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在小说《梅花三弄》中说,“一场失败的婚姻,就是一场悲剧;结束一场悲剧,等于开始一场喜剧。”
但很多人没有琼瑶带着孩子,也敢果断结束婚姻的勇气,即使婚姻再失败,他们也要死撑下去。
墙外人不解,为何整日因为鸡毛蒜皮争吵都不离?为何整日大打出手闹得满城风雨都不离?为何互找小三分床睡三年都不离?
墙里的人揉着哭红的双眼,声泪俱下的对你说:要不是为了这个孩子,我早就跟那个王八蛋离了。
Excuse me?为了孩子,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就成为你们维持一段不幸婚姻的最佳理由?
殊不知,当你们在孩子耳边说这句话的时候,孩子成为了你们情绪的发泄口,孩子成为你不幸婚姻的替罪羊、拖油瓶。就像那句“还不是为了你好”一样主观,任性,不讲道理。
而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多少父母,真正关心过孩子的感受。
够了吧,当你们用这个理由来死撑一段失败婚姻时,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孩子,都是一种不负责任。因为不管是多么大的孩子,他都不是你们眼中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会忘的傻子。
2012年,一部名叫 《万箭穿心》的电影,就曾用写实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自小在争吵的夹缝中成长,以至于心理负担过于沉重的儿子小宝。
电影中,李宝莉是个强势的妻子,而马学武是个懦弱的丈夫,这样的中式家庭组合中,往往伴随着妻子凄厉频繁的辱骂,与丈夫低声下气地容忍。
饭桌上,李宝莉当着小宝和外人的面,不断的讽刺挖苦马学武,一旁吃饭的小宝听着听着终于忍不下去,放下碗机灵的说了句“爸爸我们去玩儿”,便拉爸爸进了卧室,躲避妈妈的闲言碎语。
而当李宝莉想打开门进屋问询时,话还没开口,就被小宝的一句“你别吵我们,爸爸在教我数学题”给顶了回来。
可见,孩子并不像父母以为那样什么都不懂,他们跟成年人一样,有观察力和敏感的神经。他们会害怕、忧心、焦虑,甚至会主动去调解父母之间的矛盾。孩子哭着喊着叫你们“不要再吵了”,这样的情景见得还少吗?
一次两次可以,十次八次上百次呢,孩子的心理就会蒙上一层阴影。
在贴吧“父母吵架吧”里,一位网友发帖说,“一次一次的苦口婆心的劝和,一次次的哭泣哀求,我到现在已经麻木了,一听到他们吵架,死了的心都有。为什么不离婚?何苦折磨自己折磨对方,还折磨自己的子女。”
但即使是面对孩子“你们为什么不离婚”的疑问,很多人依旧会这样反驳:“不离婚他起码有个完整的家庭,离婚了就只能生活在单亲家庭了。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一定会扭曲。”
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就一定会扭曲?这不仅是一个主观而又绝对的结论,更是对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赤裸裸的标签化歧视。
心理学家E.马维斯·贺兴顿发现,虽然父母离婚会让孩子有负面情绪,但这通常只会维持较短的时间,在父母离婚的第二年底都消失或减弱。
社会学家保罗·阿玛托,对父母离异的孩子进行长期跟踪后发现,这些孩子和家庭完好的孩子之间也并未有太大差异。
而研究发现,之所以有一些离异家庭的孩子在社交、情感和心理上出现问题,往往是因为父母在离异后,其中一方对孩子缺乏或者不再关心,不管不顾。
本来就不爱孩子的父母,就算不离婚,也不会去疼爱。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即使离异,仍旧会对孩子付出自己的爱,甚至会因为离异的愧疚心理,来给予孩子更多的爱。
离的是婚姻关系,但父子母子关系并没有离,拿离婚当不爱孩子的借口,这样的父母,就不配称作父母。
宋丹丹多次炮轰前夫英达不是人,离婚后对儿子英巴图不闻不问,却在电视屏幕上与现任妻子的儿子英如嫡大秀父子情深。
英达说:“之所以对英如嫡这么好,正是因为觉得当年对英巴图的爱不够,巴图怎么成长的,我都记不清了,我一定要在巴颜身上体验一遍。”
可见,没离婚时,英达对巴图也没有多少爱,跟宋丹丹离婚之后就更不必说。好在宋丹丹终于找到了对的人,巴图自己也感慨,现在的赵玉吉爸爸填补了他缺失的父爱。
朱茵在浙江卫视的一档栏目上说的一段话让观众动容,她说“错了就要放手,你必须先爱你自己,才能给别人爱。”
《家有儿女》里的刘梅懂这个道理,所以刘星也很幸福,亲生父亲胡一统对他关心备至,继父夏东海也是恪尽人父之责,不偏不倚。只要找对了人,重组家庭也可以过得美满幸福。
所以,婚姻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遇到了一段极度失败的婚姻,却因为一句“都是为了孩子”而死撑。到头来,过着每天争吵打闹的生活,苦了自己,也苦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