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得庙号到第一位太上皇——10条关于皇帝的冷知识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王朝史上,曾有近千人称帝建元,其中超过半数被后世奉为正统,算是正经的皇帝。这些曾经的“天下至尊”留下过许多精彩的故事,也广为人知。比如史上第一位皇帝是嬴政、最后一位是溥仪,汉武帝刘彻首创了年号,后赵高祖石勒是唯一的“奴隶皇帝”,南朝宋武帝刘裕武力超群,唐太宗李世民箭术无双——当然这个可能是因为遗传,他老爹唐高祖李渊也曾凭借精准的箭术“雀屏中选”,才娶回了后来的太穆皇后。

李渊靠着箭术娶回娇妻。李渊、李世民父子或许身上毛病一堆,但对老婆真没什么可说的,都是好男人

这些故事即便不是众所周知,但也称不上是冷门。那么什么才算得上是关于皇帝的冷知识?比如很多人都知道史上最长寿的皇帝是清朝的乾隆皇帝,那么最短命的是哪位?在位时间最长的是清朝的康熙皇帝,那么最短的呢、究竟有多短?还有是哪位皇帝发明了糖葫芦、搞出了春联?谁给自己起过“艺名”、谁儿子生得最多,哪个是最招人烦的臭无赖、又有哪位死后被制成了木乃伊?

怎么样,这样的冷知识够不够冷?

1、历史上第一位亡国的皇帝不是秦二世胡亥,而是秦三世子婴。

经常看到有人说“秦历二世而亡”,其实这种说法是不严谨的。秦二世胡亥确实是导致秦亡的罪魁祸首之一,可他还没等刘邦杀到咸阳,就在赵高的女婿阎乐逼迫下自杀了。赵高本来想自己当皇帝,可惜因得不到支持而作罢。偏偏始皇帝的一大堆儿子又都被他和胡亥给杀光了,所以只好随便抓了个宗室来凑数,这个人就是子婴,我们应该叫他秦三世。

胡亥赵高祸祸得太狠,刘项留给子婴的时间又太短,他根本无力改变秦亡的命运

不过,子婴只过了46天的皇帝瘾,就被迫投降刘邦,秦朝就此灭亡。

所以秦三世嬴子婴,才是中国王朝史上的第一个亡国之君。

2、史上即位年龄最短、寿命也最短的皇帝,是东汉殇皇帝刘隆,但有争议。

东汉和帝刘肇驾崩的时候,还活着的儿子就剩下俩——长子刘胜(不是被刘备成天挂在嘴边的那位中山靖王)身患“痼疾”,所以只能让才出生百天的幼子刘隆即位。不过刘隆小朋友的运气实在太差,才当了220天皇帝就不幸夭折,死前满打满算也就两岁而已。

所以人们通常都将刘隆视为中国历史上即位年龄最小和寿命最短的皇帝。

不过争议还是有的——北魏的孝明皇帝元诩被胡太后毒死时,留下唯一的骨血是个女儿。胡太后为了试探朝野的反应,便以皇女冒充皇子,拥立这个小公主当上了皇帝。

也就是在当天,胡太后又认为大局已定,便废黜了这个可能是中国史上最早的女皇帝,改立元钊。

在武泰元年(公元528年)二月二十六日这一天,稀里糊涂的当了“一日皇帝”的小姑娘元氏,准确的说还是个小女婴——出生仅50天。又过了不到50天,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胡太后、元钊等都被杀死,元氏则下落不明,很可能死于乱军之中。

如果不考虑即位的合法性,那么刘隆所保持的这两项纪录就应该属于元氏。

3、在生前就给自己弄个庙号的这种奇葩事,只有曹魏明帝曹叡干得出来。

大家都知道,庙号、谥号之类的名号都是给死人用的,当然仅限于身份高贵的死人。一般皇帝和高官贵族死后都能混上个谥号,庙号的授予标准就相对严格,不仅仅限于帝王,而且在隋唐之前不是每个皇帝死后都能捞着个庙号的。极端的像两汉29帝中,只有7个皇帝有庙号。

帝王死后都要供奉在太庙中合祭,只有功德出众的才会被追加庙号,以示永远祭祀之意

曹叡是曹魏的第二任皇帝,在执政前期还算勤政能干,不过后来就懈怠了,不但奢靡好色,还有“异装癖”的不良嗜好。不过最不靠谱的就是他生怕死后捞不着个庙号显摆给后世子孙看,在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就指示有司给自己安了个“烈祖”的庙号。

两年后,曹叡挂掉,养子曹芳即位,却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下了这个烈祖。曹魏能弄着个庙号爽一把的皇帝只有两位,曹叡便占其一,而且还成了史上唯一的在生前就给自己抢庙号的皇帝。

4、史上第一位画家皇帝、九言诗的首创者——曹魏的第四位皇帝曹髦。

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曹魏在后世的口碑不佳。但无可否认的是曹魏皇室多才子,尤其是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兄弟为代表的“三曹”在文坛上的成就和影响,仅有北宋的“三苏”能与之相提并论。

“三曹”对“三苏”——这样的千古风流集于一家的情况是极其少见的

但是很多人忽略了另一位曹家才子曹髦。首先他是九言诗的首创者:

“《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五言起於李陵、苏武(或云枚乘),七言起於汉武《柏梁》,四言起於汉楚王傅韦孟,六言起於汉司农谷永,三言起於晋夏侯湛,九言起於高贵乡公(即曹髦)。”(《沧浪诗话·诗体一》南宋·严羽)

同时曹髦的绘画成就极高。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曾指出“曹髦之迹,独高魏代”(《历代名画记》),而在《中国文化人物辞海》中,将曹髦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画家皇帝。

曹髦不但是个文艺青年,还是个愤怒青年——因不甘司马氏欺凌奋起反抗,结果反被其诛,享年19岁

代表作有《祖二疏图》《盗跖图》《黄河流势》《新丰放鸡犬图》等,可惜均遗佚不存。

5、吴景帝孙休——第一个为了不给臣民添麻烦而改生僻字名字的皇帝。

在古代凡是要书写或使用与帝王、尊长名字相同的文字,都需要回避或用其他的字代替,称为“避讳”。比如北宋名臣文彦博的先祖本姓敬,为了避讳后晋皇帝石敬瑭只好改姓文。后晋灭亡后本来已经改回了原姓,可倒霉的是又碰上宋太祖赵匡胤的祖父叫赵敬,只好再改回来,于是敬彦博就成了文彦博。

因为“避讳”的麻烦,文彦博这位北宋名臣的祖上曾三次改姓

在古代要是因为避讳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轻则麻烦一身,重则惹上官司,丢掉小命也不稀奇。

所以为了少给臣民添麻烦(或是少让马大哈给自己添堵),两宋的皇帝大都有改个生僻字名字的习惯。比如宋太宗登基前叫赵光义,登基后就改叫赵炅,再比如赵受益之于赵祯(宋仁宗)、赵仲针之于赵顼(宋神宗)、赵伯琮之于赵昚(宋孝宗)等等都是这种情况。这一传统还被后来的明、清部分皇帝所采纳。

但是首创这种“便民政策”的却不是宋太宗赵炅,而是三国时期东吴的第三位皇帝孙休。

不过孙休虽然挺有“仁心”,却不愿意麻烦自己。他认为自己的儿子反正要继承大统,干脆给他们起个生僻的名字就可以了。于是他的4个儿子分别叫孙(音同“湾”)、孙(音同“功”)、孙壾(音同“莽”)、孙(音同“包”)。

孙休算是白费了一番心思,4个儿子都没当上皇帝不说,连江山都被孙皓给祸祸没了

怎么样?生僻不?反正我是一个都不认识。不过孙休显然是白费了一番心思——他年仅30岁就急病暴死,可4个怪名字儿子中最大的才10岁,于是大臣们改立他的侄子孙皓为帝。

著名暴君孙皓即位后立刻杀死了孙休年龄稍大的两个儿子,剩下的两个也终生与帝位无缘,孙休的一番苦心算是白费了。

6、东晋最有权力的皇帝——孝武帝司马曜。

在我们的印象中,两晋的15位皇帝中,除了开国的晋武帝司马炎以外,剩下的要么是身体不健康,要么智力不正常,要么心志不坚定,反正只能沦为傀儡或是摆设。

不过肯定有一位晋朝皇帝对这个观点不服气,那就是东晋的孝武帝司马曜。

司马曜的运气在于桓温死得早,谢安又一身名士气,否则他跟其他的两晋皇帝不会有什么不同

司马曜本来应当跟皇帝无缘,不过太和六年(公元371年)权臣桓温搞政变,废了司马奕改立司马曜他爹、琅邪王司马昱为帝,他就莫名其妙的成了皇子,后来还成了太子。

司马曜运气非常好——他刚刚即位,飞扬跋扈、早有篡立之心的桓温就挂掉了。而其后的权臣谢安手中虽有北府兵为凭,却被前秦的南侵压力搞得焦头烂额,紧接着又迎来了一场淝水之战。司马曜趁机逼迫谢氏隐退,由胞弟司马道子执掌朝政,算是从士族门阀手中收回了大部分权力。

不过此后司马曜就沉湎于酒色不可自拔,又跟司马道子闹别扭争权,形成了“主相相持”的局面,又把国事搞成了一团糟。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司马曜因为开了个要命的玩笑,结果被他的宠妃张贵人要了命,享年35岁。

一朝得志便沉湎酒色、勾心斗角,这就是东晋最能干的皇帝的作为

嗯,这就是东晋最有作为、权力最大的皇帝,真是让人无语。

7、第一位被赶尽杀绝的禅位皇帝——晋恭帝司马德文。

在南北朝之前的王朝更替中,新帝大多对旧君表现得颇有风度和尊重,起码很少有杀戮的事情发生。比如王莽篡汉后只是幽禁了禅位于他的刘婴,曹丕也没有为难东汉献帝刘协,让其得以善终,三国魏蜀吴的三个亡国之君刘禅、曹奂和孙皓也能老死于床榻之上。

不过项羽杀死了秦三世子婴、刘聪杀了晋怀帝司马炽和晋愍帝司马邺。但这种杀戮行为更多的是出于当事人的性格原因,而非基于政治理由。

以刘聪的疯狂,天下无不可杀之人,杀人更无需理由,所以西晋二帝落他手里必死无疑

于是东晋的末代皇帝、晋恭帝司马德文才成了第一个被赶尽杀绝的倒霉蛋。

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刘裕逼迫司马德文禅让皇位,当时这位晋末帝心态还挺好,欣然同意:

“二年夏六月壬戌,刘裕至于京师。傅亮承裕密旨,讽帝禅位,草诏,请帝书之。帝欣然谓左右曰:‘晋氏久已失之,今复何恨。’乃书赤纸为诏。”(《晋书·卷十·帝纪第十》)

司马德文心态好也是有原因的。毕竟历史上除了像项羽那样跟秦朝有深仇大恨的,或是像刘聪那样的疯子以外,亡国之君还少有性命之忧的。反正他当皇帝时也就是个摆设,亡国后的生活理应也不会有什么改变。

不过司马德文的心态很快就崩了。

毕竟姓司马的已经享国155年,朝野上下颇有些感怀故国、心念晋室的遗老。这就引起了刚刚登基的刘裕的忌惮,于是他派人害死了司马德文唯一的儿子。

刘裕杀司马德文时,是否会想到他的后代可能会遭到同样的报应?

这下可把司马德文吓坏了,成天跟皇后躲在家里不敢出门。

但刘裕的杀意是他无论如何也躲不掉的。一年后,刘裕赐给了司马德文毒酒一杯,可是后者坚决不肯喝,结果被人活活扼死。

之所以把这项记录留给司马德文而非子婴、司马炽等人,是因为自他以后亡国之君不得好死才成为常态和惯例。而自司马德文之后最先“享受”到这一待遇的,就是刘裕的后代:

“辛卯,宋顺帝(刘准)下诏禅位于齐……帝收泪谓敬则曰:‘欲见杀乎?’敬则曰:‘出居别宫耳,官先取司马家亦如此。’帝泣而弹指曰:‘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王家!’”(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五·齐纪一)

8、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后凉太祖吕光。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争议也挺大的。

秦始皇嬴政在称皇帝之后,曾追尊其父秦庄襄王嬴楚(异人)为太上皇;汉太祖刘邦称帝后,他老爹刘煓、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刘太公还活蹦乱跳的,实在没地儿安排只好也奉上太上皇的大帽子一顶;在西晋的八王之乱中,赵王司马伦曾篡位称帝,把原来的晋惠帝司马衷“升级”为太上皇(事实上司马伦是司马衷的叔祖父)——这几位当上太上皇的时间,都比吕光早。

如果标准宽泛的话,那么第一位太上皇应为赵武灵王,他曾传王位给儿子后自称“主父”

但问题是通常意义上的太上皇,是指曾经当过皇帝,但在世时就已经将皇位禅让(主要是给儿子)出去的前任皇帝。像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清高宗弘历这样符合曾称帝、在世禅让这两个条件的,才是符合人们普遍认知的太上皇。

赢楚和刘太公从来没当过皇帝。司马伦篡位被视为谋逆,所以他把司马衷撵去当太上皇这件事也不被认同,事实上后来司马衷也复了皇帝位。所以这几位太上皇当得都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后凉太祖吕光,氐人,曾为前秦名将,以勇力著称于世。在前秦世祖苻坚兵败身死后,吕光割据凉州,并在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建国大凉。14年后,吕光病逝,庙号太祖,谥号懿武皇帝,葬于高陵。

在当时的北方,后凉也算是一个大国

吕光早就知道自己的几个儿子不是什么好鸟,生怕他们因为夺位自相残杀。于是他干脆在死前就传位于太子吕绍,自己苟延残喘着当了几天太上皇:

“凉王光疾甚,立太子绍为天王,自号太上皇帝,以太原公(长子吕)纂为太尉,常山公(次子吕)弘为司徒,谓绍曰;‘今国家多难,三邻伺隙,吾没之后,使纂统六军,弘管朝政,汝恭己无为,委重二兄,庶几可济。若内相猜忌,则萧墙之变,旦夕至矣。’又谓纂、弘曰:‘永业才非拨乱,直以立嫡有常,猥居元首。今外有强寇,人心未宁,汝兄弟缉睦,则祚流万世;若内自相图,则祸不旋踵矣。’”(《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一·晋纪第三十三》)

三个儿子当面答应得好好的,可吕光一死,吕纂、吕弘就联手发动政变,不但逼杀了吕绍,还把国家搞得乱成一团,内外交困。结果5年间后凉换了3个皇帝,终于崩溃,被后秦所灭。

9、北燕太祖冯跋——可能是历史上儿子生得最多的皇帝。

在人们的印象中,五胡之乱时在中国的北方遍布着各种胡人政权,汉人只有被欺压凌辱的份儿。好不容易出了个冉魏,结果不到3年就瞬息而亡。

其实吧,当时在北方的汉人政权还真不少,只是不太出名而已。比如十六国中5个带“凉”字的政权中有3个都跟汉人有关系(前凉张氏、西凉李氏以及北凉开国之主段业),再有就是北燕的冯氏二帝。

十六国期间的国号,除了各种“燕”就是各种“凉”最多。在诸凉中以前凉最为强大

北燕是个很奇怪的政权——十六国时期带“燕”字的一大堆政权几乎都跟鲜卑慕容氏脱不了关系,唯独北燕是个例外。北燕的开国之主高云是个高句丽人,曾给后燕惠愍帝慕容宝当养子,因此改姓慕容。义熙三年(公元407年),后燕大将冯跋发动政变,拥立慕容云为帝,仍沿用燕国号,史称北燕。

两年后,已经改回本姓的高云一家被近臣团灭,冯跋平乱后找不到人来继承帝位,干脆勉为其难的自己来干了。

冯跋还是个明君,在20多年里把北燕治理得井井有条。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冯跋病重,将国事委托给太子冯翼。可是冯翼懦弱,被人蒙蔽,冯跋的弟弟冯弘趁机发动政变,气死了冯跋、逼死了冯翼,最终夺得帝位。

冯跋是个当时难得一见的好皇帝,但好皇帝的身后事往往都是一团糟

在这个过程中,相关史料似在无意间吐露了一个很神奇的信息:

“太子翼帅(率)东宫兵出战而败,兵皆溃去,弘遣使赐翼死。太祖有子百馀人,弘皆杀之。谥太祖民皇帝,长谷陵。”(《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一·宋纪第三》)

冯跋“有子百馀人”——就问各位佩服不佩服、崇拜不崇拜?要知道除了冯跋,历代皇帝生儿子最给力的南陈孝宣帝陈顼也不过才生了42个,儿女都算上最能生的宋徽宗赵佶也只有79个(其中14个是被掳到金国后生的,“所有权”还存疑),简直能被老冯甩出好几里地去。

冯跋的儿子是否都是亲生的存疑,赵佶也有疑点,但无可否认他们都很能生

当然,五胡十六国时战乱频仍,史料记载不全,再加上当时大人物有收养子的习惯,所以这“有子百馀人”可能包含养子在内。

不过这只是我们的猜测,找不到任何证据证实。

10、西燕威皇帝慕容冲——大概是史上唯一一个有过当男宠经历的皇帝。

前秦世祖皇帝苻坚给人们留下最深的印象,大概就是那场对他来说倒霉至极的淝水之战,其实他还是个罕见的内心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异族(氐族)皇帝。他勤政爱民、痛恨豪强、公正无私,能够平等的对待并重用包括王猛在内的汉人。即便在战场上苻坚也是个英明的主帅,他平燕定蜀、灭代吞凉,还收复了西域,曾一统北方。不过他定鼎天下、结束汉末以来乱世的宏愿止步于淝水,不久又遭到姚苌的背叛,最终兵败身死。

苻坚是少有的让人能跟“人性”这一词汇联系起来的皇帝

苻坚之所以遭受如此凄惨的下场,很大原因在于他的仁慈——虽然前秦灭国无数,但像前燕慕容暐、前仇池杨纂、前凉张天锡,以及陇西鲜卑首领、后来的西秦开国之君乞伏国仁的老爹乞伏司繁等这些亡国之君,他都真诚的予以善待,统统迁至长安“富养”,对于可用之才甚至不顾反对的委以重用。唯一杀掉的是代国的拓跋寔君,还是因为他悖逆弑父,引起了苻坚极大的愤慨:

“实君(拓跋寔君)……乃率其属尽害诸皇子,昭成(拓跋寔君之父拓跋什翼犍)亦暴崩……苻坚闻之,召燕凤问其故,以状对。坚曰:‘天下之恶一也。’乃执实君及斤,轘(即车裂)之于长安西市。”(《魏书·卷十五·列传第三》)

可是当苻坚兵败之后,这帮亡国之君跑得跑、叛得叛。其中闹腾得最凶的就是一帮姓慕容的——后来建后燕的慕容垂、建西燕的慕容泓、建南燕的慕容德等等。要不是苻坚心慈手软,后来哪来的那么一大堆燕国?

还有一个就是慕容冲。

想必慕容冲的美貌,是当今那些小鲜肉们望尘莫及的

前燕亡国后,慕容皇室尽迁长安,其中就包括慕容暐的幼弟慕容冲和妹妹清河公主。清河公主年轻貌美,被苻坚纳为妃子,极受宠爱。二人缠绵之余,苻坚听说爱妃有个刚满12岁的弟弟慕容冲,据说有“龙阳之姿”。好奇之下苻坚便把慕容冲招来一睹为快,结果就彻底沉沦其中不可自拔了……

鲜卑慕容氏似乎有白种人血统,在慕容冲身上可能表现得特别明显,苻坚后来就曾称其为“白虏小儿”。也许就是他身上这种与众不同的异域风情吸引了苻坚吧。

从此在苻坚的眼里,慕容姐弟“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二身”,以至于整个长安城都疯传起了他们三个人的八卦:

“姊弟专宠,宫人莫进。长安歌之曰:‘一雌复一雄,双飞入紫宫。’咸惧为乱。王猛切谏,坚乃出冲。长安又谣曰:‘凤皇凤皇止阿房。’坚以凤皇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乃植桐竹数十万株于阿房城以待之。”(《晋书·卷一百十四·载记第十四》)

慕容冲的小名就叫“凤皇”,可见苻坚对他的喜爱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呃,想找个男男的那种图基本是妄想,大家凑合看吧

不过爱情是你情我愿的事情,苻坚有多爱慕容冲,慕容冲可能就有多恨苻坚。于是爱情故事就变成了复仇传奇——淝水之战后,前秦帝国分崩离析,一大堆姓慕容的纷纷叛出,慕容冲自然不甘人后,率兵2万从河东起兵一路杀到长安城下。坐困孤城的苻坚可能还对当年的“旧情”抱有一丝幻想,就派人送给慕容冲一领锦袍:

“坚遣使送锦袍一领遗冲,称诏曰:‘古人兵交,使在其间。卿远来草创,得无劳乎?今送一袍,以明本怀。朕于卿恩分如何,而于一朝忽为此变!’冲命詹事答之,亦称‘皇太弟有令:孤今心在天下,岂顾一袍小惠。苟能知命,便可君臣束手,早送皇帝,自当宽贷苻氏,以酬曩好,终不使既往之施独美于前’。”(引用同上)

落花有情,流水无意。苻坚与慕容冲终于在战场上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厮杀,再不剩半点情分。最后苻坚身死于姚苌之手,而慕容冲则在兄长慕容泓死后,继任西燕第二位皇帝。

当年爱得有多深,如今恨得就有多重

慕容冲性格残暴嗜杀,屠戮降俘甚至百姓无数,导致富庶的关中白地千里、尸骸遍地。最后连他的部属都无法容忍,发动叛乱将其斩杀。

这或许是当年苻坚的所为,才导致的心理变态?


篇幅所限,暂时告一段落。不过这样的冷知识我还有一大摞,如果您感兴趣,请加“关注”以免错过。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生得庙号到第一位太上皇——10条关于皇帝的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