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一个小技巧,和负面情绪说拜拜!

当身体受伤了,人们很自然地去医院挂外科号;当感冒了,也很安心地去找内科大夫看病;可当心灵受伤了,有多少人会爽快地去找心理医生呢?

仿佛其他的疾病很快会好,去进行心理咨询就意味着“我真的病了”。于是,简简单单的心理疾病就变成了“难言之隐”,人人避之不及。人们自欺欺人道:“不去看病,我就没病”

实际上心理问题离我们并不远,看心理医生就和看外科医生一样正常。由英国心理治疗师唐娜·玛利亚·波特利所著的《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结合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理论,让人们清楚地了解自己对心理治疗的恐惧来自哪里,探索自己为什么焦虑,教导我们更好地处理情绪而非一味压抑。并全面介绍了心理治疗、如何寻找治疗师、各种治疗的特点等。是具备专业性及科普性的心理治疗书籍。

封面

01该拿情绪怎么办?

人们把负面情绪看作社交中大忌,于是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竭尽所能地将“完美”的自己展现给他人。

可是,被压抑的负面情绪始终存在,如果不能妥善地处理,日积月累便会爆发。到那时,身心都会受到不可估计的伤害。

负面情绪

可以采取书中给出的压抑情绪的替代方式——聚焦于情绪的内感受性知觉

首先,用心留意情绪,不要回应。同时,对观察到的身体内的感觉始终保持好奇。然后,不带评判地观察。吸气,缓缓呼出,尽量从1数到6。重复几次,像叹气一样呼出。通过这种步骤可以感受到压力有极大的释缓。

02处理情绪小技巧2

另一种妥善处理情绪的方法是:情绪标签化

情绪标签化就是指,给各种感受贴上标签,在探索感受时,不要试图去阻止或压抑它,欣然接纳并认可它,确认这种感受所带来的身体上的反应。看似非常简单,然而这是处理情绪非常有用的方法。

区分各种情绪

已有科学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说或写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不但可以在短期内弱化该感受的强烈程度,而且可以让这种效果长期持续下去。

这种释放和处理情绪的策略叫做表达性写作

把上一步中感受到的情绪,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这样简单的一步,也能起到治疗效果。这种方式可以加工处理感受,发觉白天没有留意到的视角,进行适当的释放和清理。

可见,简简单单地认可自己的情绪并记录下来,就能带来的良好的处理效果。可是,总有一些事情会产生相同的负面情绪,如焦虑。即使我们能认识到情绪,却依旧对事情耿耿于怀,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03拆分故事,处理情绪

当发生令我们不快的事件时,可以用“表述圆圈”拆分故事,即把一件事拆分成不同的组成部分。通过这种方式就能看到实际发生的事和你不自觉地得出的结论之间的联系。下次再遇到令自己不适的事情,你就能更好地采取令自己舒适的解释,不再焦虑。

表述圆圈

具体操作方法参考上图,在1的位置写下当时情景,如你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以及事件的详细内容。在2的位置写下能够总结这个画面的词,你当时做了什么写在6。回顾的过程中,留意身体的反应,写在4的位置。然后用几个情绪标签描述感受,填写在5的位置。把全程自己注意到的感受和让你困扰的部分都写在3里面。

通过拆分并绘制圆圈,我们可以发现情绪并非是事件直接导致的,而是通过我们对事件不同的解释方式产生的。当以令人舒适的方式去解释问题时,一些负面情绪便消失不见了。

此外,还可以采取认知重新评估

这包含两个步骤,首先,留意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然后找其他的方法来解读你遇到的情况。

通过考虑所有可能的理由,并且考虑自己的感受状态后,发现没有迫在眉睫的危险要应对,这时你身体内的唤醒系统会平静下来,你也就有能力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情景解读。

通过这些步骤我们可以发现,并非是事件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情绪,而是我们对事件不同的解释产生了令自己不舒服的情绪,可以说是“我给自己找不痛快”。在了解了情绪产生的过程之后,我们可以更好地选择处理情绪的方式。

通过《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吗》,一些情绪小问题迎刃而解,我们拥有了更舒适的生活。而遇到另一些我们无法处理的情况,可以安心地去寻找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解决困扰我们的生活小问题,从而拥有更加良好的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简单一个小技巧,和负面情绪说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