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模型简述

Photo by @格林威治的夏天 2018.1.20 大梅沙

最近整理了一套简要知识管理模型,话不多说,介绍下基本思路吧。

模型目的

为什么要整理这样一个模型呢?初衷源于在目前的工作中,需要经常输出一些本领域内的原创观点,而这些观点的生成,需要获取大量的多方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提炼。这个过程非常琐碎,但又十分重要。所以就在想,如何才能更加高效的、可衡量的、可操作的进行整个过程,进而有效驱动迭代整个内容生产过程,并不断优化。基于这样的目的和初衷,构思了这个模型。

模型构成

模型分三个层次,分别是:信息层、知识层、观点层。

信息层

信息层是三个层次中最底层的,也是整流程的开端,由日常获取的各种零散的一手信息构成。这些输入信息的形式多样,包括研究机构的报告、书籍、微信文章、网页、音频课程、会议纪要等等。这一层的主要工作是对日常中我们需要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存储,需要一个可以方便对以上形式的信息进行综合管理的工具,我选择使用印象笔记、微云和百度云来综合管理,这些信息范围很广,都是原始资料,信息在这一层被按照主题归档,供第二层使用。

知识层

知识层在信息层之上,存储的是各种主题的原创文章。包括读书笔记、学习总结和报告。这些原创文章基于信息层的素材按照主题进行整理、提炼、总结和加工而成。是对信息进行初步学习和思考的产物。这一层的文章是个人的理解和思考,是最终原创内容形成的重要环节,是最核心的一层。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也需要大量的时间。相当于建立一个的个人知识库,在遇到特定的应用场景时,可以从中随时调取相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发布层

发布层在三层模型的最上层,更贴近于实际的应用。显著特点是场景化、形式化、创新性。是根据不同的用户群体,不同的平台,不同的场合来定制的可发布作品的汇聚层。不同于前两层以自我为主,这一层需要以读者为主,从知识库中寻找、联想、组合观点,并适配到特定的发布场景中去。需要内外兼修,既要有干货,更要注重形式上的得体和可传播性。

局限

以上模型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流程化的观点生成思路和可操作方法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需要注意的是,各层级之间在递进的同时,也分别需要独立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进行各自的迭代,进行横向的强化和循环。可以说,这套模型在初始阶段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但是希望最终可以不需要它,我们需要牢牢的把握“学以致用”的宗旨,将所有的知识、思想和观点都深深的植入自己的大脑,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当你在用的时候不再刻意关注它是如何产生的,那说明这些知识才真正属于你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识管理模型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