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你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日常生活,但总有一些时刻或事件,会让你不知所措或失控,让你栽了跟头或吃了大亏。
网上热搜经常出现一些渣男甚至暴力对伴侣,可是为什么有些人就是离不开?或者离开了一个糟糕的伴侣为什么又遇到一个类似糟糕的伴侣?
最近看了德国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吉塔·雅各布(Gitta Jacob)博士的《0次与10000次》。豆瓣评分8.0。
作者提出,每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都是由内在的四部分人格决定的:内在小孩、内在审判者、应对方式、成人自我。
内在小孩:童年时期的自己,象征着记忆深处强烈的情绪、未被处理的情绪。
内在审判者:苛刻和惩罚性的审判者象征着了那些来自我们童年和青春期的有害声音,让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完美。
应对方式:为了应付情绪上的压力和一些困境,我们在童年时期采取了一些行为方式来保护自己,这些行为方式已经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
成人自我:活跃、强大的成人自我能令我们活得舒适轻松,有很好的社会属性,可以灵活应对压力和挫折,也有重复感受幸福与意义的能力。
-1-
如果你的灵魂是一个衣橱,多年来,衣橱中积攒了不少衣物。有些衣服很合身,你总会穿它们;有些衣服穿起来不舒服,或者你不喜欢它们;还有一些是你梦寐以求的单品,但你从来没有穿过它们。你为什么不试试把它们中的一些扔掉或者送到裁缝店重新剪裁?或许你最终也可以穿一穿那些特别的单品,而不是让它们被闲置在你的衣橱里等着长虫子。你为什么不相信自己可以驾驭它们?真的是因为不寻常的颜色、夸张的图案或不对称的剪裁吗?还是因为,你很难尝试新东西?
所以首先需要自我认知。你必须找出那些让你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失控的情况和原因。这些问题的部分答案就深藏在我们的过去,我们的童年和青年时期。
-2-
法国哲学家、教育家卢梭写道:“许多孩子都有很难教育的父母。”家长用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忽略和不顾及孩子的感受。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毕竟父母也是普通人。他们有长处也有短处,有远见也有盲点。
书中苏珊娜是一位三十出头的年轻女性,她被极度的自我怀疑所困扰。虽然她在音乐和社交方面都很有天赋,但她觉得自己很无趣,没有价值。虽然她很迷人,但她总遇到利用她、对她造成心理伤害的伴侣。
原因来自她的童年,小时候她几乎没有得到过认同。她的父母很少有时间陪她,在这样的家庭中,音乐天赋并没有什么价值。即使是小时候,苏珊娜也只有在她能给父母带来笑容时,才会觉得幸福。她很善于体会身边人的心情和愿望,很乐于照顾别人。她花了很长时间才意识到,有人可能不值得她这么做。
所以一个很少得到认可和赞赏的童年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它可能会是一个人无法成长出一个快乐的、自我决定的、自信的人格。
父母的分离对孩子来说总是痛苦的。他们的小世界崩塌了。一些根本性的、令人不安的问题出现了:如果爸爸不爱妈妈了,爸爸最终会不会也不再爱我?爸爸到底做了什么坏事?其中有我的责任吗?能负责任地处理离婚问题的父母会努力消除所有这些恐惧,并迅速为孩子提供一个新的、稳定的环境。
但不幸的是,努力并不意味着总能成功。如果父母自己受到的伤害太大,自己的痛苦太深,也就不能合理应对孩子的痛苦。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中的任何一方把孩子视为自己烦恼和感情的垃圾桶,或者当着孩子的面肆无忌惮地说对方扮演了顾问、安慰者或调解者的角色。这些都是一个孩子无法承担的角色,因为这些角色都超出了他们在这个年龄的能力范围。
孩子被过分要求了,对此孩子会感到困惑和无助。如果不能“成功”让父母高兴,他们就会感到内疚和自责。这种为他人幸福负责的信念,以及事情不顺利时的内疚感,会在他们成年后如影随形。
父母不愉快的分开、父母需要照顾或与父母难以产生情感上的互动,都会让照顾与被照顾的关系产生颠倒。在专业术语中,这一过程被称为“亲职化”。也就是说,特别是在社会和情感领域中,孩子过早地承担了照顾他人的成年人的角色。
“亲职化”,这意味着照顾关系的逆转:无论是在社会层面还是在情感层面,孩子都过早地扮演了成年人的角色。同时,孩子需要他人照顾的自我需求却被忽略了。
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不愉快的情况,偶尔抽身或干脆装聋作哑,都是正常、健康的。但当回避阻碍了个人的自我发展时,它就会成为问题,因为它不是真正的充实和自主的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基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个人就会形成有害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儿童的基本需求包括:
1.与他人有稳定的联系;
2.自信心和能力;
3.表达需求和感受的自由;
4.自发性、乐趣和玩耍;
5.现实的界限。
-3-
现实中很多要求严格的父母对孩子第二名不会表扬。但第二名也应是一个很大的成就。父母对孩子的成绩不予表扬,就会导致孩子拼命地追求越来越好的成绩,希望能取得足以赢得父母认可的成绩。然而,由于他们童稚的视角,他们还看不出这种努力方式可能永远不会有尽头。
对于孩子,尤其是对于那些天赋很高的孩子来说,当他们第一次遭遇失败,第一次考不好时,一定很难受,有些人甚至失声痛哭。
但成年人应该学会,不因一些事情没有达到预期就完全质疑自己。如果这些事情是难以满足的、不切实际的,就更不应该因此觉得自己很失败。成年人应该学会接受现实,知道自己是谁,有什么能力。如果你很难做到这一点,说明你可能处于苛刻的审判者思维模式之中。
可以用下面的描述来检查自己是否可能被一个要求较高成就的内在审判者所驱使。如果符合,你很可能被这种有害的思维模式所引导。
“工作第一,享受第二。”—在做完所有该做的事情之前,我不会给自己放松或玩乐的机会。
“满满的压力。”—我一直在压力下完成和实现事情。
“我总是付出百分之百!”—我是一个十足的完美主义者,尽量不犯任何错误;如果因疏忽发生了什么事,我会严厉地批评自己。
-4-
人生不是一场由听众点播的音乐会!
作者的奶奶总是这么说,她是一代人的典型代表。那一代人过去没有太多可开心的事,也不知道人们怎么笑,为什么笑。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是对的:有些事情并不有趣,却不可避免。
成年人的兴趣和快乐旨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且不去过分伤害他人的需要,也就是在自己和他人的需求之间形成合理平衡。
也就是,既要玩得开心,又不会过度;可以纵情享受,却不会在经济或其他方面有过度负担。总之,要在健康的限度内享受自己的生活!
-5-
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陷入无助和悲伤的情况也并不少见。要做的事情太多,而时间又太少;烦恼太多,而轻松、愉快又太少。
所以为自己创造一些自由空间,为生活的灰暗带来一点阳光,给沉郁的自己带来些许乐趣,才显得那么重要。
在这种轻松、愉快、嬉闹的时刻,我们幸福的内在小孩让我们心满意足,给我们带来快乐,这是对抑郁和压力过大最好的预防。
所以,去帮助你幸福的内在小孩吧,加强自己嬉闹和随性的一面。在看起来无意义的事情上“浪费”的时间和精力,其实是最好的投入。
幸福的内在小孩需要我们充满爱的关注,所以在经历所有的工作和因此产生的烦恼后,我们已经失去了与他的联系。
建立联系的最好方法是,进行那些通常能激活幸福的内在小孩的活动。
不要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要用心去做、去感受。幸福的内在小孩的状态不可强求。
一方面,我们很多人并不足够清楚究竟什么能让自己开心。如果有人直接问他们这一问题,可能还会引发他们的无助和沮丧。
另一方面,有些人有很强的惩罚性的内在审判者,他们会因为不知道什么能让自己开心而感到内疚,并不得不惩罚自己,所以他们宁愿自己不开心。
因此,寻找幸福的内在小孩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很多时候要穿越艰难险阻,会走一些弯路,但这不应该让你气馁甚至放弃。
我们因自处或和我们所爱的人在一起而感到幸福的时刻,我们感到与他人产生联结,感到无忧无虑,我们想要拥抱整个世界、觉得世间一切都很美的时刻,正是我们活下去并积极努力的原因。
当我们去觉察并修正自己的应对方式时,我们能看到自己内心的冲突、创伤、心结,我们可以重新理解自己难以驾驭的情绪和感受,并通过刻意练习,拥有一个更加稳定的成人自我,一个不被情绪淹没、拥有良好社会属性、能完成任务且自律、意识到自己的短板与资源的,更加智慧的自己。
通过深度的觉察和修正,我们可以改写自己的人生脚本,创造全新的关系模式和行为模式,不再在积习难改的命运中打转。
PS:书中有很多练习与体验的方法,可以沉下心来感受与记录一下,相信你一定会有不错的收获。
-End-
只为看见更多
人的一生是努力减少遗憾的过程!
看见自己,只为看见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