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掌握了知识吗?

最近介绍一位特别要好的朋友参加了拆书帮·全国联合RIA训练营,是想促进她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针对她在完成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写了一篇关于如何养成习惯的文章,本意是想她能够按照拆书法(RIA便签读书法)读一遍的,结果是她在文章底下留言“收藏了”,这和我们大多数人阅读文章时都是一样的,收藏了或者转发了就以为知识是自己的了。

这让我想起之前读过的一本书,叫《知识的错觉·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

知识的错觉

这本书点醒了我一件事儿:我们以为自己掌握了很多知识,至少对自己熟悉的世界了如指掌,但其实呢,我们知道的非常非常少,比我们自己以为的要少得多。

你可能会说,不对啊,我知道的不少啊。好,那我来问你一个问题,作为一个中国人,你肯定知道李白,那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诗人。那现在如果给你几分钟时间,拿出纸和笔,默写李白的诗,你能写出几首呢?是不是发现有点儿难?除非是对李白诗歌有特别爱好、深入研究的人,一般人想写出三首以上,其实是很困难的。更别说其他的知识,比如李白的生卒年月、生平经历等等,知道的人恐怕更少了。

你可能会说李白,我不太熟悉,那你自己的手机你总熟悉吧?如果不看手机,你能说出你的手机首屏,上面有几个App?分别在什么位置吗?这可是你每天无数次打开手机要看到的画面啊,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啊,你怎么好像也不知道呢?

这就是这本书《知识的错觉》想要点醒我们的一个基本事实:我们以为自己了解世间万事万物,其实是个错觉,事实上我们脑袋里存着的知识微不足道。

这本书提到了一个认知学家的实验。实验方法很简单,如果你是受试者,你会被问到这样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你对拉链的了解有多少?1-7分你给自己打几分?”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对拉链那肯定是很熟悉了,几乎天天用,给自己打了一个不低的分数。

紧接着,你就会被问到第二个问题:“请你描述一下拉链的工作原理,越详细越好”。这个时候你会忽然发现,你其实对拉链的工作原理没什么概念啊,要说清楚是挺难的。

第三个问题就又来了:“你现在给自己打几分?”

这个测试的受试者,包括了美国常春藤名校的学生、普通学校的学生和普通的美国民众,不管是学历高低、年龄大小,结果都非常一致,第二次给自己打分都要低很多,大家都不得不承认对拉链的真正了解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你会发现这种对于知识的错觉,几乎是无处不在的。比如对于特朗普,你可能喜欢,也可能不喜欢,他的政治决策的细节你能说清楚几条呢?再比如对于全球变暖、转基因食品这种世界性的话题,你或许有自己的想法主张,但只要再深入一步讲清具体的原理,恐怕很多人都做不到。

你发现没有?仔细想想这件事儿其实挺可怕的。我们以为,人长了这么大一个脑袋,就是为了装知识的,从小父母老师都在告诉我们知识的重要性,我们也确实很用心得学。但是怎么到头来,我还是没有多少知识呢?那没有什么知识,我们到底是怎么生活的?又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呢?

这本书的妙处就在这里了。《知识的错觉》这本书,不是为了打击你的自信心,告诉我们,我们没啥知识,而是为了重建我们对于知识,甚至是对人类力量来源的理解。

过去,我们把知识当成是信息。以为学知识就是记住一些信息。所以,就出现了知识的错觉这个现象,你会发现自己出了考场后,都忘了,其实没有记住什么信息。

那我们长个脑袋,里面都是些什么呢?

不是信息,是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关系。

打个比方,人的大脑原本就不是一个仓库,不是说把知识往里面一堆,大脑就开始运行,能解决问题了。其实,大脑更像是一个物流中心的监控室,各种信息在里面来来往往,大脑其实不需要记住每一个细节,只要记住它们是从哪儿来、往哪儿去、跟谁有关系、互相有什么关系等等就行。所以,大脑不是一本书,里面堆满了信息。大脑更像是一个通讯录,它知道要找什么的时候,应该到哪里去找。

我举个例子,你现在能写出所有你认识的人的名字吗?不能,你写的时候会挂一漏万。但是,你见到他本人,你肯定认识。甚至你不必见到他本人,你也许见到一个其他的人,你就能想起这个人。你看,知识,不是信息,是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关系。你看到一个信息,才能调取其他信息。

再来,你上班下班天天经过的那条路,你走了无数遍,非常熟悉吧?但是我给你一张纸,让你写出每一家店铺的名字和顺序,你也会发懵。但是,你真到上班的情景里,置于信息当中,你只要走到一处,你就会知道下一处是什么。你看,知识,不是信息,是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关系,是一条信息,调用另外一条信息。

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无穷丰富的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关系之中,所以我们才有了知识。

那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有知识的错觉呢?因为,我们从来不以自己脑子里记住的信息储备来衡量自己的知识水平,我们是以对信息关系网,也就是自己掌握多大的通讯簿来衡量自己的知识水平。

就像一家企业董事长,你觉得他对公司了解吗?至少我感觉上他们是了解的,但是再细一想,他的了解肯定不如CEO,CEO的了解可能还不如一个具体的运营经理和财务总监。大量公司的数据、人员、业务的细节,其实董事长是不知道的。

但问题是,他不知道他可以随时问啊,他可以随时调取这些信息啊。财务总监和运营经理,不一定能随时问董事长所知道的事。所以,你看,在事实上,董事长对公司信息掌握的程度其实是不如公司运营经理和财务总监的。但是,在感受上,在更高的维度上,他对这家公司的知识又是超过这些总监们的。因为,他处于调取信息的枢纽地位,董事长手里有电话本,总监们手里不见得有,构建这些信息和信息之间关系的能力,董事长是超过总监的。所以,你既可以说董事长生活在对这家公司的知识的错觉中,也可以反过来说,董事长确实就是掌握这些知识。

所以,结论来了:知识是啥?知识不是信息,知识的生命在于“知识共同体”。

是一群人构成的“知识共同体”赋予了我们拥有知识的感觉和据此行动的能力。一旦切断我们和知识共同体的联系,我们就会一秒钟变傻瓜。

举个例子,上学的时候,你会有这样的感觉吧?考试之前,书已经看得很透了。但是考试铃响起来,老师要求把所有参考资料交上去的时候,这个刹那你会不会觉得,自己脑子里突然一片空白,什么也不记得了,刹那间会有一点恐慌。但是,卷子发下来,你看到题目,你掌握的知识,会被题目激活,也就是我们说的信息和信息之间的联系又被建立起来、又被激发起来了,你就能镇定下来完成考试了。

我们回顾一下,考试铃响、交上参考资料的那个刹那,就是在割断我们和知识共同体的联系,我们一下子成了被孤立的信息孤岛,所以恐慌。看到卷子之后,我们和信息的联系又被恢复,我们重新加入知识共同体,所以我们又能镇定。

你看,断开,我们就是知识的孤儿;而连接,我们才能还原成我们原本认识的自己。这才是知识的真相。

说到这儿,那么关于知识,我们就可以有几点推论了:

第一,积累知识的最主要方式,不是去搜集和记忆信息,而是编织好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和连接。我们不能活成一个书架,一个字纸篓。我们要活成一个地址本,一个通讯录。

第二,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具有高级的知识能力,他知道什么不重要,他搞懂他不知道的事情的方式才更重要。 

第三,一个人的知识水准,不用看他的考试成绩,或者论文著作,而是看他生存在什么样的知识共同体里面。

希望上述知识能够帮助到您!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真的掌握了知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