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培养-儿童心理行为引导(三)

另一个例子在很多家庭中普遍存在,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变了,变得让人不可理喻了,他们一直在苦苦思索,也一直在努力,但收效甚微,为什么会这个样子?从这个例子中也许你能了解一个孩子生活的前因后果是多么重要,或许,你也能在这里面找到一些答案。

一个九岁的男孩有一个妹妹,在7岁以前,他是家里唯一的孩子,那是他度过的最好时光。之后妹妹出生了,在此之前,他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愿意满足小男孩的每一个愿望,他的妈妈无疑对他宠爱有加。他的爸爸忙于业务,经常不在家。妈妈是个善良的女人,尽量满足那既依赖又任性的儿子心血来潮的每一个要求。不过,她对儿子时常表现出来的任性,不礼貌举动或者威胁挑衅性的动作感到不安。母子间出现了一种紧张的状态。这种紧张状态主要表现为男孩总是试图对母亲专横霸道,捉弄她。一句话,他随时随地故意淘气,令人厌烦,以引人注意。

小男孩不断制造麻烦,但他也不是特别坏,所以,妈妈会让着他,帮他收拾衣服,辅导他做功课。这个男孩相信妈妈会帮他解决遇到的任何问题。毫无疑问,他是个聪明的孩子,他和其他孩子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直到7岁时,他一直是妈妈眼里的好孩子,但这个时候,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和父母的关系变得令人难以忍受。他自暴自弃,一副懒洋洋的样子,漫不经心,毫不在意——以此方式折磨他的妈妈。他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和习惯,但他要故意的去做父母反对他做的事情,而父母要求的事情,他则尽量的逃避和反抗。他拒绝放弃他的战略,随着妹妹的长大,他更加坚持自己设计的行为模式。他所有“不良行为”开始于妹妹出生的时候,因为从那天起,妹妹成了家庭注意的焦点,而从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会这样。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妹妹的出生与小男孩行为的变化,这两件事情的因果关系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物理学的因果关系,因为我们不能说,由于一个更年幼的小孩出生了,所以,年龄大的小孩就要变坏。

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孩子,在他2岁的时候,他就为自己确定了一个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指引着他,他会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努力追求这一目标,当然,在某种我们疏忽的情况下,他也会形成一个错误的目标,只有我们足够仔细,才能通过其言行察觉和判断他是否拥有健全的心理和正确的目标。

这个目标,其实就是孩子通过多渠道形成的观点。是这个扎根内心的观点(被家人忽视),而不是客观事实(家人依然爱他),决定了他所有行为的方向,这也是心理学的真正奇妙之处。

一个小孩一旦遭遇生活问题,就会暴露出他之前是否得到过“正确”的引导和培养,也就是说,他的所有行为都是其心理的真实反映。

当孩子遇到问题,当孩子需要我们帮他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了解一个孩子的全部生活历史,才可以弄清楚他做的单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

两千年前,苏格拉底说:“要了解自己是多么困难",两千年后,我们依然有这样的感慨,做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区别于儿童的地方在于可以用理性指导自己;而儿童处于发育阶段,他需我们的指导,而不是简单的定义和指责,其实,成年人也需要指导。

在文章的最后,希望所有父母都能学点儿童心理学,你会发现,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你会看得更清,看得更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培养-儿童心理行为引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