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之五运六气第一篇《天元纪大论》

《天元纪大论》白话讲解

【题解】

“天”,理解为自然界。“元”,同“源”,可以理解为根源之意。“纪”,指纲纪,一般作规律或规定解。“天元纪”,即自然现象发生的根源及其变化规律。

本篇主要是讨论发生自然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一般规律,从而提出了五运六气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测算法则,是一篇有关运气学说的概论性文章,故名《天元纪大论》。

运气学说的概论

(一)、五行五位五藏五气

【原文】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1),以生寒暑燥湿风(2),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3),论言五运相袭(4)而皆治之,终朞jī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5)?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6),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二)自然界中的五位、五气

【讲解】

(1)天有五行,御五位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位”,即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御”,有驾御或统属之意。我国古代常用五行概念作为工具对自然现象和多种事物进行经验归类和说理。“天有五行,御五位”一句,意即自然界的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均可以用木火士金水分别加以归属或代表之,亦即:东方属木,南方属火,西方属金北方属水,中央属土。这是古人借用当时的哲学概念作为理论工具来归类自己的经验和阐述自己对自然现象的认识的一种方法。

(2)以生寒暑燥湿风

“寒暑燥湿风”,是指自然气候的五种变化。“寒”就是寒冷,“暑”就是炎热,“燥”就是干燥,“湿”就是潮湿,“风”就是刮风“以生”二字是承以上“五位”而言,意即:东方多风,南方偏热,西方偏燥,北方偏冷,中央偏湿。把自然界中的五个方位和气候变化上的特点密切联系起来。

(三)五位、五气与人体的五脏、五气、五志

(3)人有五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五藏”,指人体的心、肝、脾、肺、肾。“五气”,指风、火、湿、燥、寒。不过,这里所说的“五气”,不是指气候,而是指与气候中风、火、湿、燥、寒作用相似的五种生理现象。

《五运行大论》谓:“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人体生理或病理活动中有干燥现象的即属于燥有温热或者化物现象的即属于火(暑):有动的现象的即属于风:有滋润现象或液体留现象的即属于湿:有寒冷或凝泣现象的即属于寒。“喜怒忧思恐”,是指人的精神活动,又称“五志”。五志与五脏、五气密切相关。

上文把自然界中的五位、五气与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五脏、五气、五志密切联系起来,以此说明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念。

(4)五运相袭

“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现象。“运”,指运行或运动。“袭”,指承袭。“五运相袭”,指自然界中或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五类现象,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互相转化的,循环已的,所以下文说“终之日,周而复始” 。

(四)阴阳五行学说

(5)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三阴三阳”,即阴阳。阴和阳都可以依据其阴气和阳气的多少而再各分为三。阴分为三,即:一阴,又名厥阴,阴气最少;二阴,又名少阴,阴气较多;三阴,又名太阴,阴气最多。阳分亦为三,即:一阳,又名少阳,阳气最少,二阳,又名阳明,阳气较多,三阳,又名太阳,阳气最多。

,即现象。,即配合。“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一句,意即自然界及人体生理或病理生理的各种现象,如何与阴阳配合,亦即如何以阴阳概念来加以归纳和说明之。《素问·移精变气论》谓: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歧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jiù dài jì传说为上古 神农时人。唐·王冰 注:“先师谓歧伯 祖世之师 僦贷季 也。)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这一段话,一方面说明了人体生理或病理生理变化有其本身固有的变化规律及客观的外在表现,并可以根据这些客观外在表现而进一步分析其内在实质,这就是所谓“理色脉而通神明”。另一方面也同时说明了可以借用当时的哲学思想,亦即阴阳五行学说来联系上述这些客观外在表现并以之作为理论工具,这就是所谓“之金木水火土……以观其妙”本节所述合阴阳之候的问题与《素问·移精变气论》中所述的精神是一致的。从中也可以看出,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只不过是作为一种理论工具而已。

(6)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这一段文字,亦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但只提到阴阳,没有提到五行。于是,有主张“存阴阳,废五行”者,遂以此段作为“阴阳有用,五行无理”的论据,对五行持否定态度。但是,通观《内经》全书,从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到对人体生理、病理的阐述,疾病的诊断治疗,几乎无处不是以阴阳五行来立论的。《素问·宝命全形论》谓: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吟敢问其方歧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素问·藏气法时论》更进一步指出:“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生死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即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而言,亦无处不是以阴阳五行立论,把阴阳与五行结合起来。该篇谓:“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又谓: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接着,该篇就以五行概念对自然现象和人体生理及病理生理现象进行了系统归类,最后结论性地指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于此可见,阴阳与五行是不可分的,阴阳中有五行,五行中有阴阳。因此,本篇一开始就提出“天有五行,御五位”,“五运相袭”,接着又提出“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的结论性意见。它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精神完全一致,但提法上更为完整。

【述评】

本篇是关于运气学说的概论性文章。因此在篇首即明确提出运气学说“人与天地相应”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五位”——东南西北中,“五气”——寒暑燥湿风,“藏”——心肝脾肺肾,“五志”——喜怒思忧恐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把“五位”放在首要地位,亦即认为因为有了五方的不同,所以才有寒暑燥湿风等正常气候的变化:因为有了正常的气候变化,所以才有正常的生命现象。这一指导思想是用古代先进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来加以说理并用之于具体实践之中,这就是原文所提到的“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五运相袭”“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等内容。它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包括运气学说在内的指导思想整体恒动观以及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阴阳不测谓之神,物质变化的定义

【原文】

故物生谓之化(1),物极谓之变(2),阴阳不测谓之神(3),神用无方谓之圣(4)。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5),在人为道(6),在地为化,化生五味(7)道生智,玄生神(8)。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9)。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10)

一、“神”的涵义

【讲解】

(1)物生谓之化

“物”,指一切物质。“生”,指发生,从无到有“物生谓之化”,指一切物质的产生及物候现象的出现,都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运动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叫作“化”。

(2)物极谓之变

“极”,指极度。“变”,指转化。“物极谓之变,意即一切物质其本身发展到了极度时就会向另外的方面转化。这个转化过程叫作“变”。

(3)阴阳不测谓之神

“神”,指正常的自然现象或人体正常的生理变化,亦即指自然界包括人体在内的正常变化规律。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是极其复杂的,深远的,无穷无尽的,因而也不是一时能够完全认识和掌握的。这些自然变化规律,一般虽然可以用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理论工具而加以阐述,但是还是远远不能完全加以说明和掌握运用的,因此认为“阴阳不测谓之神”。

(4)神用无方谓之圣

“用”,指作用或表现。“方”,有“违”或“逆”之义。“圣”,指高明。“神用无方谓之圣”,意即自然规律是不可违逆的,能够顺应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这就是最高境界的圣人。

(5)在天为玄

“玄”,指深远。“在天为玄”,意即天道深远亦即自然变化规律极其复杂,目前尚不能完全明了。

(6)在人为道

“道”,作运化规律解。“在人为道”,系承上句“天为玄”而言,意即天道虽然极其复杂而深远,但人还是可以逐步地认识其规律的。

(7)在地为化化生五味

“地”,指土地。“化”,指变化,指物质的产生,亦即前述的“物生谓之化”。“五味”,指辛、甘、酸、苦、咸五味。广义言之,是泛指土地所生的一切动植矿物。“在地为化,化生五味”一句,亦系承上句“在天为玄”,“在人为道”而言,意即天道虽然复杂而玄远,但是它的作用及其变化可以通过土地上生物的生长变化情况来加以分析并总结其规律。这也就是说,“道”,可以通过物化来认识。

(8)道生智玄生神

“智”,指聪明智慧。“道生智”,意即人类在了解了自然变化规律以后就可以产生聪明智慧,并运用它来为人类服务。“玄生神”句,仍系承前句而害,意即天道虽然玄远,但它的作用表现在物质变化上,因此自然也就可以通过物质的各种变化来推求自然界的各种变化规律。王冰序《素问》谓:“天机迅发,妙识玄通。”亦即“在天为玄,在人为道”,“道生智,玄生神”之义。

(9)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这一段主要解释“神”的涵义。此处所指在天之风、热、湿、燥、寒,是指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此处所指的木、火、土、金、水,是指土地上的各种物质。“在天为风,在地为木…”,说明土地上各种物质的产生和变化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所以原文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自然界气候变化与土地上各种物质的生长变化密切相关,相应的气候变化产生相应的物质变化,这是自然界正常的现象,这种自然界的正常现象,中医学名之曰“神”。因此,“神”的涵义,质言之(如实而言),也就是指自然界,包括人体在内的各种正常表现和变化。

二、解释物质变化产生的条件及其外在的表现

(10)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此一段主要解释物质变化产生的条件及其外在的表现。在这里,首先指出“天地”,即整个自然环境是物质产生的基础,自然环境和物质的产生、变化是一个整体,这就是原文中所谓的:“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其次指出来这个整体并不是静止的一,而是在那里不断地从无到有不停地运动着,这就是原文中所谓的:“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这一运动,永远是以由盛到衰或者由热到寒相互转化的形式而表现出来,这也就是原文中所谓的:“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一句,是说运动表现在生物的生长变化方面,则是生物本身的生长收藏现象。这也就是原文中所谓的“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这里以“木”代表生,代表萌芽,以“金”代表收,代表成熟。这就是说生物本身的终始,即由萌芽而生长而成熟而衰退而再生长的过程,其来源都是由于运动。

【述评】

本节指出了物质变化的定义,即所谓“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同时也指出了物质变化是十分复杂而玄远的,现在还不容易完全弄清楚,即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

但是,同时又指出,并不是绝对不可知的,即我们可以通过自然界各种现象,特别是可以从自然气候变化与生物生长的相应变化来推求自然变化的规律,即所谓:“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并从观察自然变化中认识到了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整体,自然界气候的变化与自然界生物生长的变化又是一个整体。同时还认识到了自然界物质的生长收藏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物质本身的变化,而变化的产生则又来源于运动,而运动的产生则又由于物质本身的盛衰。这些认识构成了中医学中的整体恒动观念,它是中医学中的指导思想,它反映在中医学中的各个方面,值得我们高度地加以重视。

第三节:五气运行与气候变化、时限

【原文】

帝曰愿闻五运之时也何如

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朞日(1)非独主时也。

帝曰请闻其所谓也

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2)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3)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4)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月阴曰阳日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5)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

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6)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7)

【讲解】

(1)五气运行各终朞jī日

“五气”,指风、火、湿、燥、寒。“朞ji”,为期”的异体字,同“期”,一般指时限。“五气运行,各终朞日”、意即风、火、湿、燥、寒等气候的变迁,各有一定的时限。以一年来说,每年可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季,每季七十三日有奇。风火、湿、燥、寒分属此五季之中,亦即春风、夏火、长夏湿、秋燥、冬寒,周而复始,各主一定的时间。这就是“五气运行,各终朞日”的一种涵义。从各个年度来说,各年度在气候上常不尽相同,风、火、湿、燥、寒常常各有偏胜例如今年多风,明年多雨,后年偏早……。这些偏胜现象,一般均以一年为时限,并且按照一定规律进行,这也叫作“五气运行,各终朞日”。由于“五气运行”可以是指一年中的各个时令,也可以是指各个年度的特殊变化,所以原文谓“五气运行,各终朞日,非独主时也”。

(2)太始天元册

古书名,现已失传。太始,《周易·乾凿度》谓气之始为“太初”,形之始为“太始”,意即最早、最古。天元,是指自然现象发生变化的根源。《太始天元册》大概是古代最早研究自然变化规律的专书。

(3)太虚寥廓肇基化元

太虚即太空,指整个宇宙。寥廓,为“辽阔”的假借字。“太虚寥廓”,意即整个宇宙无限广大,无边无际。肇基,指最原始的基础。化,指变化。元,指根源。此两句意译之,即一切物质变化最原始的基础就是辽阔的太空。

(4)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

此几句系承上句而言。万物,指一切物质。资有资生、依靠或借助之意。始,指开始生长变化。“五运终天”,指风、火、湿、燥、寒等五气在太空中的往返运行。

“布气真灵”,指五气敷布正常而协调就会有生机。“坤元”,揔,为“总”的异体字。坤,指土地。全句意即大地上一切物质的生化,都是在无边的太空作用之下而进行,而太空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巨大作用,则又是由于风、火、湿、燥、寒等气候的变化,这就是原文中所谓的“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只要太空中五气变化正常而协调,那它就可以直接作用于大地而使大地上能有正常的物质生长变化,从而成为大地上一切物质正常生长变化的力量源泉,这也就是原文中所谓的“布气真灵,揔统坤元”。

(5)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日阴日阳日柔日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九星,广义言之,是泛指太空中繁多的星辰:狭义言之,指太空中的九个星王冰谓:“九星谓天蓬、天芮、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见《素问》王注)。七曜,又称“七政”,一般指日、月、五星,亦即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悬朗、周旋,指在太空中循环运转。“日阴日阳,日柔日刚”,是承上文而言,意即由于有日月星辰的运行,所以才有了昼夜,也就有了阴阳柔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幽,指阴,指夜:显,指阳,指昼寒,指冷:暑,指热。全句意即有了昼夜、阴阳,所以在大地上才有了寒暑冷热。“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生,指生长:化,指变化:品物,指多种多样的物质;章,指繁荣、茂盛。全句紧承上文,意即因为有寒暑的变化,所以才有不同季节因为有了季节,所以才有大地上各种物质的正常生长和变化。

(6)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日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

此一段主要解释:“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气有多少是指阴阳之气各有多少。前面已经述及,阴阳之气可以根据其气多少再分阴气可分为一阴、二阴、三阴阳气可再分为一阳、二阳、三阳。形有盛衰,是指五行各有盛衰,亦即各有太过和不及。前已述及,阴阳五行是古人用以归纳事物,阐述经验的一种理论工具。阴阳五行本身各有盛衰多少、太过与不及的变化,也就是说一切事物也都各有盛衰多少,太过与不及的不同变化,对任何事物的分析都应该一分为二研究自然气候,也就是研究归纳其盛衰多少的变化规律。

(7)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

此一段主要论述气候变化的规律。气候的变化,古人从经验中认识到,盛与衰,总是交替地进行着,总是在向着自己的对立面不断地转化。例如,天气温热到了一定时候,自然就要向寒凉方面转化:寒凉到了一定时候,自然就要向温热方面转化。这也就是原文中所谓的:“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这也就是说,因为有了盛衰多少,所以才有运动因为有了运动,所以才有自然界正常的物质变化。这种盛衰多少的变化,又总是有余与不足不断地相互转化因此,了解这一规律,气候的变化就是可以预知的,有规律可循的。此即原文中所谓“知迎知随,气可预期”。这个规律,古人是高度重视的。

【述评】

本节首先提出了“五气运行,各终日”即气候变化,各有时限。各年度之间的气候变化,以一年为单位一年之中的气候变化,以一个季度为单位。其次,提出了自然界之所以能产生万物,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自然气候的正常变化有利于万物的结果。再次,提出了气候之所以产生变化的原因,关键在于运动运动之所以产生,则又在于气候本身的盛衰多少。从而得出了“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的规律性的结论。这种把整个自然界视为一个整体:把气候变化与物质生长密切联系起来:把变化的出现看成是运动的结果:而运动的产生是事物本身的不平衡,是一分为二的结果。这些认识是十分卓越的,是古人“仰观天俯察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长期观察得来的,是中医学中的精华。

第四节:自然界气候变化的测算方法及其原理

【原文】

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1)上下相奈何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而环会(2)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3)

【讲解】

(1)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

此节主要谈对自然界气候变化的测算方法及其原理对于自然气候变化,亦即运气的测算,古人主要是以六气、支合阴阳五行来进行测算。在测算时以天之风、火、热、湿、燥、寒六气配以三阴三阳,亦即以厥阴(一阴)配风,以少阴(二阴)配热,以太阴(三阴)配湿,以少阳(一阳)配火,以阳明(二阳)配燥以太阳(三阳)配寒。由于热和火系属一类,又把火分为君火和相火。这就是本节原文中所谓的:“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以地之生长化收藏现象配以木、火、士、金、水五行,亦即以“生”配木,以“长”配君火、相火,以“化”配土,以“收”配金,以“藏”配水。生长化收藏在测算时又可用阴阳加以归类,亦即生长属阳,化收藏属阴。这也就是本节原文中所谓的“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在生物的生长变化上,天气居于主导地位,天气表现为温热时,多数生物就表现为生长,天气转为寒凉时,多数生物就表现为收藏。这也就是本节原文中所谓的:“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由于天之六气与地之五行密切相关,而六气与五行又各有盛衰多少,太过不及,所以测算各个年度的特殊变化时,就要把六气与五行亦即五运结合起来分析。测算时,一般以司天之气和在泉之气代表该年度的天气,以值年大运代表该年度的五运。凡是值年大运的五行属性与同年司天之气的五行属性相同,叫作天符”之年值年大运的五行属性与同年年支的五行属性相同,叫作“岁会”之年。凡是年干与年支在阴阳属性上都属于阳,同时值年大运又与在泉之气的五行属性相同,就叫作“同天符”之年。凡是年于与年支在阴阳属性上都属于阴,同时值年大运又与同年在泉之气的五行属性相同,就叫作“同岁会”之年。因为“天符”之年是值年大运的五行属性与同年司天之气相同,所以原文中称谓“应天为天符”。因为“岁会”之年是值年大运的五行属性与同年年支的五行属性相同,所以原文中称“承岁为岁直”。在测算“天符”、“岁会”时,由于需要把值年大运、司天之气和年支的五行属性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所以原文中叫作“三合为治”。关于“天符”“岁会”的计算方法,请参看总论运气推算部分。

(2)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住故六朞而环会

“应天之气”,指与天之六气相对应之气。前文已述及:“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下应之因此,与天之六气对应之气,亦即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在这里世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运按照五运运行规律,每年一转,亦即前文所述的:“运相袭而皆治之,终之日周而复始。”所以叫作“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指与地之五行亦即木火金水五运相对应之气。这也就是指风、火、湿、燥、寒六气。在一年中风、火、湿、燥、寒各有其所属季节,春风、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相对固定,周而复始,所以叫作“静而守位,六而环会”。五运运行指其变,每年不同,所以叫“动而不息”:六气变化指其常,年年如此,所以叫“静而守位”…

(3)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此段文字系承上文而言。这里所说的“动”,即上文所谓的“应天之气”,亦即木火土金水五运。这里所说的“静”,即上文所谓的“应地之气”,亦即风火湿燥寒火六气。“动静相召,上下相临”,即“五运”与“六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里所说的“阴阳相错”,“阴”是指“五运”,“阳”是指“六气”。“五运”有五,年年不同,“五岁而右迁”“六气”有六,风火湿燥寒热备有其所属季节,“六”而环会。这就是说,各个年度在气候上总是有常有变。各个年度在气候变化上,有其相同之处,也有其不同之处。由于各个年度在气候上有常有变:年年不同,因此各个年度在物化上自然也就有所不同,这就叫阴阳相错而变由生”。这也就是说,因为运和气有动静的不同特性,所以才出现了阴阳相错的现象:因为有阴阳相错,所以才出现了运动:因为有了运动,所以才能发生变化,变化的发生正是运动的结果。

【述评】

本节以天符、岁会的具体测算方法为例,指出了各个年度在气候变化上有其常,亦即风火湿燥寒热各有其所属季节,年年如此,基本相同静而守位:但也有其变,亦即各个年度的气候变化又不尽相同,今年可能多风,明年则可能偏湿,后年则可能偏热,动而不息。由于各年有常有变,因而各年在气候变化上以及物化上均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在分析各个具体年度的气候变化时就不能只看其常,不看其变,或者只看其变,不看其常。在具体测算时,必须把五运与六气结合起来分析,把值年中运与司天之气及其行属性结合起来分析。这也就是运气学说中所谓的“运气同化”运气学说中的“运气同化”观点,是中医学整体恒动观念在运气测算中的具体运用。它把动和静结合起来,把常和变结合起来。这种认识无疑是正确的。

第五节:五运六气的运行规律

【原文】

帝曰上下周纪(1)其有数乎鬼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2周天气者六为一备(3)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4)君火以明相火以位(5)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6)

【讲解】

(1)上下周纪

上,指天之六气:下,指地之五行,亦即木火土金水五运周,指循环运转纪,指规律。“上下周纪”,即指五运六气循环运转的规律。由于五运六气的运动形式是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因此谓“上下周纪”。

(2)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

节,有分段或节度之意:制,有控制或规定之意天,指天之六气。前文已述及“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这就是说天之六气可以用三阴三阳来归纳它,划分它。以厥阴代表风,少阴代表热,太阴代表湿,少阳代表火,阳明代表燥,太阳代表寒。三阴三阳其数为六,故“天以六为节”。地,指木火土金水五运。

前文已述及:“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这就是说地之生长化收藏等物化现象,可以用木火土金水五行来归纳它,计算它。以木代表生,以火代表长,以土代表化,以金代表收,以寒代表藏。木火土金水其数为五,故日地以五为制

(3)周天气者六为一备

天气,即风、火、湿、燥、寒:,即时限:周,此处有巡回运转,循环不已之意:备,有全或尽之义,此处指一周。从一年的循环运转来说,一年分为六步,即六个时段,每个时段为六十天又八十七刻半。六气按风、君火、相火、湿、燥、寒次序,各占一个时段,依次运转,始于初之气,终于终之气,循环一周就是一年。通过这六步的运转,这一年中的气候变化情况,就可以基本反映出来。因此,原文谓:“周天气者,六朞为一备。”从各个年度之间气候的特殊变化来说,也同样有个六气巡回运转的问题,亦即各个年度间气候的特殊变化常以六年为一个周期,一年一转。但是这个运转次序和一年中六步的运转次序不同,而是按风,君火,湿,相火,燥,寒的次序,亦即以一阴,二阴,三阴,一阳,二阳,三阳为序,依次运转。每气主管一年,这也叫作“周天气者,六为一备”。前者属于“主气”运转情况年年如此后者属于“客气”运转情况,每六年为一运转周期。关于主气、客气的具体运算,可参阅总论运气运算部分。

(4)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

地,即木、火、、金、水五行,此处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运。“地纪”,即五运运行规律。“周”,已如上述,有循环运转之意。五运的运动形式,如同六气一样,也是巡回运转,循环不已。从一年中的循环运转来说,一年之中按木、火、土、金、水分为五个运季木为初运,火为二运,土为三运金为四运,水为终运。每年初运代表春,主生:二运代表夏,主长:三运代表长夏,主化四运代表秋,主收:终运代表冬,主藏。每个运季时间为七十三天零五刻五运按此顺序,始于初运,止于终运,依次运转,循环一周,就是一年。通过五运轮转,这一年中物质的生长变化情况就可以基本反映出来。从各个年度的特殊变化来说,各个年度也同样有一个按上述顺序循环运转规律,以年为单位,一年一转,以五年为一个周期这里所说的情况,正属于后者,所以谓:“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前者属于“主运”运转,年年如此后者属于“中运”(又称“大运”)运转,以五年为一运转周期。每年的“中运”不同,各个年度也因此而产生相应的特殊变化,这叫作“客运”。客运的运转,如同主运运转形式一样,以木、火、土、金、水为序循环运转。关于中运、主运、客运的具体运算,均见总论中运气运算部分。

(5)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要理解:“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这句话,首先必须讨论两个问题一个问题什么是君火?什么是相火?什么是明?什么是位?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五行中木土、金、水都只有一,而火独分为二?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这句话也就自然理解了。

什么是君火?“君”,指最高主持者:火,指事物生长和变化的动力因此所谓君火,质言之,亦即使事物生长和变化的最高主持者和动力。以自然变化来说,有了它,生物的生长化收藏才能够进行。以人体变化来说,它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中枢,有了它生理活动才能进行。这个火叫作“君火”。什么是相火?相火是在君火指挥下具体完成、促使自然界多种生物成长变化或人体生长发育的火。它是在君火主持指挥下发挥其作用的,处于臣使地位。有了它,君火的作用才能具体落实。这个火就是“相火”。明,光明之意,指君火的正常表现。位,指位置亦即安于本位充分发挥其本身应尽的职能。因此,所谓“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者,质言之,亦即君火的主持指挥作用正常,相火的作用才能正常:君火相火的作用正常,自然界物化现象及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才能够正常进行。这就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张介宾《类经》注云:“六气之序,君火在前,相火在后,前者肇物之生,后者成物之实,而三百六十日中,前后二火所主者,止四五六七月,共一百二十日,以成一岁化育之功,此君相二火之为用也。”又云:“夫天人之用,神明而已,惟神则明,惟明乃神,天得之而明照万方人得之而明见万里,皆此明字之用,诚天地万物不可须臾离者故气交变大论日,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生气通天论日,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拆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此皆君火以明之义也。”明确地说明了君火和相火的作用和关系。为什么五行中木、土、金、水都各为一,而火独分为三?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了解火的作用。前已述及,火是使物质变化的动力,没有火的作用物质就不能发生变化,自然界生长化收藏现象就不能进行。因此,火在六气六步中,从时限看来,君火、相火各主一步,好象只占了两步,而实际上君火这一步统帅着全年的变化。从生长化收藏的物化作用来说,只有相火主长,因此实际上仍只占一步,并无特殊,《五运行大论》云:“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生化。”这里所说的“火游行其间”的火,就是指的君火它是气化和物化的统师和动力,没有它,气化和物化现象都不能正常地进行。这就是木、土、金、水都各有一而火独分为二的原因。

(6)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此一段文字,系解释前述“上下相召”之理。五指木火土金水五运,六指风火热湿燥寒六气。前已述及,六气是指自然界多种气候变化:五运是指自然界各种物质的生长化收藏各种物化现象。物质的物化现象与气候的气化现象是密切相关的,没有气化也就没有物化,只有气与物相互作用才能产生物的变化,这就叫作“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由于如此,所以我们分析气化、物化现象时,便必须把气候变化与物质变化结合起来加以分析。这种气化现象与物化现象的相互作用,运气学说叫作“运气同化”。这种把气化现象与物化现象结合起来分析研究的方法则叫作“五六相合”,也就是五运六气相合。

五六相合的具体运算方法,运气学说以干支为符号来进行具体运算。千支结合六十年为一个甲子,这就是原文所谓的“凡六十岁而为一周”。气,就是节气。十五天为一个节气,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六十年共一千四百四十个节气。每个节气在气候变化上都有它的特点。由于各年的气候变化有常有变有盛有衰,每年均不尽相同,因此要研究总结这些气候变化规律,就必须要了解六十年一个周期的全部变化后,才能总结出其规律。这就是原文所谓的:“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于此说明了运气学说中的各种运算结论,并不是主观臆断,而是从长时期的实际观察中总结得来。关于干支甲子的具体运用,见总论中运气运算部分。

【述评】

本节主要介绍了五运六气的运行规律是:.“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为一备。”即六气的运行,以六为周期,循环运转。“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即五运的运行,以五为周期,循环运转。其次,解释了为什么五运之中木、土、金、水均各为一,而火独分为二。同时,也指出,总结五运六气的盛衰变化必须把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和物质的生长化收藏等物化现象密切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要注意它的常和变,盛和衰,并且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即六十年的大周期进行全面地、周密地观察,才能总结出。

各个年度的一般的和特殊的变化规律。这些认识从指导思想上说,它把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把气候变化和物质生长变化密切结合起来:它把各个年度的一般变化和特殊变化区别开来,并且认为需要长时间的进行综合分析和认真总结才能有所了解。这些认识无疑地是完全正确的,因而在这种认识基础上,从经验中所提出的五年周期,六年周期,六十年大周期的问题,就值得我们加以高度重视。

第六节:对于自然变化规律的了解和掌握

【原文】

帝曰夫子之言上终天气下毕地纪可谓悉矣余愿闻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1可得闻乎

鬼臾区曰至数之机迫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2)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殃谨奉天道(3)请言真要

帝曰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4)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条理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纲纪至数之要愿尽闻之。

鬼臾区曰昭乎哉问!明乎哉道!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也(5)

【讲解】

(1)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

此段文字主要说明了研究运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和自身的健康,这就是原文所谓的“上以治民,下以治身”,并且要把这些有关知识加以普及,作到人人懂得,这就是原文所谓的:“使百姓昭著,上下和亲。”从而使之永远为人类造福,并且世世代代地传下去,这就是原文所谓的:“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此段文字,阐发了“医乃仁术”的思想,也明确地指出了研究运气学说的目的和任务。

(2)至数之机迫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

至,指高深或复杂:数,指变化规律:机,指机理或机转。迫迮,有逼迫之义微,指细微或细致:“迫迮以微”,系承“至数之机”而言意即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健康,十分迫切地要求我们要认真而细致地来研究和探索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规律。

“其来可见,其往可追”句中之“其”,是指自然气候的变化:来可见,往可追,意即对将要到来的气候变化可以预知,对已过去的现象,可以探求和解释,亦即可以掌握其变化规律。此一小段意译之,即由于人民健康的需要,十分迫切地要求我们要认真细致地来探索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从而使我们能够预知并解释自然界气候的各种变化。

(3)谨奉天道

谨,指谨慎小心或认真:奉,有遵循或接受之义天道,指自然界变化规律。“谨奉天道”,即认真地按自然规律办事。由于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随主观而改变的,因此必须遵循而不能违反:如果主观违反那就必然招致严重后果。所以,原文在此着重指出:“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天殃”句中的“无道”一词,意即不遵循客观规律。“行私”,意即按主观意图办事。“天殃”,指必然发生灾害。“无道行私,必得殃”一句,明确指出了遵循客观规律办事的当然性和必然性,以及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4)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

此段紧承上段而言。前段着重指出遵循客观规律办事的当然性和必然性,此段则着重指出对客观规律了解的全面性。所谓“始”即开始:“终”,即终末:“近”,即现在:“远”,即将来。这就是说,对自然变化,不仅要了解它的开始,也要了解它的发展:不仅要知道它的现在,也要知道它的未来。只有彻底对它了解,才能作到心中有数,运用它为人类健康服务。这就叫“至数极而道不惑”,这就是“明”。

(5)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条理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纲纪至数之要愿尽闻之鬼臾区曰昭乎哉问!明乎哉道!如鼓之应桴fu(击鼓的槌)响之应声也

推,即推敲,推测:次,即次序。“推而次之,指研究整理,亦即对自然变化规律加以条理化。“匮”,此处读“愧”(kui),作缺乏解。“简而不匮,即简要而不空洞和遗漏。“易用难忘”,即容易掌握。这一段文字,意即为了能使自然变化规律,容易为人所掌握,有必要加以整理并使之条理化,简明扼要,并且要求作到十分准确,能够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即所谓:“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

【述评】

本节文字,首先指出自然变化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随主观意志而改变的,因此必须加以遵循,不能违反:如果违反,那就必然招致严重后果,即所谓“无道行私,必得夭殃”。其次,指出了对于自然变化规律必须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只有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它的变化规律,才能真正作到心中明了有数,即所谓:“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以至数极而道不惑。”再其次,指出为了能够使自然变化规律容易为人掌握和运用并流传下去,永远为人类造福,十分必要加以整理研究并使之简要准确,即所谓“令有条理,简而不匮”,“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传之后世,无有终时”。这些记述说明了古人不论是在认识上,态度上,以至方法上都是十分正确的。

【原文】

臣闻之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讲解】

本节中所说的甲己、乙庚、丙辛、丁壬、戊癸等统称“天干”。其次序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个所以天干又称“十干”或“十天干”。

运气学说以天干作为符号并把它与五行、五方、年度联系起来,以甲乙代表东方木,以丙丁代表南方火,以戊代表中央土,以庚辛代表西方金,以王癸代表北方水,以之作为代号来观察分析总结和具体计算各个年度的气候变化。这就是王冰注中所谓的:“太始天地初分之时,阴阳析位之际,天分五气地列五行,五行定位,布政于四方,五气分流,散支于十干。”天干的五行属行及其具体运用,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由于五行有其固定的方位,而天干又分别代表五方,因此十天干也有其固定的五行属性,即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亲属金,壬癸属水。

其二,由于自然界变化常常是错综复杂的,在五方之中的若干自然现象,又可以根据五行特性再加归类,例如天空中出现青色气体的属于木出现红色气体的属于火,出现黄色气体的属于土,出现白色气体的属于金,出现黑色气体的属于水。这就是说,五行之中还可以再分五行。其三,由于天干代表着一般的五行属性,同时也代表着特殊五行属性,而天干又可用以代表各个年度作为纪年的符号,因此各个年度的气候变化,自然就可以根据其年来对各个年度的气候变化进行测算。其四,各个年度的气候特殊变化,

一般说不外偏盛和偏衰或太过与不及两个方面因此在天干的运用中,又可以根据天千的阴阳,即十天中的单数为阳于,双数为阴于,以阳干代表太过,阴干代表不及,来表示各个年度气候变化的盛和衰或太过和不及。这就是天千在实际运用方面的一些具体内容。于此可见,这些内容并不是随意规定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定出来的。东南西北中五方就是五方,青红黄白黑五色就是五色。东方属木,作为代表符号的甲乙自然就属于木。青色属木,只要有青色出现,与它有关的天干自然也就属木。前者运气学说叫作“天干配五行”,后者叫作“天干化五运”。不论是“天配五行也好,或者是“天干化五运”也好,总之都是根据客观存在的物候现象而非其它。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一节,是自然界气候变化中的一个特殊情况“甲己之岁”,即在年千上逢甲逢已之年。六十年甲子中,年上逢甲逢己之年共十二年,即甲子年,甲戌年,甲申年,甲午年,甲辰年,甲寅年,己巳年,己年,已丑年,己亥年,己酉年,已未年。“土运统之”,即这十二年在五运中属土运主事:在气候变化上,湿的特点比较明显。“乙庚之岁”,即在年干上逢乙逢庚之年,六十年甲子中,年干上逢乙逢庚之年共十二年,即:乙丑年,乙亥年,乙酉年,乙未年,乙巳年,乙卯年,庚午年,庚辰年,庚寅年,庚子年,庚戌年庚申年“金运统之”,即这十二年在五运中属金运主事在气候变化上以燥的特点比较明显“丙辛之岁”,即在年干上逢丙逢辛之岁。六十年甲子中,年干逢丙逢辛之年共十二年,即:丙寅年,丙子年,丙戌年,丙申年,丙午年,丙辰年,辛未年,辛巳年,卯年,辛丑年,辛亥年,辛酉年。“水运统之”,即这十二年在五运中属水运主事:在气候变化上,寒的特点比较明显。“丁壬之岁”,即在年干上逢丁逢壬之年。六十年甲子中年干逢丁逢壬之年共十二年,即:丁卯年,丁丑年,丁亥年,丁酉年,丁未年,丁巳年,壬申年,壬午年,壬辰年,千寅年,壬子年,壬戌年。“木运统之”,即这十二年在五运中属木运主事在气候变化上,风的特点比较明显。“戊癸之岁”,即在年干上逢戊逢癸之岁。六十年甲子中,年干上逢戊逢癸之年共十二年,即:戊辰年,戊寅年,戊子年,戊戌年,戊申年,戊午年,癸年,癸未年,癸巳年,癸卯年,癸丑年,癸亥年“火运统之”,即这十二年在五运中属火运主事:在气候变化上,火的特点比较明显前面已述天千的五行属性为:甲属于木,已属于土,乙属于木,e属于金,丙属于火,辛属于金,丁属于火,壬属于水,戊属于土,癸属于水。为什么在这里甲己成了土,乙庚成了金,丙辛成了水,丁壬成了木,戊癸成了火呢?这是因为古代望气家在甲和己的位置上看到了黄色的气体,在乙和庚的位置上看到了白色的气体,在丙和辛的位置上看到了黑色的气体,在丁和的位置上看到了青色的气体,在戊和癸的位置上看到了红色的气体,而黄、白、黑、青、红五色又各有它的五行属性黄属土,白属金,黑属水,青属木,红属火因此,就成了“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葵化火”。这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过的“天干化五运”。所谓“化”,也就是各个不同方位之间所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变化。王冰注本指出:“黄气横于甲己,白气横于乙庚,黑气横于丙辛,I 青气横于丁壬,赤气横于戊癸,故甲己应土运,乙庚应金运丙辛应水运,丁壬应木运,戊癸应火运。大抵圣人望气以书天册,贤者谨奉以纪天元。”这里所说的“黄气横于甲就是说在各个不同方位之间所见到的各种不同颜色的气。所说的“圣人望气以书天册”,“天册”就是记录自然气候变化现象的本册,亦即上述这些现象和规定都是古人在“观天”过程中,根据客观现象的实际情况加以记录所说的“圣者谨奉以纪天元”,即我们根据这些客观存在的现象就可以总结出自然气候变化的规律,明确地说明了上述这些规律的提出,完全是来自实际的观察和认真的总结而来。为了便于使读者容易了解,兹将六十年甲子天干化五运情况示意如图。


【述评】

本节介绍了“天干化五运”的测算方法,即“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这是古人从实际观察自然变化中所作出来的结论。这种现象据气象工作者谈,可能与地磁活动,磁场变化有关。历史上记载天空的五色变化资料很多,特别是宋代在这方面记录不少值得我们加以认真研究。


第七节:地支配三阴三阳六气的具体内容及其标本关系

【原文】

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

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1)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2)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论!请著之玉版藏之金匮署曰天元纪(3)

【讲解】

(1)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所谓终也

本节主要讲地支配三阴三阳六气。这里所说的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已亥等,统称“地支”。其次序是子、丑、寅、卯、辰、、午、未、申、酉、戌、亥,共十二个,所以又称十二支或十二地支。运气学说以地支作为符号并把它与三阴三阳、年度直接联系起来,以子午代表少阴,以丑未代表太阴,以寅申代表少阳,以卵西代表阳明,以辰戌代表太阳,以已亥代表阴这里所说的“上”,就是指当年的司天之气。

这里所说的“标”,有两个含义:其一,指标志或符号,即运气学说以三阴三阳为符号来标志地支所属年份气候变化的特点。这也就是前面原文中所说的:“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后面《六微旨大论》中所说的:“气之标也。”其二,指标首,亦即气候变化的起首或开始。这里所说的“终”字,有终末之义,亦即气候变化的末尾。“标”字在这里应作标首解张介宾注“少阴所谓标也,阴所谓终也”一句云:“标,首也:终,尽也。六十年阴阳之序,始于子午,故少阴为标,尽于巳亥,故阴为终。”

(2)厥阴之上风气主之:…是谓六元

此一节文字紧承上节,“上”,此处作“司天解。“阴之上,风气主之”一语,联系上节三阴三阳所配年支的规律,即凡属年支上逢已逢亥之年,即属于厥阴风气天,亦即凡属年支上逢已逢亥之年,这一年的气候变化以风为特点,与风的变化密切相关。根据这个测算方法,六十年中各个年份的气候变化特点大致情况是:逢逢亥之年共十年,即:已已、乙亥、辛、丁亥、癸己亥、乙、辛亥、丁、癸亥。这十年中气候变化已如上述与风的变化密切相关逢子逢午之年共十年,即:甲子、庚午、丙子、壬午、戊子、甲午、庚子、丙午、壬子、戊午。这十年中气候变化与热的变化密切相关。逢丑逢未之年共十年,即:乙丑、辛未、丁、癸未、己丑、乙未、辛丑,丁未、癸丑、己未。这十年中气候变化与湿密切相关。逢寅逢申之年共十年,即:丙寅、壬申、戊寅、甲申、庚寅、丙申、壬寅、戊申、甲寅、庚申等十年。这十年中气候变化与火密切相关。逢卯逢西之年共十年,即:丁卯、癸酉、己卯、乙西、辛卯、丁酉、癸卯、己酉、乙卯、辛酉。这十年中气候变化与燥密切相关。逢辰逢戌之年共十年,即:戊辰、甲戌、庚辰、丙戌、壬辰、戊戊、甲辰、庚戌、丙辰,壬成。这十年中气候变化与寒密切相关。加以归纳即:子午少阴君火,丑未太阴湿土,寅申少阳相火、卯酉阳明燥金,辰成太阳寒水、已亥厥阴风木。这也就是地支配三阴三阳六气。在这种配合中,年支是代表各个年份的符号,三阴三阳是代表气候变化的符号。它们的物质基础是气候本身。因此,原文在介绍了三阴三阳配六气后明确提出:“所谓本也。”本,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自然界的一切生命现象是在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变化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没有自然界的正常气候变化,便没有生命。因此自然气候也就成为自然界中生命的源泉,因此,六气也叫“六元”。这也就是原文中所说的“所谓本也,是谓六元。”这里所说的“本”,指本质,也可以解释为生命之本“元”,同源。此处指生命现象的根源。原文明确地指出了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在自然生命现象中的本源地位。

关于地支配三阴三阳六气,通过本节所述,明确了下面两个问题。其一,六十年一个大周期中,各个年度的气候变化情况是按一阴(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的顺序进行,今年是阴司天,明年一定是二阴司天,后年一定是三阴司天,依次轮转,如环无端。这也就是本节原文中所说的:“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卵之岁,上见阳明辰之岁,上见太阳:已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阴所谓终也。”其二,六气之中,风、湿、燥、寒均各居其一惟火热分为二,少阴少阳均主火热,但明确指出了“少阴为标”,即少阴为首亦即其余的五气均系在少阴主持下进行,这是前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的提法在运气测算中的具体运用。

还需要解释一个问题,这就是地支配五行的问题。地支配五行,一般情况是:寅卯属木,已午属火,申酉属金,孩子属水丑属土。但是为什么在地支配三阴三阳六气中却变成了子午少阴君火,未太阴湿土,寅申少阳相火酉阳明燥金,辰戌太阳寒水,已亥厥阴风木,与地支的一般五行属性完全不同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有关六气的正对化问题。十二地支,如同十天千一样,古人也把它作为一个符号代表自然界中的方位,即以寅卯代表东方,午代表南方,申代表西方:亥子代表北方,辰戌丑未代表中央。以五行归类之,则寅卯属木,已午属火,申酉属金,亥子属水,辰戌丑未属土。但是古人认为气候变化的规律,其运行方向总是向它的相对的方向运行。《六元正纪大论》说:“帝曰:愿闻其行,何谓也?歧伯曰: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故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春气始于左,秋气始于右,冬气始于后,夏气始于前,此四时正化之常”明确指出了气候变化的运行规律,总是向它的相反方向运行,巡回运转,动而不已。由于如此,所以寅位虽然在东方属木,但是它必然要向西方属金的申位转化,午位虽然在南方属火,但是它必然要向北方属水的子位转化。这种现象后世就叫它“正对化”。张介宾在所著《类经图翼·正化对化图说》中说:“六气分上下左右而行天令十二支分节令时日而司地化然以六气而加于十二支则有正化对化之不同如阴之所以司于已亥者以厥阴属木本生于亥故正化于亥对化于已也少阴所以司于子午者以少阴为君火当正南离位故正化于午对化于子也太阴所以司于丑未者以太阴属土居中王于西南未宫故正化于未对化于丑也少阳属相火位卑于君火生于寅故化于寅对化于申也。阳明所以司于卯酉也以阳明属金西为西方金位故正化于酉对化于卯也太阳所以司于辰戌者太阳属水辰戌属然水行土中而戌居西北为水渐王乡是以洪范五行以戌属水故正化于戌对化于辰也一日正司化令之实对司化令之一日正化从本生数对化从标成数皆以言阴阳之衰盛合于十二辰以为动静消息者也”张氏介绍的资料,说明了十二地支的五行属性为什么有两种不同的认识,解释了十二地支在配三阴三阳六气方面,其五行属性不同于一般的理由。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兹将《类经图翼》中所附六气正对化图加字转录示意于下:


(3)光乎哉道明乎哉论……署曰天元纪

此几句是总结全文,也是承前节文字而言。全文对自然气候变化的规律作了详细的阐述之后,提出要求对自然变化规律加以总结,并且要求在总结中作到简单化,条理化,以便掌握和运用。这也就是上节原文中所谓的“推而次之,令有条理,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纲纪。”因此,本节及上节也就根据此一要求将测算自然气候变化的方法加以简明化。这就是上两部分所归纳出来的:甲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化木,戊癸化火。子午少阴君火,丑太阴湿土,寅申少阳相火,卵酉阳明燥金,辰戌太阳寒水,已亥厥阴风木。上述天配五运,地支配三阴三阳六气两套公式,是运气推算的要诀,也确实作到了简单明了,易用难忘。所以原文赞誉说:“光乎哉道,明乎哉论!”并且要“著之玉版,藏之金匮,署《天元纪》”说明了本篇在运气七篇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首先学习本篇的意义。

【述评】

本节主要介绍了地支配三阴三阳六气的具体内容及其标本关系。从具体介绍中可以看出,地支配三阴三阳六气,如同天干化五运一样,并不是主观规定,仍然是从运动变化的客观现象总结而来。虽然它运用了五行概念来归类自然现象和阐述认识,但它又没有机械地硬套五行:一切仍从客观现象出发,上述内容充分说明此点。这是中医学整体恒动观在观测自然气候变化中的具体运用,应该说是中医学中的精华所在。

【本篇小结】

(1)本篇首先提出了自然界的正常气候变化是产生生命现象的基础和条件,这就是原文所谓的:“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统摄坤元。

(2)指出了自然界的各种物化现象,包括人的脏腑结构、生命现象等,都是在自然界正常气候变化的前提下产生的,这就是原文所谓的:“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充分体现了“天地人合一”、“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念。

(3)指出了物化现象的发生是来源于运动,有了运动才有变化,而运动变化之所以发生,则又由于自然气候有盛有衰,有多有少,盛衰多少之间互相影响和作用,而自然气候之所以有盛有衰,则又由于天体中日月星辰运动的结果。这就是原文中所谓的:“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日阴日阳,日柔刚,幽显既位,寒暑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4)指出了自然规律是可以掌握的,这就是原文中所谓的“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善言始者,必言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以至数极而道不惑”。但同时又指出,自然规律只能加以顺应和利用,不能违反,这就是原文中所谓的“神用无方谓之圣”。如果无视自然规律,任意违反,那就必然带来严重后果,这就是原文中所谓的“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天殃”。

(5)指出自然规律可以用阴阳五行学说加以总结和运用。因此,对于阴阳五行学说必须加以掌握。这就是原文中所谓的:“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同时以阴阳五行为工具提出了对自然气候变化的具体推算方法,这就是原文中所提出来的天化五运,地支配三阴三阳六气以及天符,岁会等具体内容。



t                                        农夫·李昱斌    学习笔记并注释

你可能感兴趣的:(黄帝内经之五运六气第一篇《天元纪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