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过了,你的年来了吗?

虽说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但真正的年还是从小年开始的。小年是年的序章和伏笔。

过了小年,年就没来由的来了。街上年的气氛更浓,恍然发现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街上的灯笼,红旗都挂了起来了,大包小包拎着匆匆赶路的人也多了起来了,早晨路过离家最近的十字路口,看到平常三个交警的路口,今天居然多了两个,有了五个交警,四个角各站了一个,还有一个站在中间指导着来往车辆。街上多的不只是行人,还有车,显然设定的绿灯行车时间远远不够,灯还是绿灯,但车已经从前面一个路口停到了这个路口的人行道,完全靠交警的人工控制,方不会太混乱。

小年过了,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了。超市里,菜场里人挤人,平常扣扣缩缩的市民也变得大气起来了,就像钱多的花不完似的,看中的商品,菜品,肉品毫不犹豫的就买下来了,抑或是在快要过年的人心里,物品其实就是不要钱的,“各取所需”。只要自己需要或者家人爱吃就随便拿。

年近了,每个人都变得豪迈起来了。辛苦了一年,是时候享受一下生活了,平常舍不得吃的,过年了尝一下;平常看了无数遍,舍不得钱买的衣物,咬咬牙也就买了,也许根本就不用咬牙,只在心里给自己说个“过年了”,就买了;日用品,自己喜欢的物品,家人看上的东西此时统统的都比钱更重要了,只要有就买了,贵点就贵点,这不是要过年了吗?

年近了,每个人变得热情起来了。人挤人的菜场,超市里,认识的不认识的,你挤我一下,我挤你一下,也不生气了,趁机交流几句共同相中的东西,以前不需要的,此时却get到了,以前不认识的货品,不需要的物品,听听挤了一下的人一解释,全懂了,懂了,认识了才发现自己也得采购回家尝个鲜。

小时候,爸爸经常说:腊月里不能吵架,不能生气,否则来年一年都会吵架,都会生气。那时候我不懂,以为爸爸说的是迷信,后来才知道好运气是可以靠好心态换来的。过年是个开心的事,腊月的争争吵吵会影响过年的心情。

年味淡了,这是这几年临过年听的最多的话。我不知道别人眼里的年味淡了,是说过年的心情淡了,还是过年的仪式淡了。

首先至于过年的心情淡了,这个时代淡的不只是过年的心情,人情不是也淡了吗?敬畏心,感恩心,传统的东西那一样不是越来越淡呢?物质的东西越加丰富了,精神却越来越平淡了,这个时代淡了的何止是年呢?

其次过年是有仪式的,从腊八的“过了腊八,就是年。”,到小年的“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灶王吃完糖,我们都吉祥。”再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最后到新年的每一天都有不同的讲究,而这一切正是年的仪式感的体现。

年的仪式感各地不同,各家不同。我家的仪式感是小年到,团圆到。小年是团圆的日子,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年的小年前后在外工作的我们都要尽量回到父母身边过年,如果实在去不了,也要给父母一份承诺和交代,是工作生活忙的走不了,还是买不到票,父母只有确切知道了我们的过年安排,才能安心过年。每年的小年我们要么团圆,要么在团圆的路上。

在我家,小年要安排好年的程序,源于传统也源于家风。传统大家都不陌生,不必说。家风源于一个母亲的心结。记得奶奶在世时常说起:仅仅十五岁的大伯父是小年那天被大队书记摧残的受不了,一个人死里逃生,冒着大雪,爬了一天一夜的货车才跑到苦寒无比的青海活下来的。大伯是我们家第一个走出去的人,所以奶奶很看重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后来我们家的人走出来的越来越多,如今全家九十多人,分布全国二十三个省近五十个市,加上在国外读书工作来来去去的晚辈,走遍世界各地,大家都还是忘不了小年对于过年的意义。

说到家风,除了小年团圆的家风,我家还有个最重要的家风就是,如果借了别人的钱,要么小年,最迟除夕必须还上,债不过年,是我们家的家规。如果实在还不上也要在除夕前带着厚礼当面去和债主办理续借约定,并结清上一年的利息。这样的约定,即使在最难的岁月里,我们家人也从来没有一个人违背过。我们家是读书人家,从来没有一个人涉足生意,不是生意人家。但“信”是我们家的立家之本,奶奶在世时一直说,这个家的人可以穷,但不能失信。

除了“信”,在我的家父辈对下辈的教育也是在方圆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奶奶常说的一句话,除了诚信,做人要有骨气,也要有坚守的东西是我们家得以兴旺传承的家训。奶奶走了近三十年了,我们家的立家之本没变,家训没变。

在我看来有的人感到年味淡了,是自己心里坚守的东西淡了,而不是时代变了。不管时代如何进步,传统的东西不能丢,不管一个人多么成功,心中坚守的东西不能丢。

年,是我们最大的传统节日,也是最有理由享受生活,亲人团聚的日子。现在有很多人,天天嘴上挂着“陪伴是最深的爱”,但却忘了陪伴谁?怎么样去陪伴?

小年过了,不管这一年,是辉煌还是落寞,家还是要回的,没有团圆的“年”还能算是年吗?那么小年过了,你的年来了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年过了,你的年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