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说好的人文关怀呢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昌黎先生的一篇《师说》,开宗明义,阐明了为师者的使命和责任。千百年来,树德立人而名垂青史者比比皆是,斯文扫地而“名噪一时”者亦接连不穷。

天资愚钝,搞不了研究,更考不上研究生,不过,有时也为自己的愚钝窃喜。

1

前几天,武汉的一位研究生离开了人世,不出意外的话,他即将走出象牙塔,开始人生新的征程,然而,一切戛然而止,原因很大程度是“我实在不知道如何摆脱他”,“他”不是别人,就是自己的导师。

通过新闻,似乎能对这个导师面目有初步的勾勒:一个控制欲极强的自恋狂。不信你看:“他给我们上的《现代控制理论》是必修课,上课的前25分钟讲他自己的‘成就’,之后才上课……” “他踢了一脚大家看来很普通的球,就会问自己的队员‘这脚怎么样’,然后他们会鼓掌说‘王老师踢得好’。我们就会偷笑”“ 但出事之后,没有看到他的忏悔或反思,感觉还是在自恋,从那时开始,觉得让人寒心……” 不禁让人佩服,教控制理论的学以致用的就是好,从课堂到操场,从讲桌到饭桌,无处不对学生牢牢掌控。

看看这位研究生的日常,简直让人唏嘘。给导师打饭做家务、“自愿”捐掉各种奖金、甚至称呼导师为爸……精神的折磨远比体力的消耗更要摧残得多,我无法想象,一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如何用这么唯一的字眼去称呼一个自己心有怨言的人,更无法想象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心理变态狂才发明出这么“独特语言系统”。

死无对证,剩下的只有导师一个人的表演,悲意不见而辩解有余。无人喝彩,却依旧洋洋自得。

2

这两天,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相继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尽管是一桩陈年旧案。

几位自称是一位女同学师友的人群,在网上发帖,既悼念女生的逝世,又揭发导师的丑恶,一石激起千层浪,陈年旧案浮出水面。一时间,各说纷纭:爆料一方言之凿凿,指其“性侵”、“曾与该女生有性关系”、“致女生怀孕”、“与其上床”等;涉事教师一口否认,急于洗白,称早有定论,相关网帖的指责均为“恶意诽谤”,“保留控告的权利”;原来的系主任一语惊人,称学校早有处分,并且其当时也曾承认……众说纷纭,扑朔迷离。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南京大学果断声明,建议其辞职。

长期以来,象牙塔都被认为是神秘的,象牙塔里的教书人,更被认为是文质彬彬的君子。然而,谁能想到,从南昌大学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再到蜚声国际的北京大学,竟然都潜藏着这一小撮坏分子。更可怕的是,曝出的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在全国近3000所高校,没有真相大白的,又有多少呢?面对导师的绝对权力,面对自己的终身名誉,即使受了侵害,有多少人能够大方走出阴影昭告天下呢?很可能一直不甘又无可奈何地做了沉默的羔羊。

我始终认为,中文系是最应该充满人文关怀的地方,是所有的人文社科类专业里最能体现传道授业的地方。而最近的这个涉案老师,竟然是堂堂的时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后来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系主任。满嘴上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讽刺至极,孰能比之?

3

凡是伟大的教育家,必是伟大的思想家。

孔子,流芳百世的不光是因为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创举,不光是因为他培育了“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的济济英才,更重要的是他提出的一系列伟大的思想。“有教无类”、“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就可以泯灭,思想万世不朽。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小学也好,大学也罢,每位教师都是一个标杆,一个模范,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学生,如果自己没有做到,如何能成为好的榜样呢?甚至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对学生“上下其手”,那么,师者不是师者,教授不是教授,是禽兽。

规定层出不穷,但是为什么就管不住高校教师失德失范呢?归根结底,还是惩戒措施太轻。在以指标论人才的大背景下,很多时候,只论学术不论人品,只论成就不论污点,多了一个学术大咖,无疑,多了学科的一份竞争力,多了学校的一个幌子,给专业的科研实力、学校的名次排比甚至招生情况都带来一定的影响力。因此,东方不亮西方亮,这里不行,下家有的是,自然有恃无恐。

只要违反了红线,踏进了雷区,那么,无论职务多高,无论成就多大,就应该一棍子打死,再踏上一万只脚,让其无路可走,终生不得翻身。臭名昭著之下,无处供职、无处发稿,这样的严厉措施,还有几人敢以身试法呢?

很多时候,我们的大学里,不缺人文学科而缺人文关怀,不缺学术导师而缺人生导师。

为自己窃喜之余,研究生们,我也为你们祝福:祝福你们遇见一个常态的导师,祝福你们都能顺利毕业,祝福你们都会前途似锦。

(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学里,说好的人文关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