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产品都源于对人性的理解

图片发自App

去年我明白了产品营销渠道,其实一件事物从不懂到懂根本是解决确定性,因为我们的思考大多数是天马行动,无拘无束的,理论的价值正是把一些无序东西变的有序化,让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多了一些可以利用的基石。

很多时候我们做一件事往往感觉做的不理想,其实主要原因是陷入了认知的盲点,有个恰当的比喻就是老鼠的尾巴,做一件产品以为这就是全貌,深入一点才发现,好大一块其实在后面,这也是很多不懂行业水有多深老板赔钱的根本原因。

如果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人,也就不会存在产品,产品的本质其实就是为人服务的,所以一切剥离人性谈产品的商品都是空谈,这无疑从产品本身的维度,上升到人性的维度,所以做产品有必要先对人性有所了解。

愉悦与恐惧

我们都知道人具有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一般来说理性思维是我们后天习得的,相对于感性思维它属于一种更费力的思考方式,其实理性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根本武器主要就一个作用,就是控制人的感性情绪。因为自然情况下驱动一个人行动的根本还是感性,也就是情绪。

如果把人的情绪归类,主要包含4种情绪:愉悦,不爽,愤怒,恐惧。上述这些词无疑例外都是形容人的状态,那什么样的状态下人会喜悦?想想不难发现,当人的需求被满足时候,我们会愉悦,需求没被满足时会不爽,很明显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使一个人喜悦与不爽的重要的根本,所以可以得知,一件产品能否让用户得到满足是很重要的,它决定者用户的爽点。

讲到这里不难发现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满足从何而来,首先说说人吧,有的人家庭美满就很满足,但有些人就是想改变世界,比如乔布斯,所以我们看出人与人注定会不一样,因为满足本身是每个人自身内置的,就如同水杯一样,有些杯子装的水多,有些杯子就是装的水少,当然这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对世界的认知更全面满足标准也会不断增大。

明白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会带来愉悦与不爽这两种情绪后我们再来谈谈另外两种情绪,首相说说愤怒。

愤怒来源于自己的边界被侵犯,对于一支猫来说如果它的猫窝,来了另外一只陌生猫,它会表现得愤怒,会和侵略猫抵抗,但如果猫窝来的是一支老虎,很明显,之前的愤怒就会变为恐惧,所以愤怒和恐惧在不同的参照物角度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几年前参加过一个课,认识了一名年长的创业者,有一次他跟我提到:知道为什么很人想创业但不创业吗?沉思过后再告诉我:是因为害怕。

满足决定一个人打算做到什么程度是一个主观过程,而恐惧决定了其实这个人只能做到什么程度是一个客观过程。

恐惧的本身对于产品而言其实就是解决用户的痛点,因为恐惧,所以要弥补。

产品要迎合用户的潜意识

我们都有过被销售产品的经验,从自身角度出发,每当我们被推销产品的时候,第一反应都是抗拒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抗拒的心理?很明显是因为我们启动了意识过程,启动意识过程是帮助我们分析事物,进而得出结论我们是不是应该接受被推销的产品,而有经验的销售人员都是通过一些日常的交流先和客户建立潜意识层面的联系,进而让客户放下意识层面的防备,最终完成销售的过程。利用销售人虽然可以提高产品的销售,但是很多时候产品是放在那里不会说话的,这种情况如何才能让顾客心动?好的产品首先要做的就是降低用户的决策成本,一件商品一旦让用户开始陷入思考,这一定算不上好的产品,所谓好的产品一定是包含很多用户非意识层面的元素的顺应人性的产品。如果说好销售是擅长打破防御,那么好的产品经理的就是让用户不启动防御,降低用户的决策成本,比如大家周知的iphone,基本上一买来不需要学习就会用,指尖分开就是放大,指尖收缩就是缩小,几乎没有增加用户的任何学习成本。

用户角色

很多时候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人工作时候和下班判若两个人,明明同一个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显著的差异呢?其实在工作中的每个人表现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剥离自己行为之后群体角色特征。

那么角色是什么?比如职业中的身份,军人,医生,律师,家庭中的,母亲,父亲,孩子,其实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依附于一个又一个角色而存在。

中国人和外国人其实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中国人更重视在集体中体现的,而外国人更注重独立人格。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其实主要原因是自古被教育灌输而来,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追求社会理想与秩序化,这样做从中国历史角度看来无疑是便于管理的,因为同一群思想差不多人很难出现异类,没有异类就不会造成动荡,对于几千年封建君王统治地中国尤为重要,但于此同时也缺乏创新思想,因为新的思想与集体环境显然有些格格不入。

既然角色属于群体效用我们就不难发现角色偏重的外部性,也就是人与人之间打交道表现出的行为,再加之是后天被教育的结果,其实教育本身和个人情绪行为是冲突的,但产品本身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人和产品一般很难形成关系,既然没有关系,那么当下的产品与人表现出的行为其实更贴近的是每个人本身的样子,也就是说,人与物的关系由于卸下了角色的防备,更加贴近自我的范畴,所以产品设计最终要一个原则就是:自然。

引用一句微信之父张小龙认的话说:“好的用户体验,目标就是做到自然。”

所以用户调研其实很难抓住用户的真正需求,真正的需求本身,一是来自第一视角的观察,也就是产品生产者本身就是消费者,他们自己用同时可以感受到消费的想法,另外一点是对于像微信这样重量级产品很显然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他们需要体察用户做潜在交流。

小结

产品的驱动力无外乎两点,痛点(恐惧)和爽点(愉悦),因为感觉不足所以弥补,因为追求美好所以尝试。

让用户增加决策成本产品注定很难成功,所以产品设计时尽量降低用户的决策成本,比如iphone的放大缩小功能,要善于利用人类的先天内置功能。

好的用户体验就是剥离角色的范畴,追求自然。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切产品都源于对人性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