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跟摄” 移景入戏

    关汉卿的好友王和卿曾作散曲[醉中天]咏蝶,末句说那蝴蝶“轻轻飞动,把卖花人扇过桥东”,颇具想象和谐趣。近读宋诗,发现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中也有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寻。”闭目凝想,似见那“飞蝶恋花”的优美图景。顿时,一个意念浮上脑际:上述曲辞和诗句的画面构成及转换,不是颇能引起我们类如电影视象的美感来吗?设若摄影机用一个“跟拍”镜头,追摄那款款而飞的彩蝶,自能将观众的视线引向那“桥东”和油菜地去的吧!

        这种巧妙的“跟摄”,并非笔者无中觅有地凭空杜撰,手头即有两则电影实例可示之。

        苏联电影《复活》根据托尔斯泰原著的文学构思,在影片开始时即运用了这种“移景”手法:玛丝洛娃被押往法庭受审,她走在石板路上,惊起了一群在街头啄食的鸽子。这时,一个“跟摄”的长镜头,使观众始终追视那振翼飞翔的鸽群(它们远比玛丝洛娃要自由得多)。镜头缓升且旋转,衬景上出现了楼房,随即透过一个窗口拍进去,我们看见了那曾诱奸过玛丝洛娃的聶赫留道夫,此刻他正躺在弹黄床上,想着是否要娶公爵小姐为妻。正是:无辜者受审,有罪者逍遥。很显然,构成这番平行对比蒙太奇的“过渡句”(我们视之为电影语言)正是“鸽群”,而这时空转换恰由“移景”手法所完成。不消说,这鸽群的“视点”是很类似于法国马赛尔·马尔丹所说的“一只海鸥飞翔在斯德哥尔摩上空时的视点”的(见其《电影语言》一书中所引影片《城市的节奏》例)。

        有趣的是马尔丹所说的“一只猫的视点(《漂亮的女邻居》)”,笔者不期然地在国产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中领略到了。那是下集《天亮前后》的开场部分,剧本上写:“日高三竿了,忠良和丽珍还高卧未起……”但实拍时,导演和摄影师却巧妙地捕捉了“猫的视点”和“行踪”,来起场面调度、移景入戏的“向导”作用,这就是我们在影片中所看到的:一只猫从窗台跳下,在室内缓行;镜头随之而摇向精致的床榻,床下是杂乱脱下的男女鞋只;猫走出画面。这组“跟摄”镜头,由猫领起,引入规定场景,巧妙地暗示了鞋的主人白昼懒卧的丑态(其慵懒甚于猫)。

      “画论”上说:“实以形见,虚以思进。”上述这种虚实相间的艺术处理全见诸“移景”之妙。其景别、画面的自然转换,使上下衔接贴切,“空镜头”不空,以“运动”取胜,正合电影蒙太奇技法。个中三昧,足资观影者品赏和摄影师借鉴。是故录之,不亦有益乎?


        ——原载《电影艺术》1982年第12期

你可能感兴趣的:(巧妙“跟摄” 移景入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