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绝不是也永远不会是一本写完了的书。每一项重大成就都会带来新的问题。任何一个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出现新的严重的困难。- 爱因斯坦
如题,科学是建立在假说之上的,起这个话题,是要批判科学吗?
当然不是!
“假设”这个动作,是科学的推理前提和必经过程,如果没有“假设”这个动作,科学就不可能存在。
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学习数学,我们的解题思路永远是:假设什么什么,所以什么什么,因此(证明)什么什么......
这是数学的思考逻辑。
今天,我们不是要推翻这个逻辑,而是想要探讨一下这背后意味着什么。
01
明白真相后依然这样选择
前面我们有很多篇文章提到了,如今社会,大家价值观的冲撞,其实就是社会发展的太快,我们的认知一直受到挑战。有困惑是正常现象,这是整个人类都在面临的冲击;没有困惑才是问题,说明你从来没有跟着这个时代迭代。
我们这里所说的迭代是指思维迭代,并不是你的生活状态的迭代——变成现代化。因为只有都市人需要思维迭代,要迭代是因为都市人不能自处、不自洽;迭代是为了让你更加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了解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然后回过头来思考:自己是谁?自己要什么?
禅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
以前,我不是很理解这个抽象的说法是指什么,现在我知道了,其实我一直遵从的就是这个理念—— 透过表象看本质,只不过,我用了西方的思维方式。不管是哪种思维方式,在这一点上,它所要阐述的道理是一样的。
是,不是,又是,这是三个阶段,人生的三个认知阶段。看起来第一个阶段和第三个阶段所表达的(看到的)东西是一样的,但人的心境是不一样的,而且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是事实,而后者,是一种选择,就是你明白了真相后,依然这样选择。
生活在乡下的人,他们从来不关注外面的世界变成什么样子了,他们还是过着美好的田园生活。他们不需要迭代,因为他们很自洽。
02
宗教性比宗教本身重要
宗教是一种信仰,但发现,其实很多教徒并不是很“虔诚”。他们加入这个组织,可能并不是为了这个宗教的神祇,而是单纯为了这个宗教性,用我们现代话来说,就是他们需要一个这样的group,以便让自己的认知有一个锚碇的依附。
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人类大脑的运行机制——稳定策略。
大脑为了保持稳定,想尽一切可以对抗你的方式,从而不去打破这样的平衡,能偷懒就偷懒,对于外界的干扰,视之不见;如果你不小心给它输入了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信息,它就会紊乱,本来它可以好好休息的,现在必须爬起来干活。
以前,大脑接受这样挑战的几率是比较低的,可能几十年、十几年才发生一次。现在,可能每天都要发生一次,这让它应接不暇、精疲力尽,有时就会出现“当机”的情况。
宗教的作用,就是带给人这种稳定的感觉,当你混乱的时候,可以找到依附,因为你知道这个群体里的人都是这样认为的,你不孤单;就算有人开始发现哪里不对了,他们也会怀疑是自己出了问题,然后说服自己再次接受这个群体的理念。
但凡我们说到宗教时,会冒出两个词:“信仰”和“迷信”。这两个词怎么区分呢?L小姐是这么认为的:如果你找的是一种动力,获取力量的动力,可以称之为“信仰”;如果你找的是一种借口,固化认知的借口,那就是“迷信”。
我们去看西方的整个发展史,不论是从艺术的维度、政治的维度、社科人文的维度,都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宗教,从头到尾都参与在其中,而且,宗教非常深刻地影响了各个领域。
这也是西方和我们的思维模式非常不一样的地方,他们是被基督教深刻影响的。
平日的生活中,西方人会提到很多和上帝有关的词,比如,大家熟悉的“oh my god”;遇到无厘头的情况时,会说:“jesus christ”,这样说不是在呼唤耶稣,它不代表任何意思,就是一个口头禅;听到有人打喷嚏,会说:“god bless you.”
虽然我不是基督徒,但我了解他们的文化,而且它根植于我的英文系统中,当我在一个英文语境中时,我会自然脱口而出这些词。
03
科学不是永远都是对的
统计学等等,都是从数学的角度出发,都是概率事件。感兴趣可参考《关于因果关系》、《因果关系 | 之,贝叶斯网络》、《关于基因,我们还需要知道这些》。
个体太不一样了,如果你把概率事件硬往自己身上套,有时都会让你怀疑人生。
L小姐想说的是:你有不一样的想法,不代表你错了;你被检测出几个参数超标,不代表你生病了;你出生贫寒,不代表你没有改写命运的机会(即便从科学的角度看,基因有超过50%以上的决定因素,但这依然是个概率事件)。
科学不是永远都是对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不断验证、调整、精进的过程中前进的,有时甚至是被直接推翻的。这个有很多案例,我相信大家比L小姐懂得更多,这里就不罗列了。
所以,我们相信科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宗教”行为,如果带着盲目和偏见,就是“迷信”。只不过,其一,这个gruop的人数比较庞大,比任何一个宗教都庞大;其二,科学的路径有章可循,比较符合人的认知习惯,总是能轻易找到一个可以说服自己去相信的理由。
文化思想这些东西,尤其中国文化思想,为什么这么难懂?就是因为它不太符合人们想要快速掌握一项技能的需求习惯,而是要靠“悟”,要靠“感知”。根本没有规律可循的东西,我们常常误以为是“虚幻”的、“不存在”的,其实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
去年,颠覆我认知的是关于对“佛教”的定义。是我看了一段陈履安的访谈视频,他说:“佛教不(仅仅)是宗教,它是一个科学的议题。”
没有被科学证实的东西,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不相信,但这种“不相信”只是人的一种选择,不代表事实真相的存在与否。
04
数学解决不了的问题靠信仰
过去这几百年的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让大家形成一套价值体系,我们必须专业、严谨,因为不这样,这个生态系统就不能正常运转。
那今天,我们不再需要专业、严谨了吗?需要,依然需要!只要一个体系需要正常运行,就需要这些能力。只不过,今天,专业、严谨已经成了最低的标准配置,如果要上升到“人的再生产”这个环节,必须还有“柔软”的这一部分(这里的“柔软”不特指女性)。
这个话题我们也讲过多次了,可参考《说给女性同胞的一些悄悄话》、《不婚不育的低欲社会,真的好吗?》。
现在大家再来看这背后意味着什么?专业、严谨其实就是“数学”的思维逻辑,“柔软”的那一部分怎么实现呢?显然靠“数学”这个路径是无法解决的!L小姐不会告诉你要靠“宗教”的路径,因为我本身就没有宗教信仰。
但我们一直强调,没有宗教信仰,不代表没有信仰。所以我的答案是“信仰”!每个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信仰,找到它,来支撑你!在这个超出你大脑进化速度的时代,没有信仰,真的很难熬、没法熬。
如果你已经找到自己的信仰,那么恭喜你,你一定明白我前面讲到的“看山又是山”这种心境是什么意思。
几年前,L小姐被一家全球顶尖的猎头公司约去谈一个工作机会,谈完后,这位负责接待我的猎头顾问说:“我们接待过很多女性领导人,我们知道职场女性领导人是什么气质,但是你给人的感觉不太一样,像是个邻家女孩......”
言下之意,“一个弱女子”是怎么应付这个复杂的职场环境的?
这其实是对女性领导人的刻板印象,一定是要强势的、张扬的、咄咄逼人的。我发现我不喜欢这样的女性,所以不会让自己成为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并不容易,是要付出代价的;即便如此,我依然选择了付出代价成为自己。
《大学》里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05
总结
再次强调,写这篇文章,并不是要让大家质疑科学的贡献。只是想从认知的角度,让大家多一些思考。
千万不要去较真,重新证明一加一是否等于二,那没有任何意义。
只要是不扰乱我们的认知和正常生活的基本知识,就不用过多纠结。换句话说,只要它是自洽的就是合理的。
-THE END-
L小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