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让孩子过早投入竞争的问题,参考内容是山立老师的著作《真正爱,让孩子立起来》,第四部分《竞争让孩子成为没有挑战力的计较人》和第九部分《养人养心,培养心脑体一致性的精英人才》。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似乎成了这个时代父母的口号,各种兴趣班、各类评比、各种奖项,只是咬咬牙能够支付的,都要让孩子参加,可怜的孩子每到周末都奔波在各种培训班各种比赛中,有的甚至是家长代替孩子参加,从当时的结果来看,孩子小时候确实看起来了学到了一些知识,获得了一些奖励,得到了一些成果,也好象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很多家长还在沾沾自喜,感觉良好。
殊不知,这种急迫的心情和恐惧的心理所带来的功利的短期行为,严重背离了教育育人的宗旨,违背了孩子正常发育成长的规律,给孩子的心智发育和未来成长带来难以想象的几乎是无法弥补的恶果,最终的牺牲品是自己的孩子,也给这些家庭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无尽的痛苦。
这里我想围绕这个主题分析三点:
一、让孩子过早投入竞争,违背了孩子天然成长发育规律,带来了孩子成长难以弥补的遗憾。
孩子养育的过程中,是生命滋养发育过程,关键是内在心智模式的发育成长,在不同的年龄段都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和要求,这也是教育之道。
0岁-3岁,养心动。这是养育安全感和心动力的关键期。妈妈和主要照料者的高质量陪伴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安全感,那么年轻的父母再忙,都要停下手上的工作来做好陪伴。还要尽量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及探求外界的欲望,让孩子对万事万物都感到兴趣、感到好奇,不仅仅要满足孩子探求的欲望,还要给予力量,给予支持,让孩子在3岁之前形成“我想的就敢去行动,我想要的就要去行动”这样的心动行动的链接。
3岁-6岁,养心力。这是养育孩子自我确认的关键期。要让孩子确立自我的意识,孩子对游戏、影片的关注和喜爱,就是对孩子的性别取向、自我价值和性格心智发展方向的自我确认,这就需要父母一起来参与,对孩子扮演的角度给予积极的回应和肯定,而不能觉得幼稚可笑、不屑一顾,更不能指责、说教、打骂孩子。让孩子在大人想让他做的事当中获得认可感、存在感和价值感。
6岁-9岁,养心神。这是孩子专注力培育的关键期。家长们要做到三个切记:一是针对孩子有自己感兴趣事项的时候,尽量做到“不打扰”;二是尽量多多培养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内容,根据这个年龄段要求,多开展些既动脑又动手的活动,如制作陶艺、玩智力游戏、观察大自然等,孩子若能长时间坚持边玩边学,就能形成良好的专注力。三是要慢慢地帮助孩子树立界限意识,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情是我的事情,什么事情是别人的事情。
而我们家长从孩子4—5岁开始,就从大人的标准和愿望出发,让孩子过早投入竞争,就象山立老师在书上说的:让孩子过早投入竞争,使孩子“早早停止了自然人的发育,过早让孩子适应各种社会标准,适应各种成人世界的游戏,这种价值观的扭曲是以消灭人的天性为代价的,他被训练在生活的各种选项中,会不假思索地弃绝内在愿望,放弃自身内心的渴望和需求,从而来满足周围人和社会的价值判断,这是扭曲的灵魂存在”。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来说更是如此,而且孩子的成长发育是不可逆的,不可能倒退重来。无论某个特定阶段的心智模式有没有完善和完成,孩子都会按照成长的节奏走向下一个阶段。如果逐步累加,必然会在孩子进入青春期(12-18岁)后,按照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八阶段理论,要解决自我同一性的问题,就是“我是谁,我的价值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的问题,否则必然就会出现各种问题,陷入角色混乱的危机和泥潭,在人生的后续发展中带来更多的问题。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自己在养育孩子方面所犯的错误。女儿小时候非常有灵气,在幼儿园中班的时候到本地一个非常好的小学去体验学校生活,实际是面试,我们不知道,孩子竟然靠自己的灵气就通过了考试,提前上了小学,同时从那时起,为了让孩子能够进入好的初中,根据小升初的入学标准,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小学的时候感觉非常好,让我们忽视了在孩子成长关键期的内在心力心智的培养,孩子在小学时就出现的专注力不够的问题我们都没有重视,孩子到青春期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就是我们让孩子小时候过早投入竞争所种下的苦果,可以说后悔莫及,幸运的是,孩子出问题提醒了我,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山立老师,让我们找到了方向,真是让我们特别感恩。
二、让孩子过早投入竞争,会削弱孩子内在力量的生发,让孩子变得赢弱无力。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青春期孩子出问题的往往都是那些成绩好的孩子,都是那些表现比好的孩子,都是那些在大人心目中比较乖的孩子,问题是,这些所谓的好孩子真的是好孩子吗?
这些孩子往往绝大部分是过早投入竞争的孩子,从结果上来看确实有鲜花、有奖状、有成果,但当孩子的注意力被父母或者其他教育者转移到各种“比”的事情上来的时候,孩子只关注外界的评价了,孩子自我成长力量就开始分散,而更严峻的是,对这些弱小的孩子来说,竞争带来的压力和焦虑感又会更多地消耗孩子的精力…孩子的内心就会变得越来越脆弱,就会变得越来越患得患失,唯恐失败,心口不一。
就会形成想赢怕输的性格,赢了会洋洋得意,带来傲气,输了会灰头灰脸,自信不足,鲜有带来正能量。耐挫性和反脆弱性就会比较差,面对新的领域和事物不敢尝试,不太敢接受失败。
各位家长们,孩子在青春期以及之前的阶段是发育成长的关键期,既是学习读书的黄金期,更是人格形成发育的黄金期,特别是潜意识形成的黄金期,人是受内在自动化思维模式的控制的,潜意识在决定着人一生的幸福和成功,而过早投入竞争的孩子,往往会形成以上的不良人格和性格,会形成脆弱、固定、计较的潜意识思维,这一旦形成,也决定了糟糕人生的开始。
所以很多在小学阶段表现特别好的孩子到了初中后,包括很多只关注学习而没有形成良好心智模式的高中生进入名牌大学后,一旦遇到更多有竞争力的同学,自己没有了的优势,不象以前那样光彩夺目,往往都不能自我接受,往往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还有性发育、与同伴关系处理等一系列人生的新挑战,如果自我调节能力差,家长没有及时和有智慧的引导,往往出问题的概率更大。
这时孩子往往会出现厌学、与同学关系紧张、严重的会出现焦虑、恐惧甚至是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孩子遇到一点小事情就会情绪激动,极端的会发生跳楼自杀,在孩子青春活力的生命刚刚开始绽放时就已经凋零,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从根本上来说,是过早让孩子投入了竞争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失去了自我内生力量成长生发的机会,孩子只关注外界,没有活成自己,没有生成自己的生命力,这是家长这种错误的养育方式这个因所带来的恶果。
三、让孩子过早投入竞争会让孩子形成讨好型的人格,把孩子人生幸福的遥控器转交他人。
在急功近利的竞争教育下,让孩子过早投入竞争,大人和孩子往往都只看到结果,只看到排名,不仅忽视孩子自我成长心智发育的规律,还忽视孩子在竞争过程中成长快乐的体验,忽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这样就把孩子引向了比优秀、比成绩、比高低,引向了相互之间的嫉妒,引向了为他人评价而抹灭自己独一无二的光芒的情境。
在孩子这个年龄段反复竞争、反复比较,这样的体验重复多了,就会被写入孩子的潜意识,而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各种人格形成的阶段,如果没有积极的正面的经历和体验,这种过早的恶性竞争比较的重复,就会慢慢让孩子形成讨好型的人格。
而这种人格一旦形成,这样的人一辈子就活在别人的评价之中,导致个人幸福与快乐以他人、外界的评价为标准。这样的人看起来是勤奋的,讨人喜欢的,但一辈子的奋斗,只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只是希望他人能够承认他、接受他、欣赏他,其实是病态的奋斗者,整个人的生活都是假的,是不真实的,是虚伪的假人。
这里我不禁想起天才青年作家蒋方舟,她自我剖析自己是一个讨好型人格,她在《奇葩大会》上分享亲身经历的比较突出的例子:
在谈恋爱的时候,男朋友给她打电话,在通电话过程中责骂她,然后她一直道歉,道歉了2个小时,但对方认为这个道歉很敷衍,挂了电话后便一直打一直打。她看着密密麻麻的来电显示,吓得浑身发抖,但她不敢跟对方说“你不要再给我打电话了,再这样下去我会生气”这样的话。
过了一段时间,她再回想起这段经历,她觉得很恐怖,因为即使在如此亲密的两性关系中,她好像都不会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不会跟对方争吵,害怕起冲突,害怕让别人觉得不高兴。
在《奇葩大会》上蒋方舟分享的一句话也特别引人深思:
现在我们所生活的社交网络环境,其实是放大了我们被人评价的范围,你每天在朋友圈发的内容,期待着别人给你点赞,期待着别人给你打call,期待着获得他人的认可,所以被人喜欢这个需求被前所未有地放大了。
但是被人喜欢,它有一个很大的风险,就是你会发现,这个被人喜欢的自己,经常会覆盖一个真实的自己。
人生的可悲,是活不出“真”我。这样的人,幸福的遥控器就掌握在他人的手上,这样的人,注定此生是不会幸福的,因为人这辈子,其实任何外界资源都不能掌控,真正唯一掌控的只有你自己,外在的一切都会发生变化,山立老师说,无常才是世界的常态。当你自己内心强大了,把注意力回归己身时,才是幸福生活的开始。
所以爱学习的充满智慧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因为父母的养育方式以及回应模式在决定着你的孩子一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