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箍咒、金箍咒和圈子(二)

一、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咒”

图片发自App



孙悟空是个喜剧还是悲剧呢?先说喜剧方面:1、脱离罪籍,取得真经。 2、修得正果,获得编制 (斗战胜佛)。其喜有二。而在我看来,其悲有三:

(一)明珠暗投,情义累身。

原著中的唐僧 “耳根子软”,易受挑唆,贤愚不分。看看唐僧第二次赶走悟空时对被打死强盗的祷祝:“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而孙悟空被赶走时的反应时这样的:“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且明珠暗投,永远是英雄的悲歌。

古代有部《西游记补》,内容为孙悟空为鲭鱼精(情)所迷。或许,外表强硬的孙悟空,是取经队伍中最重情的一个。网上流行一种说法,真假美猴王中那个所谓真悟空其实被打死了(因为真假一回之后,悟空性情由反叛异常往乖顺方面转变)。 当然,这只是一种观点。但也反映了一个倾向:乖顺化了的孙悟空,才是佛祖一方心目中最理想的取经者。真悟空的情义,或许只是多余。

(二)好胜好强,自套自身。

悟空受封后要求唐僧松下紧箍咒:“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戴金箍儿,你还念甚么紧箍儿咒掯勒我?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唐僧道:“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

然而,紧箍咒真的去了吗?

古代梅子和有部《后西游记》,。二十九回有个造化小儿,用各种圈子:“酒、色、财、气、贪、嗔、痴、爱”诸圈套悟空不着,然而却用最后一个圈套着了他。老君一语道破:“如今这个圈儿我仔细看来,却是个好胜圈儿。” 而在吴承恩版的《西游记》里,悟空亦是争强好胜喜奉承(爱听小妖怪叫他“大圣爷爷”),“智激美猴王”,猪八戒就是利用了他的好胜心,把他“激”了回来。有所偏爱,必为人之所乘。

紧箍咒是怎样向“金”箍咒的转变的呢?这完全是行者自己套牢了自己 。好胜心,往往衍生好大喜功之心。 重情义,好胜加上好大喜功之心,促使悟空终于自圈自套,甘于服从昏庸师父的带领。 而斗战胜佛的荣光,是完成这个华丽但沉重的“金箍咒”的最后一笔。

(三)理想覆灭,名存实亡

有句话说的好,人生每一件礼物,都标好了价码。 那悟空的无上荣光,以什么做了代价呢?

个人认为孙悟空最大的悲剧是自由精神的磨灭。所谓的“心猿归正”是孙悟空进入体制,丧失自由的结果。悟空是个性解放理想的化身,一个被驯化了的悟空,这个形象的艺术生命力就已经枯萎。

看到过一个评论:“取经之于取经人而言,是一个由仙界——凡间——回归仙界的历程。取经队伍的一师三徒一马,本系神佛之界的人物,兹因误犯禁令而被贬落人间。取经对他们而言,便是一种“将功折罪”、“改邪归正”的灵魂自救行为。”

看似很有道理。但评论本身还有一句“玄奘原是佛界的金禅子,“只为无心听佛讲”而被打入尘凡;孙悟空则因大闹天宫而被压五行山下;猪八戒原为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而遭贬;沙僧原本天上的卷帘大将,因“失手打破玉玻璃”而被贬流沙河;白龙马原是西海龙王敖闰之子,因烧了殿上明珠险些遭杀。”除了孙悟空和猪八戒外,其他人犯的错误,又有多大?这个惩罚方,真的公平公正吗?我看到的是作者对这些苦难面前持有逆来顺受的态度,我想他没有思考过更没有质疑过这些苦难的合理性。

当然,吃苦耐劳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天庭和佛祖真的神圣、公正吗?如果他们(取经团体)所谓的“罪行”本就是残酷专制下的冤屈产物,那赎罪的意义又何在呢?德国的新教运动,教皇兜售的赎罪券也是这样的哄骗理论,但西方人不买账,掀起了新教运动,而中国人呢? 孙悟空的反抗不彻底性根源在哪里呢?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打个比方,从小被教育做猫的人,就算想做虎的心,也没见过真正的虎是什么样子的,无法突破猫的框架,最多弄成个四不像!这也是作品和作者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

追本溯源,封建专制制度过早建立的中国古代,根本上缺乏欧洲那样民主精神蓬勃发展的沃土(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公民大会,自由辩论精神)。 高压政策和专门为统治阶级制定的思想(汉代以后的儒家思想、程朱理学)共同促成了个人的潜意识和集体的无意识(即骨子里)的奴化服从思想。按照弗洛伊德的“认同”理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高明之处在从潜意识层面控制人的思想(紧箍咒从显性到隐性的转变),让人们习惯、服从于这种迫害甚至产生敬服崇拜心理(可见弗洛伊德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沙皇‘认同’”的分析),甚至为虎作伥,成为一个自觉的卫道士,迫害本同是被压迫者(牛魔王)的其他人!这,才是封建专制制度真正的“吃人”本质!

从叙事学的深层结构上分析,悟空的命运显示了一种反抗注定失败的宿命论。塑造了一个英雄,却仍没有从思想上冲破体制的牢笼,这是时代给予这部书最悲哀的局限!

十九岁时的意气戏作。已发表,严禁抄袭及未经作者同意转载。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紧箍咒、金箍咒和圈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