平均成本,使经济利润(或经济亏损)消失。这时,企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也就是说,当企业外于长期均衡时,其产量水平Q必定能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价格等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即P=AC的最低点,此时经济利润为零;(2)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即P=MC,此时企业的总利润为最优。所以,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P=MR=AR,当企业处于长期均衡时,它就会存在这样的关系:AC=MC=MR=AC。

  □  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又可分为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和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两种。

    成本不变行业是指行业内企业的平均成本不因行业供应量的变化而变化。即当行业供给量增加,从而对原材料的需求量也增加时,因该行业所用原材料(或其他投入要素)在这种原材料总用途中所占比重很小,因此,对原材料需求量的增加,不影响原材料的价格,从而不影响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这样的行业叫成本不变行业。

但从长期看,只要价格高于平均成本,有经济利润,新企业就会进入行业,使供给曲线S向右移动。由于该行业属成本不变行业,行业供给量增加,平均成本仍保持不变,所以S就会移动到S′,使价格又回到P,即平均成本的最低点,此时这个行业又处于新的长期均衡状态。这样,如果D与S的交点为a,D′和S′的交点为b,那么连接a、b的直线就是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它反映了价格与行业供给量之间的长期关系,这是一条完全弹性的供给曲线。在图2.1.18中,Q′Q即超产部分,由新企业来承担,单个企业的供给量不变。从长期看,市场价格始终是P,也不变。如果需求增加,供给量可无限扩大。

    如果随着行业供给量的增加,会引起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这时企业的长期成本(LAC)就会提高,这种行业就称成本递增行业。在图2.1.18中,企业产量q和行业供给量Q原处于长期均衡状态。D为原需求曲线;S为原供给曲线;OP为原均衡价格;原长期成本曲线为LAC。现假定需求曲线从D移向D′,这时价格就会提高,企业就会得到经济利润,新企业就会进入。此行业就需要更多原材料和其他投入资源,原材料就会涨价,成本就会提高。此时由于产品成本提高,供给曲线会向左移动,但这种趋势被企业数目增加所抵消,由于企业数目增加很多,最终导致供给曲线右移,一直移到新的价格恰好等于新的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为止,这时企业又处于长期均衡状态。这时的均衡价格为P′,新的短期行业供给曲线为S′,ab线为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这是一条斜率为正值的曲线,它意味要增加行业产量,就要提高产品价格。

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与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的区别是:在成本不变行业中,需求增加,新企业进入,一直到价格恢复到原来水平。在成本递增行业中,新企业加入,一直到价格等于新的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

只要企业追求最大利润,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从长期看,企业一定会达到这样的产量水平,它使自己的成本达到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同时又使价格等于边际成本(P=MC=AC)。

    企业的成本达到企业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说明企业的生产效率达到了最高点。

    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即P=MC,说明从社会资源合理分配的观点看,企业的产量水平也处于最优。他们认为,边际成本代表多生产一件产品所需追加的资源的价值;价格代表社会消费者对每一件多生产的产品的价值的评价。如果企业生产某种产品,其产量水平处于P>MC的情况,表明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值大于投入资源的价值,此时说明企业的产量水平不是最优,因为这时如果企业增加产量,还能进一步增加社会的总财富。如果企业生产某种产品,其产量水平处于P<MC的情况,表明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值小于投入资源的价值,此时,说明企业的产量水平也不是最优,因为这时如果企业减少产量,也可以进一步增加社会的总财富。所以,结论只有一个,即只有当P=MC时,其产量水平从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来看,是最优的。按这个产量水平生产,能够为社会提供最大的财富。

所以,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只追求最大利润,在长期看来,就能既达到企业内部生产效率最高,又能达到社会资源在企业之间的分配最为合理,这就是亚当·斯密所谓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能把整个社会生产组织起来。

□  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

    在各种市场结构中,完全竞争是一个极端,完全垄断则是另一个极端。如果一个行业只有一家企业,而且它所生产的产品没有其他产品可以替代,这就产生完全垄断。像完全竞争一样,完全垄断也仅仅是理论上的假设,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这是因为,一种产品只有一家企业生产,而且没有其他产品可以替代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几乎并不存在。例如,铁路运输一般属于垄断事业,但也有公路、水路和空中运输与之竞争;电力供应一般也属于垄断事业,但也有煤气、石油等其他能源的供应与之竞争;等等。

完全垄断即使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但仍然值得我们探讨,这是因为完全垄断条件下出现的一些经济规律,对于研究比较现实的半竞争、半垄断条件下的企业行为是很有用的。

□  完全垄断条件下,企业的价格和产量决策

在完全垄断条件下,由于一个行业只有这一家企业,所以,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行业的需求曲线。它的形状总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在图2.1.19中,假定企业的需求曲线(D)、平均成本曲线(AC)、边际成本曲线(MC)和边际收入曲线(MR)为已知,假定企业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那么,它的价格与产量决策应在MR=MC之处(这时企业所得利润最大)。从MC曲线与MR曲线的交点,可求出它的最优产量应为Q*,最优价格应为P*。此时,它的总利润量应等于P*abc的面积(图中的阴影部分)。

完全垄断条件下的企业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的不同之处是,企业的这部分利润,即使在长期条件下,也有可能保持下来。这种利润就叫垄断利润。这是因为在完全垄断条件下,其他企业不能打入这一行业。其他企业不能进入这一行业的原因很多,主要有:①垄断企业垄断了原料来源;②垄断企业有专利权;③政府特许;④原有垄断企业规模很大,一般企业竞争不过,等等。

经济学家认为,完全垄断的企业有两大弊病:

    (1)分配不公平。少数垄断资本家能保持垄断利润,是以全社会消费者收益的减少为代价的,所以是对消费者的剥削。

    (2)生产不足。因为在垄断企业里,P>MC,用较少的追加资源可以生产出较高价值的产品,从社会资源合理分配的角度看,说明企业的产量不是最优,再增加产量对社会更为有利。

    由于垄断企业有以上弊病,就需要有政府的干预。在西方,政府对垄断企业的干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垄断企业征税,目的是把企业的超额(垄断)利润抽走,使分配公平。

    (2)对市场结构进行控制,即增加市场的竞争性,减少垄断性。主要办法是制定和执行反托拉斯法,以减少工业的集中程度,禁止大资本家之间的串通行为。

    (3)政府对垄断企业的价值直接进行控制。有些企业,如电力公司、铁路公司、电话公司、自来水公司等公用事业企业,规模经济性很显著(这类企业西方叫自然垄断企业)。对于这类企业,政府不实行反托拉斯法,而是准许它们实行垄断,但由政府直接控制它们的价格。其目的是:不让它们有超额利润,并促使它们增加产量。

  □  垄断性竞争的特征

    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是市场结构中的两种极端,介乎两种极端之间的是垄断性竞争和寡头垄断。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不同,垄断性竞争和寡头垄断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市场结构。

    垄断性竞争的市场结构的主要特征有三个:①在行业中企业数量很多;②各企业生产的同种产品是有差别的;③企业进出这个行业是自由的。

    在这三个特征中,第一、第三个特征是属于竞争性的,第二个特征则是属于垄断性的,垄断性竞争就是这两种特征的结合。

    第一个特征:企业数量很多。意味这个行业由许多中小企业组成,每个企业的产量只占市场总供给量的很小部分。所以,一个企业的行为不会影响市场,每个企业在决策时不必考虑因自己的行为而引起其他企业的反应。

    第二个特征:产品之间有差别。这里的“差别”主要是指买者对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种产品偏好不同而言。这种不同的偏好,可能是因为产品有实质上的差异引起的。如烟丝质量不同、汽车性能不同等等。但也可能是一些主观上的因素或其他因素造成的。如广告、商标、包装方式、服务态度,甚至商店的地理位置等,都能使某些顾客宁愿购买某个企业的产品,而不买另一个企业的产品,从而造成产品之间的差别。

    产品差别越大,不同的顾客对自己的偏好的产品就越信赖。因此,如果提高价格,企业不会失掉全部顾客;如果降低价格,也不会把全部顾客都吸引过来。换句话说,产品差别越大,产品之间的替代性就越小,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也就越小。所以,产品差别能改变产品需求曲线的弹性,表现在需求曲线的形状上,使需求曲线由一条与x轴平行的水平线(即完全弹性的需求曲线),变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产品差别越大,弹性就越小,需求曲线就越陡。由于需求曲线是一条倾斜的曲线,企业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产品的价格。这正是垄断性竞争区别于完全竞争的主要之点。

第三个特征:企业进出行业自由。意味生产者可以随时参加生产,随时退出生产,没有人为的障碍。正因为这样,从长期看,企业的经济利润会趋于消失。

垄断性竞争市场经济结构在现实生活中是常见的。诸如:百货店、商店、饭馆、理发馆、服装店和各种修理业等就属于这类。这些企业数量多、产量少;但其产品和劳务是有差别的。如不同的百货店可能名气不同;不同食品店的面包和点心可能口味不同;不同饭馆出售的饭菜可能地方特色不同;商店远近不同;服务态度不同;等等。

  □  垄断性竞争条件下,企业的价格和产量决策

    由于企业有经济利润可得,就会吸引新企业进入行业。结果,会使行业的供给量增加。由于供给量增加,就会使这种产品的价格下降,从而导致需求曲线向下移动。如果因需求曲线向下移动,以致需求曲线低于AC曲线,企业就要亏损。

如果企业有经济亏损,一部分企业就会退出这个行业,导致行业供给量减少。行业供给量减少就会导致产品价格上升,从而又使需求曲线向上移动。总之,在垄断竞争条件下,只要企业有经济利润或经济亏损,市场就有一种力量促使企业的需求曲线与它的成本曲线相切,使经济利润或经济亏损为零。这时,在这个行业里,企业不进也不出,处于长期均衡状态,见图2.1.20。

    从图2.1.20中可以看出,在垄断性竞争条件下,当企业处于长期均衡时,它的产量水平Q*应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1)P=AC;

    (2)MR=MC。

    3.对垄断性竞争市场结构的评价

    从长期看,垄断性竞争企业的经济利润趋向于零,也就是说,它没有垄断利润。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这是这种市场模式的优点,说明它的分配是公正的。

    但是,如果从效率上看,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它仍然存在着弊病。首先,在垄断性竞争条件下,产品的价格大于边际成本,这说明从社会资源合理分配的角度看,企业生产不足。其次,在垄断性竞争条件下,产品的价格不是定在平均成本的最低点上,这说明它的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也没有在企业生产效率最高之点生产。其原因是因为产品之间有差别,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宁可压缩产量。因为压缩产量带来价格的提高超过了因压缩产量而带来的成本的上升。

    对于这第二个弊病,西方经济学家中,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未必算是一种弊病。因为如果要求把所有的企业的生产能力都充分利用起来(都在成本最低处生产),就必然要关掉一批企业。这样,就会很难照顾消费者的爱好。所以,他们认为,如果不是单纯地从成本角度看问题,而是从消费者利益的角度看问题,在垄断性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生产效率较低,并不能算是一种弊病。

你可能感兴趣的:(航富商业管理体系-航富经理的经济知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