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又一次不受控制地朝孩子发脾气了。
朋友说,你不是近期写儿童心理学,天天在网上教人家如何耐心,怎么还会发脾气呢?
是的,此时此刻,“凡人”,是我的脑海中唯一可以解释的理由。
人无完人,或许,即使有理论知识支撑,仍逃不过情绪管理这一关。
明明学了很多的方法,为何在面对孩子时,仍然无计可施呢?
因为,我们面对的主体,不是客户、不是甲方爸爸,而是自己的亲人。
亲人,代表家的港湾,可以宣泄情绪,却不用顾及家人会嫌弃和抛弃你。
一直以为血缘关系的强烈连接,让我们彼此之间能够迅速消除隔阂,和好,相视一笑。
可,我忘了,即使是,家人,也会有情绪,也会受到伤害。没有人喜欢接受负面能力太多,深怕带进情绪漩涡的谜团中。
3岁的孩子,半点大的小人儿,在面对我的“冷脸、威胁、怒吼”三部曲时,已经能够很好地运用同样的三部曲来回应我。
“我生气了,我不喜欢你这样说,我再也不和你玩了!”
当她把这样的一种反抗情绪表达出来时,才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有多失控,令她害怕,但为了不肯服输,她也用同样的情绪来回击我的语言。
“你如果明天再让我听到你乱发脾气,乱吼叫,就把你关进小黑屋!”(其实是口头威胁)。
“那我也把你关进小黑屋去,因为你是乱发脾气的小牛。”
她那稚嫩的话语,顿时,让彼此之间紧张的氛围感消失殆尽,心房也再一次被破防。
原来不是方法不管用,而是我们只单纯使用方法,却忽略对方的情绪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有才能的人,没有米,也无法做出美味佳肴。
对待孩子来说,也正是如此。
我们每天情愿花很多精力在手机上刷各大专家的“育娃经验”,却没有发觉,陪伴与思考,才是真正的神器,身边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教育家。
看着她们的行为逻辑,情绪变化,应对事件的能力等表现,她们如同我们在生活中,对待他人的镜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那,难道就没必要去学、去看了吗?
有必要!
学与不学,不是体现在管理孩子的成绩多么优秀或是多么听话。而是更能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恰如其分地运用良好的交流模式来达到沟通地目的。
前几天,在西瓜视频看到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母亲,手里怀抱着不慎被开水烫伤脚的孩子,母亲心痛地打自己的脸,不断地自责自己没有守护自家的宝贝。
作为宝妈,我们都有类似她那段胶着矛盾的状态。
孩子,妈妈也是第一次做母亲,是个刚拿到驾照还没真正上路的新手司机。
评论里,大家都几乎异口同声地鼓励这位伤心的母亲。有时候,伤害我们的其实不是陌生人,而是身边不理解全职妈妈辛苦的家人们。
谁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伤,至少大部分母亲是这样,十月怀胎之痛,一年哺乳之伤,几十年操心之命,令我们格外珍惜自己的宝贝,生怕含在嘴里化了,放在外面摔了。
但我们没有意识到,孩子的成长速度远比我们肉眼可见要来得迅猛。
忽然之间,“你怎么不听话,你怎么不爱学习,还是小时候可爱,省心。”
熟悉的话语,不仅出自我们的父母,也完美地遗传到了我们这一代父母身上。
小孩子,不是一个工作上的安排表,只要照顾其吃饭、睡觉、学习、工作等,什么时候,等她们大了,结婚了,生娃了,我自己的人生使命就可以完成,已经为了孩子付出大部分精力。
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孩子从来不是一件可以被安排的工作,是完成自己理想的追梦人。她们,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
对待工作上的客户,你愿意花精力去思考对方的需求;
对待生活中的父母,你愿意花金钱去照顾对方的身体;
对待成长中的自己,你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去思考;
那,孩子,不也是你的客户、家人、过往的自己吗?
了解孩子,认识自我,是比方法更有用的利器
昨天,我又一次不受控制地朝孩子发脾气了,但在她给予我的反馈中,马上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没有管理好,使得孩子害怕和恐惧。而她的吼叫方式竟然是我影响她?
我,为什么会发脾气呢?
是因为上次她吼叫的关系得了喉炎,住进医院,怕再次因她的叫声引起的疾病焦虑感?
是因为她老是不肯好好刷牙,还要提出很多千奇百怪的要求,不做到不罢休而生气?
是因为我生病的关系,没有精力去应付她的无理取闹而恼怒?
情绪一旦落地,思考占据大脑,反应也会随之慢半拍。
可能因为怕她生病住院,那个痛哭不吃不喝好几天的病态冲进我的回忆里,使我的情绪不受控制般激动起来。
“妈妈,和你拉钩,我们都不发脾气,好吗?”
她泪眼蒙蒙地点了点头。
“妈妈,是因为宝宝上次吼叫,声带发炎,住院,怕再得病,很担心,才对你发脾气的。并不是讨厌你,不喜欢你了。你还能把小牛当成你的好朋友吗?”
她小脑瓜想了想片刻,再次喜上眉梢。
我们互相拥抱一下,亲亲对方吧!
如果,我没有阅读儿童心理学书籍,可能不了解孩子的生理及心理特点。以为哄哄或者买礼物就能搞定所有事情。
表面上这样的方法完全可以,但你也失去一个了解孩子,互相交流想法的机会。
永远不要以为孩子成长的很慢,以为年龄小就不懂得思考,以为靠物质满足就是最佳的沟通方式。
永远也不要等待,小时候还能给你时间和机会去了解她,长大了,她就会离你而去,走向能和她有共同思想交流的团体中,和她一起携手面对未来风雨的爱人中。
等你老的躺在床上时,她给你的是照顾,而不是心灵上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