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抗病毒这段时间,手机小视频应该没少看吧。我们家就是这样,小视频确实把无聊的时间缩短了几个小时。看视频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个小感悟。
在看众多视频中,有一个类型是回忆系列的。回忆80后的点点滴滴,如小霸王电子游戏机,胶卷磁带,泡沫箱子冰棍,无花果零食等,这些回忆当然是印象深刻的。同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我们经常说80后的回忆,很少人说70后,90后的回忆
90后还离现在很近是一方面,还有一个方面,80后比现在任何一个年代的人都情感丰富
我们把放映机调回到30年前,80年代正当文化科技多元化开拓的时期。这时流行时尚风席卷大陆,教育全面发展,思想逐渐开放,网络的苗头刚试探摇摆。
80年代也是人们情感起伏波动最频繁的时候,延续到21世纪的今天也是最重感情的一波人,或者说也是把情藏得最深的一波人。
如果问什么歌曲能够触动80后的心灵,一定是伤情的歌
因为不会轻易表露情感,听到伤情的歌,泪将将在眼眶里湿润过一圈,又识趣的回到鼻腔里。
木心的诗《从前慢》中有这样一句话“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感情需要通过由浅入深的沟通来累积。
80年代,网络并不发达,一生也许钟情的人并不多,真正爱过和付出的也只有一两回。次数少了,那么专注在单个人身上的情感则越深。
当然也有些是没有轰轰烈烈谈过一场恋爱,就草草结婚。可是不妨碍80后的人都是有心事的。这些心事,亲人看不出,朋友看不出,陌生人更看不出。
反观现在的90后00后,快餐式的爱情,来得快去得也快。来的时候轰轰烈烈,去的时候潇潇洒洒。我爱你我愿意为你付出一切,分开后,含你名字的字都想在字典里屏蔽。
建立和结束一段感情和,有可能就在几天内,甚至更短,然后随机再合再分。诱惑太多,成本太小。虽然心里不支持这样的爱情观,行动上又痒痒的。
现在听到的歌曲都迎合了年轻人的爱情观,只要赚取短暂的盆满钵满即可。年轻人有可能会得到喜欢,也能引起联想,只是想象背景的那个人是换了一个又一个。
在80后的心里,能够回忆起的只有那数得清的一到两段感情,每一段都至深至真。
80后给人的印象是沉稳,见识广,阅历丰富,思维缜密,喜怒不形于脸上。碰到再稀奇值得惊讶的事情,也是表面平静如水,唯内心默默翻波浪。
有次去体育馆看周杰伦的演唱会,馆内大部分人都在挥舞着荧光棒,向着舞台齐声歌唱。我旁边一个戴眼镜的大叔,全身安坐,和周围的热闹成鲜明反差。就算是前排起身手舞足蹈的观众挡住了他的视线,也无动于衷。好像他不是自愿来听演唱会,而是被女儿硬托着来的。可我看到了他的一些细节,他手拿着票根在另一只手上轻轻拍打着节奏,口里喃喃有词,口型和周杰伦的歌也恰好对上。应该内心还是在享受这场音乐会的。
兴奋的阶段已经过了,再次放纵还要加进考量和理性的因素,还不如一动不动。
下意识的衡量得失是,成年人善于隐藏自己的情感的原因,自己的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围的人,包括同事,朋友爱人对自己的看法。
稳重给工作上的伙伴以信任,觉得这个人靠得住;让朋友觉得这个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懂事理,值得交;让爱人放心,我对你是专一,心里也是没装其他人的身影,但是不是,对方一辈子也不会知道。
伤感的情歌唱到心里,唱出他想表达而不能表达的情感,给心里临时腾出一个空间,装真实的自己,这样的歌会多听几遍。
了解我的不需要是身边的人,甚至不需要是人,可以是一首歌。不用自己表达出来,歌里面有曾经或念想的自己
有一首歌里这样唱:“就算爱情给我无尽折磨,依然谢谢你陪我走过”
很多人听了以后,瞬间对过往还放不下的释怀了。陪伴何尝不是一种付出,就算陪伴不令人满意。两个人都在这段感情中有所成长,知道了自己不适合什么样的人。如果说还有下一次的分手,那么尴尬和不舍的成份也少了吧。
大度和慷慨,可以把伤痛和当下的大脑放空取代。起码给自己留下一个潇洒的形象,让仇恨感没有趁虚而入的机会。
虽然我们都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但这个世界必须承认它有很多的不完美,歌曲把不完美给稀释溶解了。
今天的教学正是那句歌词的所属歌曲《情火》,送给80后的,也是给90后的。因为曾经的90后也即将成为80后,备好一首伤情的歌,没有什么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