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好产品的评价标准:单一产品的两个维度

这是第三轮 MVP——Product 的第二讲,在聊了对产品的理解,我们来讨论到底什么是“好产品”。

首先声明一下,这一讲里说的是单一产品而不是产品矩阵,且不考虑产品对开发难度、运营难度这些周边因素的影响。

我们经常会评价一个产品好不好,一方面是自省、另一方面是研究对手,但它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需要分两个视角,一个是用户视角,一个是产品经理视角。

用户评价产品的好坏,关注的是“自我”。就是最直接的,我是不是喜欢,用起来爽不爽。

做产品创新的时候,更重要的是产品经理视角,它是从产品生产者的视角来评判的。这就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了,而是要去思考,这个产品的目标用户到底是谁,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产品是否满足,还要考虑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好产品”要同时满足用户目标和公司目标。

如何评判产品是否满足了用户目标和公司目标呢?接下来,分为单用户视角、多用户视角两个维度,展开来说。

单用户视角

好产品要依次让用户觉得有用、好用、爱用。

产品做得是不是“有用”,取决于产品人的 IQ(智商),存在于理性层面。这个层面的重点是要解决问题,软件工程里提的很多“非功能需求”也属于这个层面,比如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可扩充性等等。

好用是体验层面,产品是不是“好用”是感性的问题,它取决于产品人的 AQ(艺术商)。狭义的“用户体验”设计和这一层比较匹配,主要目的是让交互顺畅、视觉舒服。

爱用是情感层面上的。产品能否让用户“爱用”,取决于产品人的 EQ(情商),这是人性层面的问题。用户产生情感链接通常会有一个标志,就是出现“亚文化现象”。

用户对产品的需求,也是按照这三个层次,依次满足的。

不过也有例外,作为广义产品的艺术品,它是可以超脱有用、好用层面,直接让用户爱用的。

多用户视角

一款“好的产品”随着时间的演变,要依次呈现出个体价值、个体粘性、群体粘性和生态系统的特质。

  • 个体价值,说的是提供功能、提供价值的产品内核,外加优雅的体验、包装等,这对应着上面说的产品对用户要有用、好用。但如果你的产品一直只有个体价值,而不能很快发展出个体粘性的话,那就会成为行业活靶子,很容易被抄袭,你的行为就变成了做公益,就是在给整个市场探路、做用户测试。

  • 个体粘性,它是指用户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选你的产品,对你的产品有价值或情感的依赖,这就会成为你产品的护城河,可以阻挡一部分的竞争对手,对应着前面提到的爱用。比如积分系统,可以让用户患得患失,也可以通过个性化让用户越用越爽。

所以,我们在做出有个体价值的产品之后,必须尽快开始思考产品的个体粘性模块,这能够增加用户的迁移成本,助力公司目标的达成。当然,这并不是绑架用户,粘性也是要提供价值的。

  • 群体粘性,做出多用户之间的价值网络,让用户彼此互相吸引,产生价值或情感的依赖。这样的产品,就会有网络效应,用户的迁移成本也就越来越高了。我把这个叫作产品的增压器。比如各种社区,用户之所以留恋,是因为这里有他的朋友、有他感兴趣的内容。群体粘性是通过其他用户,让用户对产品的依赖增强。

  • 生态系统是最高级的状态,这里隐喻为培养皿,产品可以培养用户。而这又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用户因为产品而成长。比如一个淘宝的卖家,本来只是兼职做做,但越做越好,发现淘宝上的收入已经超过了本职工作,于是辞职,专心做卖家,渐渐地从夫妻店做成了一个正规的电商公司。

第二种是产品可以催生出新的“物种”,或者说价值网络里的新玩家。比如微信公众号,催生出了新媒体小编这样的岗位。比如得到,催生出了一批专门把一本书转换成二十几分钟音频的人。

可以想象,培养皿状态下,用户对产品的粘性一定非常强,产生的是共生关系,这样,产品所在的领域就成了一个活的生态系统,而你的产品也占据了极具优势的生态位。

以上是四种依次产生的特质,便于记忆,分别对应了四个隐喻,依次是活靶子、护城河、增压器、培养皿。

要强调一下“依次”这个词,做产品,很难一开始就规划一个平台、规划一个生态系统,通常是从一个切入点开始,一步步走到终局,这也是产品依次提供用户价值、商业价值、社会价值的过程。

小结

在生活中,和别人建立关系的过程,很像好产品依次呈现出的特性。

随着时间推移,你要依次呈现出个体价值(就是有用、好用)、个体粘性(你是个靠谱的人,合作愉快)、群体粘性(互相融入对方的朋友圈)、生态系统(建立更深的长期合作,彼此成就)的特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10 好产品的评价标准:单一产品的两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