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理性和欲望的辨析

我的朋友,欲望统辖理性,还是理性统辖欲望?


哲学家思考主题。有人会想到是享乐主义还是禁欲主义,以及伊壁鸠鲁还是斯多葛哲学的争论。

伊壁鸠鲁认为快乐即消除痛苦,从伦理学说快乐是首要的善。他也说,“当我们说快乐是终极的目标的时候,并不是指放荡的快乐和肉体的享乐,而是清醒的理性,靠它指明每一选取或者避免的依据,清楚哪些使得灵魂不得安宁的观念。”

在爱比克泰德看来,理性是世界的根本,是宇宙和自然的规律,欲望只有服从理性的要求,才能够保持宁静,得到真正的幸福,否则人会在惶恐不安中难以平衡。

理性和欲望认知。康德认为理性即理念相对知性的概念,理性相对知性不涉及直观,只涉及概念和判断,依据原理是通过知性所获得受条件限制的知识,寻求无条件的东西,从而使受条件限制的东西而达到完整的统一性。


帕斯卡尔把欲望归纳为三种:肉体的欲望、眼睛的欲望和生命的傲慢。由此,他认为,事物有三种秩序:肉体、精神和意志的秩序。讲名利的人把肉体当作自己的目标;询问者和科学家,拿思想当作自己的目标;智者拿正义当作自己的目标。三种欲望形成了三种派别,而哲学上所做的事,无非就是追随三种之中的一种罢了。

应该说,欲望和理性谁主导人,控制人。我们可以看见,他们存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人不是欲望的奴隶,也不是理智的主人,意欲是两者结合,本来就不可割裂区分。

欲望推动世界发展。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他表明,世界是因为意欲而推动,人的欲望是本源,个体无穷无尽的愿望造就世界的纷繁复杂,成就无以伦比的辉煌。可满足了欲望就会无聊空虚,持续追寻欲望让人躁动不安,难以幸福。所以人要抑制欲望,追求精神升华,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

一些哲学家认定,理性让世界变得更加完美,理性是宇宙的终极原因,即梵、道。外在宇宙终极原因的梵,和作为内在的人的本质或者灵魂的阿特曼在本性上是相同的,如果人能够摒弃社会生活,抑制七情六欲,实现正道、正法的规定。那么,他就可以直观阿特曼的睿智本质,亲证“梵”和“我”的统一,从而获得解脱。


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只有一个世界,即偶然发生和无知无识的世界,才是存在的,在这个世界上,既不存在什么意图,也不存在什么意志,甚至不存在欲望,只不过是我们幻想的玩意。按照他们的认识,生活就是机械人的体现,只在完成必然性的游戏。不必有所畏惧,只要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努力即可,因为没有上帝,也没有约束。

追求无限的人类。在西方,很早就有哲学家反对功利主义、快乐主义。赫拉克利特说:“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德谟克利特也说:“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黄金,它居住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人是追求快乐的,但认为只有最为平庸的人才会把快乐和幸福等同。真正的幸福是至善,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儒家认为修德才能得福,孔子就特别赞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

无论如何,人能真切的感受到自我的控制,理性的人有着七情六欲,追求生活圆满幸福、快乐体验。但是,知道只有通过践行,才能够达到目标,其中,既包含有智慧、勇气、节制和正义,也有荣誉、财富等。

人们在获得生活的基础条件后往往会有更高的追求,这种追求会根据知识智识的增加而不断改变。对自我能力愈加自信的人,往往企图彻底改变这个世界,希望看见欲望的彻底实现。

叔本华认为:“意欲是智力的根源,意欲反对任何与意欲目标的无关活动。所以,智力只有暂时摆脱这一根源的时候,才能有能力纯粹而客观和深刻的把握那外在世界。”没有精神上的追求,茫然的服从自己的肉欲,即“菲利斯特人”,还有的人天生需要精神上满足,需要理性平衡,将其归结为“天才”。

然而,天才最终也会落幕于时代的背景,限制于社会的理性。在天才的理性之中,也有着种种谬误,进而让天才跌落认知的高台。


在帕斯卡看来,人不过是一种天生充满无法消除谬误的主体,并无斯文可言。没有任何东西让他看到真理,一切都在骗他。在他看来,真理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理性,一个是感官。但是两者除了没有诚信以外,还彼此相互欺骗。所以,他有些幸灾乐祸提及,有些人确实看到人类除了欲念之外就没有别的敌人。那些相信人类的美好只在于肉体、而邪恶只在于使他们感官欢乐的人们,就让他们沉溺于其中并让他们死于其中吧!

在前行的道路中,需要正确看待欲望和理性的平衡,认识并接受理性的限制。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类理性和欲望的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