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2掌握发现问题的能力(1):记录想法,扫除想法中的3类认知盲点

        如果稍作回顾,可以发现在一天之内我们的脑海中会产生难以计量的想法:今天穿什么,早中晚吃什么,工作时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别人的一句话引发的一个瞬时的想法,学习时产生的很多小的想法,甚至灵感,与人交谈时产生的连续不断的思维的火花。。。。。。绝大多数情况下,那些想法都转瞬即逝,虽然其中不乏一些你认为很精彩的idea。所以,其实我们从来就不缺想法。我们缺的是,将原始的那些细微想法发展成为一个可供探寻的问题的能力。

        是的,科学问题源自那些细微的原始想法。为什么即便很多年不唱国歌我们仍然可以开口就来?为什么都是从零开始学习游泳,有的人就是比其他人学得更快?为什么人类养成不触碰火炉的速度比养成阅读的习惯要快无数倍?作者上田正仁将人们主要的想法或问题的来源分为3类:1.在意的事物;2.有趣的事物;3.不明所以的事物。比如恋爱为什么让人快乐?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一些零碎的想法,若隐若现的,就好像高空中的风筝。但科研人员为了探寻这个问题,就需要紧紧地抓住风筝的线头,进行目的明确的,有意识的深入思考,方能提出可供研究的科学问题。

        发现科学问题的第一步,是要留住那些一闪而过的想法。方法是随时将那些一闪而过的想法记录在笔记本上。科研中,什么时候会产生那些瞬时的想法呢?根据个人经验,包括以下情况:阅读文献时;与人讨论;听报告;作报告;躺床上闲想的时候。有多少时候,脑海中的许多奇思妙想就这么消逝无踪了呢?

        想法是提出科学问题的第一步,但想法本身还不构成一个科学问题。因为原始的想法通常是模糊的,我们对它的认知存在三种“不明白”:1.不了解事实(它涉及的问题是确定有答案的,只是还没有做好文献调研)。解决办法是:做好充分的调查工作(比如PFC-CPU的已知的功能有哪些);2.不知道答案(相关问题有确定的思考方向,但还没有确定的答案;或者不知道有没有相应的答案)。解决办法是:拆解问题,逐个击破(比如PFC-CPU对奖赏学习到底有没有用?如果完全找不到前人的研究,那自然就无法知道答案了);3. 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不明白。比如。PFC-CPU参与奖赏学习的“机制”/“算法”是什么?对所谓的“机制”/“算法”,一般人的认知是笼统的,偏抽象的。发现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把那些笼统的,抽象的“不明白的”地方搞明白,如此一来,问题就变得清晰了。比如,所谓“机制”,是指分子通路机制,细胞类型机制,局部亚环路机制,环路机制,还是系统层面的相互作用机制?一旦将其细化,具化,一个问题自然就呼之欲出了。

        通过结合文献调研,问题拆解,细化,具化等手段,把脑海中的那些原始的模糊的想法中的不明白的部分变成明白的部分,一个具备可操作性的科学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就浮现出来。所以,发现并提出科学问题的过程可以简单的总结为:

1. 随时记录一闪而过的想法;

2. 扫除想法中那些“不明白”的要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2-22掌握发现问题的能力(1):记录想法,扫除想法中的3类认知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