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才华变现——《高手:精英的见识和我们的时代》读后感

2019/6/25,俊威,上海

书名:《高手:精英的见识和我们的时代》

作者:万维钢,前物理学家,现科学作家,得到APP专栏作家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有幸在4月27日预定了这本计划在5月11日发售的修订版书,已经是第14次印刷,收到后一气呵成、3个小时通读一边,6月中旬再次拿出来二刷,余味尚存,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好玩的地方。

《高手:精英的见识和我们的时代》

作者曾经以前是一位物理学家,现在是专栏作家,也写写科学论文,经常性阅读最前沿的科学著作,经常带着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数据依据为自己的写作提供可靠的逻辑支撑。这本书实际上是作者万维钢的写作合集,之所以有14次的印刷出版,一定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我之所以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开篇的第一句话,来自菲兹杰拉德所说的:“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能正常行事的能力。”菲兹杰拉德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

我觉得,所谓高手,就是看破不说破,理性的选择中含有浪漫的解释。比如,激情澎湃的年轻人会认为世界是充满着机遇的未知世界,可以好好闯一闯。而成熟的中年人会任命说这个世界也就这样了,我们改变不了什么。到底这两种思维的存在仅仅是因为年龄差异造成的,还是有其他更科学的解释呢?作者借用查理芒格的名言: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最保险的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你想要的东西。他其实说的是无数成功人士的心声——“我配得上”!然而,运气动力学表明,成功的经验很多程度上是取决于“运气”。年轻人的憧憬在于:有朝一日我配得上想要的财富、声望或权力。因为他们有时间去将才华变现,如果“运气好”,那就有可能成为他们想变成的那种人。中年人曾经也年轻过,后来发现配不上了,其原因是因为将才华变现的时间在缩短,“运气”的动能效应在减弱。也有可能实际上他们也没见的有多努力。

在互联网的时代,绝大多数信息对大众是对称的。因此绝大多数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市场,我们知道在竞争不充分的领域里才有英雄,竞争越充分个人风格和绝招就越没用:你能用这个方法可以获得成功,为什么我不能呢?才华需要变现,那就应该在竞争不充分的领域脱颖而出。那样的成本会更低,效率会更高。有人会认为:成功可以复制,但是不可以粘贴,的确是这样。以前让你在淘宝上开网点(竞争不充分的时代),和现在人人都能在淘宝上开网店(竞争充分的时代)所获得的经济回报当然是不同的。但是我们可以理解为“路径可以有差异,方向大致是一样的”,同样是紧跟互联网,运用互联网思维,有些高手就学会了在抖音上吸粉,当抖音成为竞争充分的领域的时候,就可以选择下一个风口了。这是一个想在任何行业成为高手都要先得有“体能”的时代,运气可以累加、胜者可以通吃,成功的关键靠的还是天赋+刻意练习+坚持+运气,缺一不可

高手

才华要变现,首先得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成为专家就需要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其实是练习套路,高水平工作要求你能临场发挥,要求你借鉴不同领域的见识,只靠年轻时候的刻意练习就想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那是远远不够的。很多人信奉“一万小时定律”,觉得刻意练习就练他个1万小时。然而,从新领域的小白到略知一二,只需要20个小时左右的学习即可,后面的练习才是成为专家的关键,那部分充满了孤独和痛苦,而且,呆呆的简单重复并不能能够有所突破。要想把才华变现,要学会从刻意练习过度到功夫在诗外,成为“通才”可以增加你的运气,可以增加辐射面。

这里有一个非常好的路径,有才华的伙伴可以借鉴一下。如果你想取得出类拔萃的成就,你大概有两个选择:第一,你把自己的某个技能练到全世界最好,这个非常困难,极少数人能做到,比如郎朗、李云迪、科比、博尔特(对于有天赋的运动员而言,伤病是阻碍成就的最大魔咒。)第二种方式,你可以选择两项技能,把每一项技能都练到全世界前25%的水平,这样就比较容易。比如:你可以成为一个会画漫画的程序员、会写作的音乐人,会拍微电影的品酒师等等,当然,最能让你快速脱颖而出的技能是演讲,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专业应该加上什么技能,我建议你练习演讲!同时也建议年轻人在大学期间拿到两个不同的学位,比如:工程+MBA,法学+MBA,或者物理学+经济学......

正确给自己一个定位,是走向梦想人生的前提,书中自然带有一丢丢鸡汤的成分,但是绝大多数的论述都具有科学依据,值得让人回味。书中涉及营销中的人性洞悉、决策的艺术和提高生活幸福感的指南。总之,这本书破除了成功学的迷信,除了让我们看到一个更有希望的未来,还指明了一些可以成为精英、走向理想状态的方法和路径。

新一代的中国人正在一方面学习怎么像绅士一样生活,也在学习怎么像绅士一样自省。每个人都梦想出人头地,那么让我们一起脚踏实地,自律自省,提升认知,成为这个时代的精英。


我是俊威,凡瀛家族办公室创始人,专注家庭资产配置,热衷葡萄酒品鉴

你可能感兴趣的:(将才华变现——《高手:精英的见识和我们的时代》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