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业解惑,文者之心:如何培养孩子读与写的兴趣

春秋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去世,幼子继位,由其母赵太后掌权。秦国趁赵国政权更迭、幼王根基不稳,大举进攻赵国,一举拿下三座城池。赵国于是向齐国救援,齐国以长安君到齐国作质子为条件,才肯出兵援助。长安君是赵太后的小儿子,赵太后十分疼爱他,自然是不肯,众大臣劝说无果。此时,触龙进宫,以为小儿子谋求职位为由,旁敲侧击,以一句“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让赵太后想到无功不受禄,遂为长安君谋划未来,将其送到齐国,换取救兵,解了赵国的燃眉之急。

作为一个并没有王位给孩子继承的普通父母,怎么才算“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

传业解惑,文者之心:如何培养孩子读与写的兴趣

依我之拙见,一是引导孩子爱上阅读;另一方面,是鼓励孩子用写作去完成自己。

阅读能帮助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在书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阅读能帮助孩子建立一个世外桃源,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当他伤心失望的时候,他都可以回到这个地方复原,重新获得勇气去面对外面的世界。

写作能帮助孩子向这个世界表达他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写作是孩子认识世界,认识他人和自己的最佳途径。所以,我愿意我的孩子能够终生有阅读和写作的陪伴。

传业解惑,文者之心:如何培养孩子读与写的兴趣

阅读和写作最重要的是兴趣,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我推荐《文心》这本书,此书是由我国两位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和夏丐尊先生所写,全书用故事的体裁将国文教育的本质讲述出来,既包括如何读,也包括如何写,打破了应试语文教育的“只知所以不知所以然”的困境。

不管是想重拾阅读和写作的成人,还是从事语文教育的老师,还是想激发孩子读和写兴趣的家长,都可以读一读《文心》,从中找到学习国文的乐趣。

一 文章的内在与外在

鲁迅先生在《秋夜》的开头写道: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中学生看这一段,可能觉得不懂,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不能写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

我们看看台湾作家张大春的说法。他认为此句非得这么写不行,因为鲁迅写枣树,并非为了写枣树,而是为了给后面写秋夜做铺陈,是“为读者安顿一种缓慢的观察情境”。

这其实就涉及到文章的内在经验与外在经验。

外在经验,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内部经验是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和看法,就比如,秋天的夜空,星星在天空闪烁,这是外在的经验,是谁都能看到的外部景物,但是鲁迅先生感受到的却是天空“奇怪而高”,星星在眨冷眼,夜空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这是作者的内部经验,并非人人都能体会。

我们读书难免受到个人经验和成长环境的影响,中学生读名篇名作,受年纪小、经验少的影响,可能无法体会到美文到底美在哪里。就是普通的大人,因为不及作家和诗人细腻敏感,恐怕也会有看不懂的困惑吧。那么如何鉴赏一篇美文呢?

传业解惑,文者之心:如何培养孩子读与写的兴趣

二 鉴赏力

读书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知道有这么一篇文章的存在,大概写了什么,这个大部分人都能做到;第二个层次,就是能够看到作品的结构安排、表达主旨,这一层次需要多想一步才能做到;第三个层次,就是用自己的心去领会作品的意味、感受其中触动心灵的部分,这一层才能称得上是鉴赏。

鉴赏说到底是读者与作者的共鸣,读者的鉴赏水平必然影响到对作品精华的理解。如何提高鉴赏水平?一是了解作品的背景和相关故事;二是发挥自己的思考力;最后,就是要有想象力。

历史上的好诗,大多有它背后的故事和历史背景,比如《七步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如果只是看诗本身,只能体会到表面的那一层趣味,但是当提前知道这首诗是写于兄弟相残的历史背景下,便更能体会到它的好处了。所以,鉴赏需要提前了解一些知识,这样读起来才会意味无穷。

传业解惑,文者之心:如何培养孩子读与写的兴趣

民国著名的记者、作家曹聚仁先生,在《读书是为己不是为人》中写道:

我有点佩服德国大哲人康德(Kant),他能那样的看了一种书,接受了一个人的见解,又立刻能把那人那书的思想排逐了出去,永远不把别人的思想砖头在自己的周围砌起墙头来。那样博学,又能那样构成自己的哲学体系,真是难能可贵的!

我读书三十年,实在没有什么经验可说。若非说不可,那只能这样:

第一,时时怀疑古人和古书;第二,有胆量背叛自己的文师;第三,组织自我的思想系统。

这就是读书要有疑,读书要思考的意思。比如,读一篇文章,从全文的立意布局,句子之间的前后呼应,到用词的精准,我们都可以问一个问题:“如果是我,我会怎样写?”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发现文章的好坏,对于自己也能写出来的,是平常的文字,但是对于那些胜于自己的地方,就是我们学习的重点,还有一些自己暂时无法欣赏的部分,则要存个疑问,留待将来再做判断和思考。读书过程中的这些思考,都可以写成读书笔记。笔记的落脚点可大可小,只要是自己的所思所想、读书心得,没有不能写的。

传业解惑,文者之心:如何培养孩子读与写的兴趣

读者与作者很可能不在一个时代,或者与作者的人生经验不对等,要理解作品中所描绘的内容,就不能只靠自己的经验,要领会作者的意图,就非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可。

比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八个字,如果你的脑海中没有去想象其中所描绘的画面,就感受不到这其中所表达的意境好在哪。此外,由一书联想到另一书,由书中所写,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联想到可以作为未来写作的素材,这都是读书过程中的想象力。

三 落花流水皆文章

学校中的写作练习、考试作文,都是先有题目,然后才让学生来写作,所以,学生就常常觉得,写作文真是一件苦事,是逼人无中生有的把戏。其实这恰恰是误会了写作的本质。

01 我们为什么想写作?

首先是因为我们心中有情感意思要表达,所以才想诉诸笔端,写作就如同吃饭、睡觉、说话一样,是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需求。

比如,我们看到一片叶子落下来,感受到秋天即将到来,由此联想到秋的萧瑟,生命的消逝,进而想到追问自己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心里有很多感慨要抒发,才会想到作一篇与秋天有关的文章,也许就起名叫做《一叶知秋》。

这个过程,是心中有情思要表达,才想去作文,有了作文,才起个意趣相当的题目。这是写作的源起。

传业解惑,文者之心:如何培养孩子读与写的兴趣

02 写什么

《文心》中,将文章分为知的文、情的文,意的文。知的文,就是关于事物是什么,以及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的文章;情的文是对于事物所产生的情绪,比如愤怒、悲伤、喜悦、感激等;意的文,就是打算如何处理、如何去做的文章。

写知的文,我们就要搞清楚事物的本质,需要具有专门的知识,不是人人都可以去写;写情的文,仔细想想,我们对一件事多少都会有自己的一些感受,理清楚自己的看法,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写成文章;意的文,我认为,这与知的文多少有些关联,你总得对这个事情有一定的认识,才能知道如何处置比较合适,写出来的文章才不至于假大空。

写作最终讲究的是忠于自己,因此,我们写出来的内容,需以自己的具体情况为依据,不能别人写娱乐,你也写娱乐,别人写育儿,你也写育儿,别人写财经,你也写财经。写作要能长久下来,就必得写自己真正感兴趣,真正有触发,真正有知识储备、有见地的领域。

传业解惑,文者之心:如何培养孩子读与写的兴趣

03 文章的组织

一般写作文章的人,从他们的组织方法看来,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流派。

一派是就意念的次第信手写着的;一派是拘守着公式,把自己的意念像填表格一般填进去的;第三派呢,是把怎样起讫、怎样贯穿,先作个大体的规定,然后一步一步写下去的。

第一种写法,类似于自由写作,能够跟随自己的想法肆意挥洒,但是写出来的东西很可能像梦境一样,东一块西一块,读起来有混乱之感,这种写法适合于练习写作,真正要写成正式的文章并不可取;

第二种写法,结构严谨、五脏俱全,但是又容易束缚写作者的情思表达,很容易产生“匠气”。初学者可以学习写作的起承转合,但是从长远看,写作还是要讲究“守破离”,最终要打破这些条条框框,写出自己的格局;

第三种写法,则可以兼具前两者的优点,而不具有前这者的缺点,既能够跟随自己的心意,又不会过于拘泥于形式,造成本末倒置的结果,实为组织文章的可取之道。

传业解惑,文者之心:如何培养孩子读与写的兴趣

教育的真正意义并不是为了考试升学,而是教会我们做人、生活。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你从事的是哪个行业,都可以将行动与读书结合起来,将实践与理论融合在一起;同样的,即使不以写作为生,写作也是我们永远的朋友,用一支笔去记录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思考,与自己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把学到的知识,消化成自己的养料。这大概便是“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长远”最好的方式之一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业解惑,文者之心:如何培养孩子读与写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