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王德峰讲《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

金刚经三句义:

“如来说世界,皆非世界,是名世界”

这是一种表达式,如来说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并不是一个实体;然而,西方人的宇宙观是实体的宇宙观,总是在无穷无尽的追问世界成立的基础是什么,实体的最小单位,经历了从原子论到夸克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受到西方人的观念影响,中国人也开始有实体的观念。这个实体的观念并不仅仅存在于物理学中,也满满渗透的生活点滴中,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然而三句义中的含义是,这个世界不是实体,皆非世界把作为实体的世界否定掉,但是并不意味着能把世界否定掉。

世界不是实体组成的,是缘起性空。(佛教学派公认的基本原则)

矿泉水瓶不是那些基本粒子组成的,在佛教思想中,它是自性本空,是因缘聚合而成。缘会则生,缘离则灭,万事万物皆是如此。首先承认这条,才能进入释迦摩尼的智慧。

不仅仅是逻辑上理解,而是真切的感触到。

大大小小世间万物,千万不要停留在第二句话里,要马上进入第三句话,那就是缘分。

结婚的例子,夫妻的理解。

中国思想,三家,宋明时期,儒道佛三家合流,都没有实体观念,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反观西方,其源头要从哲学之前的原始宗教说起。希腊的神话构造出了一个超现实的世界,宙斯和诸神,他们之间的关系又一套道德法则。希腊用这个原始宗教和神话构造出神的世界,其目的是让人间的秩序有神圣的保证。中国人建立起来的社会次序是以血缘关系作为基础的,一开始就是亲族制度,然后上升为政治上的关系。

这二者的差别,其根源之一,首先是地理环境。

爱琴海文明和农耕文明。前者是建立契约,后者是血缘关系。

契约是人定的,就有被人破坏的可能。所以一定要把契约变得神圣,用神之间的秩序道德来规定人。

宗教的本意和任务,是恢复人与神之间的契约。重建人与神之间的契约就是宗教的活动。

在西方哲学起步之前,西方的宗教思想已经区分出两个世界:现实和神,此岸和彼岸。

哲学起步:苏格拉底,柏拉图。

柏拉图建立了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概括为理念论,不再用原始宗教的语言,而是使用理性的语言,依然也要构造出一个彼岸的世界,理念世界。

每一个感性的事物,都是对理念的不完善的模仿,感性事物都是现实世界的事物。

改造世界,改造自己,都是直接受到柏拉图理念论的影响,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来不存在改造世界的思想,我们崇尚的是天人合一:吃饭时候的哲学体现——我们用筷子的全部艺术活动完成了一次天人合一,西方的刀叉吃饭是主体消灭客体,是技术,我们的是艺术。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很难发展出西方的技术来。

关于自然的态度不同,一个是改造,发展技术,我们是天人合一,发展技艺。

受到柏拉图思想的影响最终出现自然界本来没有的东西,最终发展出利用核能。我们真的能够利用核能么?满足安全的前提么?我们是不是只能利用太阳赐予我们的能量?

人归根到底是有限的,被虚无包围,不可能永不犯错。

西方哲学中除了使用理念论的原则改造世界和自我,还有利用其建构社会秩序。这也是柏拉图理念论带来的双重结果。对于前者,它的进步性在于解决了不靠天吃饭的问题。农业文明(中华文明)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其中体现就是祭天!

现在西方的社会秩序不再有神圣的光环,而是按照理性,因为理性带来了效率!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笔:王德峰讲《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