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新家庭如何塑造人(第二讲)

【本节主题】

带领大家了解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性,以及提供了一些帮助我们更好地去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本节简介及学习收获】

萨提亚认为,沟通和交流直接决定了我们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状况。在本节中,萨提亚强调了无意识对于沟通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小练习帮助我们感受在沟通中,无意识所散发的信号。并且还提到了4种求生存的沟通姿态,以及一种比较健康的沟通姿态:一致性表达。

通过本讲的学习,你将了解到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性,以及了解怎么沟通,可以让我们发展出更健康的亲密关系。


图片发自App

【思考作业】

1.在与人沟通的时候,你比较注意的是哪方面的信息?尝试在沟通时,关注无意识散发的信号,看看会有什么不同。


2.在你有压力或者不舒服的时候,你最常用哪种沟通方式?你觉得这种沟通方式有没有哪里需要改善的地方?


1

我们接着来读《新家庭如何塑造人》这本书的第六、七、八章。这三章主要谈的是沟通与交流,沟通和交流在萨提亚模式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那我们来看第六章,萨提亚一开始做了一个隐喻,就是她把交流看成是一个巨大的伞。什么意思呢?就是交流这个东西,它覆盖着和影响着人类所发生的一切。

萨提亚认为,一个人的沟通能力,直接决定了他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状况。比如说,你如何才能生存?如何跟人发展亲密关系?这是由沟通决定的。如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乐趣,有意义?这些都是由沟通决定的。

同时,萨提亚她认为,所有的交流都是后天学来的,就是因为她认为人刚出生的时候只是一副躯壳。他没有自我的概念,没有与人接触的经历。他没有这个世界的经验,一切都是通过他跟这个世界的交流沟通慢慢习得的。

等到五岁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有了跟人上百万次的交流经验了。然后你就渐渐形成对自己认识,知道了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知道什么能得到,什么不能得到。你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了。

萨提亚主要强调了沟通的方式。沟通不仅是语言和说话,她更强调了我们在沟通中,一些无意识的影响。萨提亚说,当我们面对一个人的时候,那一刹那我们就已经开始了跟这个人的一种沟通。

虽然我没有说一句话,但这个人的样子、声音、气息、感觉和穿着,都会形成我们对这个人的看法。我们看中的一瞬间,就会把自己的以往的经历联想起来了。对这个人形成了一种猜测,并且对他做出的一种反应。

萨提亚认为我们跟一个人沟通的时候,实际上并不是在跟一个人沟通,而是我们在看他的那一瞬间,联想起来了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一些人,然后直接对他做出来的反应,所以我们并不是在跟这个人做反应。

所以我们其实搞不清楚到底是在跟这个人交往,还是跟一张照片交往的。因为我们都是遇到一个人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形成了一张照片,然后我们再根据这个照片做反应,而不是真实的对方。

2

在萨提亚模式中,练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在这章里,她谈了很多的练习,我们来简单讲一讲这个练习。大家可以去找你身边的朋友和亲人,一起去做这样的练习。

第一个练习,就叫做观察。就是你邀请你的一个伙伴,你们两个面对面坐下来,一句话都不说,注视着彼此,观察他的样子,脸庞、穿着、脸型,或者是他的形象,看一分钟。

然后请你默默地闭上眼睛,感觉一下对面这个人,是否让你想起来了某个人。你对于你想起来的那个人的印象是什么呀?你对于另外一个人的印象,是否有迁移到这个人身上?你对于这个人的长相是什么感觉?他的这种脸型、五官、穿着,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如果你忘了的话,你可以睁开眼看一看。看完了之后再闭上眼,看能不能想起来。这样思考和感受一分钟之后,去跟你的搭档分享。当你看到他的时候,你的内心起了哪些活动?他的外在让你想起了谁、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尝试着跟你的搭档分享这样一种体验。

做完这个练习之后呢,然后可以接着做第二个练习。就是请你感受一下在刚才说话的过程中,对方的声音,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无关与他谈话的内容,而是你们在刚才交流的过程中,他讲话的声音,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他的声音是轻柔的、是有磁性的、是关怀的、冷漠的,还是大声的,还是害怕的?

你感觉他的声音带给了你什么感觉,然后尝试着去跟对方去敞开你的内心,描述一下他的声音,给了你的感觉是什么。

接下来,再做第三个小练习,就是尝试着伸出你的手,邀请对方也伸出他的手,然后握住对方的手,闭上眼睛,感觉一下他的手带给你什么感觉。热的、凉的、什么样的纹理,粗糙的、还是柔顺的,有力的、还是无力的。

感觉一下,当你们的手在触碰的时候,你们彼此的感觉是什么。然后讨论一下这个过程,触觉带给你们什么样的影响?

接着,再做下一个小练习,就是再去感受一下对方身上的气息。嗅觉也是我们感知中的非常重要一部分。感觉一下对方身上有什么样的味道,是长时间不洗澡的味道,还是清新的味道、香水的味道。然后,尝试着跟对方一起交流一下,你们彼此身上的气息。这种味道带给了彼此什么样的感觉?

萨提亚认为通过这样一些视觉上、听觉上、触觉上以及味觉上的一些练习,来感受这种无意识散发的信号,带给对方的感觉和理解是什么,可以触摸到更加真实的彼此。

3

萨提亚还进一步补充了一个特别好玩的小游戏,就是尝试着跟另外一个人面对面坐下来,跟对方真实地表达你自己的一些想法。你可以去澄清,去说明,或者是了结一些事情。

直接坦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要比这个绕弯子、兜圈子效果更好。因为萨提亚她认为,人跟人之间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总在自动假设“别人明白我的意思”。我们总在假设,如果我们彼此是相爱的,我们就应该知道彼此的心,好像是我不说,你就自动懂了我的意思。

而这种直接表达的方式,萨提亚称它是一致性表达。这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不太习惯的方式。因为我们习惯了委婉地、绕圈子地去表达自己到的语言。

萨提亚认为,我们在交流的时候有一些比较偏向的、固定的方式。就是我们的语言可能会不同,但是我们表达的姿态方式其实很有特点的。萨提亚要把这部分称为“压力下的沟通姿态”,或者叫“求生存的沟通姿态”。

什么意思呢?我们内心已有了压力和不舒服的时候,我们就习惯使用某一种姿态,来让自己好受一点。萨提亚总结了四种姿态,分别是: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

为什么叫做求生存的姿态呢?比如说讨好,就是如果小时候你的爸爸妈妈很凶,这时候你会发现,你只有说他们想听的话、做他们喜欢的事、迎合他们,你才能够活下来,所以它叫做求生存的方式。

一个人之所以长期使用这种生存的方式,是因为他怀疑了自己的价值。如果一个人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就很容易通过别人的行为和反应,来定义他自己。

萨提亚举了个例子就是,如果有人说我们是绿色的,我们就会接受这个观点,而不去检查,我们自身是否真的是绿色的。

如果我们使用指责的方式,我们就会说:“你怎么可以说我是绿色的。”我们在反驳一个人的时候,实际上是因为我们同意了一个人,我们才要去反驳和矫正他。

如果我们使用了超理智的姿态,那我们就会拼命去解释:“为什么不是绿色的?”

如果我们是使用打岔的姿态,我们可能直接回避掉了这个话题。

所以,一个人他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的时候,那么他就会因为对方说了什么而陷入了应对,而不是坚定地活在自我认知里,不受他人的言语所左右。

实际上,关于这四种沟通姿态的详细的描述,在另外一本书《萨提亚治疗模式》,有更详细的描述。

在第七章里,萨提亚说第一种沟通方式,叫做讨好。讨好者在自己的世界里,总觉得自己欠每个人一份人情,“我必须要去照顾好对方,必须要表现得让对方开心。如果别人因我而不开心了,那更是我的错。如果别人主动跟我说话了,那我就觉得好荣幸,好感激。”

在讨好者的世界里,他会认为如果我做得足够好,那么别人就会满足我。如果我把别人照顾好了,那么别人就会来满足我的要求。所以讨好者其实是没有能力提出自己的要求的。因为他总认为只有自己做得足够好,别人才会满足他。

另外一种姿态叫做指责。在指责者的世界里,就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检察官、独裁者和老板,他们会把所有的错误失败,归结为另外一个人。他们的潜意识里会觉得,如果我能让你顺从,我才会感觉到我有价值。

所以对于指责者来说,需要基于对对方的控制,他才能够体验到自我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讨好者的世界是他们需要让对方开心,才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而指责者会觉得只有你服从于我,我才感觉到我是有价值的。

第三种是超理智者。理智是一个好的事情,但是超理智就是过于理智,像电脑一样非常精确。超理智者,他是忽略自己和别人的,因为他们要讲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

在超智者的世界里,只有我按照对的方式去做,我才是安全的,才觉得我是有价值的。所以他们的价值,其实建立在对和错之上的。至于你好不好,舒不舒服,其实没那么重要。

第四种称为打岔者,或者叫逃避者,或者是心不在焉者,就是他会无意识地回避跟人的接触和联结。打岔者很少会跟人做一些正面的回应,他们会把自己搞得看起来很无所谓和很忙。

很忙的人就是一种打岔者,尤其是工作狂,他们每天把自己移动地非常快,从这儿到那儿、做这个和做那个。对于打岔者来说,如果我可以回避掉情感,那我就不用去面对了。

这四种方式,其实都是不太健康的求生存策略。因为这四种表达都是基于,我们体验到了内心的不安全和无价值感,才做出来的反应。

萨提亚提出来了第五种比较健康的应对方式,叫做一致性表达。萨提亚认为我们为什么不能够一致性表达呢,我们为什么要采用这一种求生存的方式来沟通呢,是因为我们内心有一些信念,这些信念导致了我们不能够敞开来表达。

举几个例子,第一个就是我的错误是不会被原谅的。我们内心有一个信念,就是“我是不可以错的,因为我的错是不可以被原谅的。”所以讨好者犯了错误,他就会过于焦虑,生怕对方生气;指责者就会尽快地指责对方的错,来回避自己的错;超理智者就会拼命地解释,来掩饰自己的错;而打岔者会直接回避掉这个事情。

第二个信念,可能就是有人不喜欢真实的我,所以我必须要去掩饰。这可能是很多人内心的一种隐藏的信念,就是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麻烦,我的存在就是多余的,我的存在就会影响别人,所以他就需要小心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4

第八章里,萨提亚说了几个好玩的、人际互动的游戏,叫做“关系中的芭蕾”。

其中,谈到了几个一致性的特点,就是我们是可以有选择的:道歉的时候,你不必觉得自己很差劲。反对别人的时候,你也不需要去说别人错了,不需要用指责的方式。讲道理的时候,你也不需要一副冷淡、无表情的样子。

在这一章里,萨提亚又一次谈论了一下四种沟通姿态的内心世界。讨好者的内在逻辑就是,如果我能够让你内疚,你可能就会对我好一点。所以其实讨好者的人生世界,都在想办法化解别人的内疚。他会努力地满足别人、对别人好,迎合别人、过度地满足别人,因为他的潜意识里觉得我“这样就会让你内疚了,然后你就对我好了”。

而指责者他会认为,“如果我让你害怕,你就会满足我了。所以我要通过恐吓和指责,生气和愤怒,引起内心的那种恐惧了,这样你会满足我的。”

超理智者认为,“如果我能证明你错了,你可能就会满足我了。所以我会给你讲道理、摆事实、讲逻辑,千方百计地证明你是错的。”

打岔者,他的内心世界是:“如果我们之间不认真一点,你就会喜欢我了。因为严肃认真,会让我们彼此感觉到尴尬和压力,所以我要想办法跟你开玩笑,我要想办法转移话题,我要想办法回避跟你的交流,我要把场面搞得很热闹”。

我想强调的一点就是,在萨提亚模式中这四种沟通姿态,并不是人格类型,它是我们在压力状态下跟人交流的方式。实际上我们在不同的压力下、面对不同的人的时候,会使用不同的姿态,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使用这四种方式。

这就是六、七、八章,萨提亚对于沟通的一些观点。

【领读心理咨询师】:丛非从

你可能感兴趣的:(壹心理|新家庭如何塑造人(第二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