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溜子”出身的陈胜,怎么成了“农民起义领袖”?

公元前841年,在西周的国都镐京发生了一场暴动。起因是周厉王姬胡这货穷疯了,宣布天下的山林河湖都是他家的,不管是谁去打个柴、摸条鱼都得缴税。这下子老百姓们不乐意了,纷纷骂娘,于是姬胡下令“监谤”,就是禁止议论国事,否则杀无赦。在姬胡的高压政策下,人们只能“道路以目”,最后终于受不了发动了一场暴动,将姬胡赶出镐京、逃到了彘地(今山西霍州)。

国人暴动赶跑了周王,然后大家相安无事继续过日子——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例

这就是著名的国人暴动。国人暴动导致宗周无主,便由周定公姬鼻和召穆公召虎代理政事,史称“周召共和”,也称“共和行政”。

我们今天都知道,国人暴动其实是一场市民反抗暴政的运动(也有观点认为是一场贵族暴动),毕竟史书凿凿:“云‘国人’者,谓住在国城之内,即六乡之民也。”(《周礼注疏·卷十五·泉府》唐·贾公彦)不过在我上中学时,历史课本上却说国人暴动是一场奴隶起义,不仅如此,共和行政也被宣称为共和制度。我那个时候杂书看得比较多,嘴也比较欠,便对此提出了异议,然后被愤怒的老师撵到了教室外边罚站。

其实本人对于追求真理啥的没什么兴趣,只是比较嘚瑟,闲着没事总想找抽而已。比如还是在历史课上,老师把大泽乡起义伟大的历史意义一通神吹之后,我又贱次次的说了句:

那个陈胜好像是个混混吧?

那时候的老师对我这种总喜欢挑战学术权威的坏学生,下手可比那些调皮捣蛋的狠多了

然后我就被罚抄写“我错了”500遍,而且这种事情还发生过很多回——不是我吹,虽然本人字写得平平,但唯独“我错了”三个字却总能写得极具神韵。

扯回正题。经常看到有人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比如国人暴动;而在更多的时候,历史根本无须打扮,“犹抱琵琶半遮面”即可,就像是包括陈胜、吴广在内的所谓的“农民起义领袖”的生平。


陈胜的身份极可能是个“街溜子”,而非普通的农夫。

史书中对于陈胜、吴广的出身语焉不详,但在课本中他们却被定性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不过这个身份设定其实是有值得商榷之处的。

如今我们在填报个人信息时,在“职业”一栏的下拉菜单能拖出去老长,可选择的名目能让人眼花缭乱。不过在古时,尤其是在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朝,人们所能从事的职业少得令人发指,仅有士农工商四种而已。

所谓“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干别的都是不务正业

想成为“士”基本要靠投胎,而“商”则是谁摊上谁倒霉。经商不但被视为贱业受到各种限制和打压,而且秦汉时还有个叫“七科谪”的玩意——只要谁家祖上三代里有人经商,那就不好意思了,统统跟罪犯一个待遇。动不动就被流放到边关戍守不说,赶上打仗还得被撵到阵前(随便发根棍子啥的,盔甲什么的想都不用想)当炮灰、消耗敌人的刀枪箭矢。至于“工”的地位比商人强点也有限,往往也被视为贱业。

唯有“农”不一样。农夫们虽然比不上士人地位高、还可做官,但却是为王朝提供财源和兵源的主力军,因此受到了统治阶层的高度重视,到了魏晋之后还成了“良家子”这一高贵团体中的一员。在秦汉时,官府不但向农民提供超低税率,而且种田种得好、打仗打得好了还可以授田得爵、享受荣耀。

在古代,农民是家世清白和身有产业的象征,在大部分时间里是受人尊敬的阶层

总之一句话,在古时只要皇帝不想作死,都会将农民视为天然的同盟军加以笼络和利用。哪怕是某些看起来很作死的皇帝,其实也是手段和方法有问题,而非改掉了初衷。比如说隋炀帝杨广,虽然他苛民过甚导致亡国,但他的主要目的却是打击世家门阀——如果他成功了,得到好处最大的除了杨广自己以外,就是在当时看起来很倒霉的农民了。

又跑题了,赶紧扯回来。话说今天让中外各国政府都很头疼的就业问题,在秦朝时根本就不算事。按照商鞅变法时的规定,只要是大秦的子民就必须有正当的职业,所有的“待业青年”们都得统统抓起来去做苦役。所以在秦一统天下之后,六国的那些曾经无所事事的“街溜子”就倒了大霉,要想不被抓去来去砌长城、盖宫殿、建陵墓,那就老老实实的去找家富有的农户当佃农吧。

荆轲其实就是古代“街溜子”中的佼佼者——游侠,不过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是什么好鸟

史书记载陈胜“尝与人佣耕”,情况大概就是如此,而并非课本上认定的他就是个农夫出身。陈胜是阳城人(今河南平舆),阳城在战国时属于楚国,所以秦灭六国之后,他这个曾经的楚人也只能服从秦法,赶紧找份正当职业应付差使。

可当官要出身,做工要手艺,经商……还是拉倒吧!所以陈胜被逼无奈下只好去当佃户。这说明陈胜本身是没有土地的,而没有土地怎么可能是农夫?最多算是个破产农民吧。

但从他的所言所行来看,陈胜连个破产农民都不是: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

以当时交通条件之落后、信息之闭塞,农民普遍是缺乏见识、从众和满足现状的,文中那个“庸者”所言才是绝大多数农民的普遍认识。而能说出“苟富贵,无相忘”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种话来的,除了士人之外,就只能是“不良人”了。

在古时敢带头闹事的,基本都不是农民,陈胜也不例外

所谓的不良人,在隋唐之前就是对“街溜子”的统称,说好听点就是“游侠”,说难听点就是泼皮、混混。这种人水平高的能混个基层小吏当当(比如刘邦)或是投靠权贵当门客,从事狗头军师或是刺客杀手之类的工作;混不出来的就只好游荡乡里,靠偷鸡摸狗或欺压良善为生,是各级官府的重点打击对象和百姓们痛恨唾骂的角色。不过他们成天无所事事的瞎溜达,接触到的人比较多,见过的世面比较广,心思也比较多,手段也比较狠辣,而且闹事不嫌事大——这是不是越来越像陈胜了?

刘邦称帝建汉后,对待陈胜的态度也与其他秦末枭雄截然不同,不但追封他为“隐王”,还“为陈涉置守冢三十家砀,至今血食”(引用同上),这是何故?除了对陈胜开启反秦大幕的敬仰以及二者未曾有过交集以外,是否还含有刘邦对这位“街溜子”前辈的惺惺相惜之心?


说陈胜在大泽乡搞出了一场农民起义,不如说是一场兵变。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14年),陈胜被征发前往渔阳(今北京密云)戍守。当他与900多名同伴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时,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引用同上),所以陈胜就找到吴广撺掇他一起造反。

古代传统乡村中,根本培养不出陈胜这样的“出头鸟”

而此时,陈胜再一次表现出他迥异于普通农夫的见识和忽悠能力:

“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引用同上)

话说在当时的乡村与朝堂之间近似于两个世界,像《桃花源记》中那样“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比比皆是,去趟县城都比现在出趟国稀罕。在这种情况下,陈胜对于统治阶层内部的隐秘斗争了解的一清二楚,连项燕这样的旧楚遗族的秉性和能力都了若指掌,要说他就是个乡间的普通农夫,谁信?

不仅如此,他还能想出收买卜者、鱼腹丹书、篝火狐鸣这样的伎俩收买人心、提振士气,喊出了“大楚兴,陈胜王”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的口号,看上去完全是个饱读史书、手段圆滑老辣的政客。而在当时,能在这方面与之相比的唯有刘邦一人而已。

刘邦这个老泼皮自始至终手段圆滑老辣,相比之下陈胜就差远了

而众所周知,这位后来的汉高祖是泼皮混混出身,也就是如今很是走红的“街溜子”。

另外必须说明的是,哪怕陈胜曾是个根红苗正的农夫,在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时,他的身份已经发生了转变——此时的陈胜已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秦朝小军官。

秦朝的徭役分为力役和兵役两种,前者就是让百姓免费替官府干活,后者则是去当兵打仗。而陈胜被“发闾左適戍渔阳”显然是在服兵役,否则他就是个无耻的大骗子,而且也很难骗得900多人豁出性命去跟他造反。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徭律》中,曾对陈胜在大泽乡遇到的这种情况做出过明确的规定:“水雨,除兴”——也就是说遇到降雨而无法如期干活的,可以免除本次征发,并没有任何处罚措施。

睡虎地秦简的出土,颠覆了很多我们对于秦朝的认知

不过这项规定针对的是普通的力役,而非兵役。毕竟在军队中失期迟到可是大罪,像西汉名将李广就因为一出塞就迷路而屡屡丧失战机,最终不得封侯。而“失期,法皆斩”这样的重罚在军中更是屡见不鲜,别说是下大雨了,就算是天上下刀子也得按期赶到指定地点,否则被砍死绝对没人会觉得冤枉。

而秦政残民,百姓动辄服役如家常便饭,其中的门道花样想必也不会陌生。如果陈胜他们服的是普通的力役,怕是早就一哄而散,然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去了。陈胜想用“失期,法皆斩”来忽悠人,恐怕只能骗来几个菜鸟和二傻子。

所以陈胜所服的必然是兵役。可即便是面对军法严惩的威胁,他依然需要各种装神弄鬼,才能骗得一众同袍跟他造反。

要不是始皇帝往一南一北倾注了太多兵力以至于中原空虚,否则陈胜刘邦什么的都得老实蹲着

同时史书中还注明了此时陈胜和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那么何为屯长?

根据秦朝军制,步兵的编制分为六级——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

也就是说陈胜此时已经是个小军官,相当于现在的排长。既然已经有了军职,那必然是在服兵役。

如果现在有个排长要造反,那不管他当兵前是何出身,那么都将被称之为哗变或者兵变。哪怕他家世代务农,又有谁会认为这是场农民起义?开什么玩笑!

有人会说,即便陈胜不是农民,但当时在大泽乡起义的参与者大多是农民出身,后来追随他转战南北的更是以农民为主的群体,怎么就不是农民起义了?

农民是历朝历代甭管政府军还是造反军的主要兵源,可总不能说他们都是农民军吧?

这种说法纯属狡辩。

几千年来生活这块土地上的华夏民族都是以农耕为业,往祖上追溯大家都是农民。而无论历朝历代官府征兵保家卫国,还是那些枭雄、野心家们要拉起人马搞搞事情,能找的人手也基本都是农民。如果上述那个诡异的逻辑成立,那么战国时的七雄争霸就是一场农民大乱战、秦末的楚汉争霸就是一个大型农民互殴现场、三国时的魏蜀吴征伐天下就是一场农民大械斗……至于后来的李渊、赵匡胤什么的开国建基,也统统都可以称之为农民起义领袖?

毕竟他们手下的兵,大部分都是农民出身嘛。

这就是瞎扯了,无论如何都说不通。

事实上中国的农民是个最能忍受苦难又服从权威的群体。史书和课本上经常将发生农民起义的原因归咎于官逼民反,其实也不一定说得通。因为那只是极端情况下百姓的偶然行为而已,实际上更普遍的情况是“官逼民跑”,成为隐户和逃户。而之所以一有人造反闹事就必有大量农民追随,其实原因很简单也很血腥——那就是领头闹事者打着劫富济贫的旗号,烧了你家的房、毁了你家的田,再抢走你的妻儿为质,一无所有的农夫们还有什么选择?只能跟着混一天算一天罢了。

事实上在历史上大多数“农民起义”中,受到伤害最大的恰恰就是农民

再将这些缺乏见识、习惯于从众的农夫们洗洗脑,基本就万事大吉。比如明末风行于世的那首《闯王》诗: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

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稍有头脑和理智的人都会明白,一个“不当差、不纳粮”,只会烧杀劫掠的政权是不可

能长久的,也是不可能成功的。就算后来没有满清入关,李自成们的下场也好不了。不过这样简单的谎言用来欺骗农夫却是绰绰有余,而且屡屡见效。

谁都清楚“闯王来了不纳粮”就是个谎言——哪怕一时不是,但终究会是

事实上那些被称之为“农民起义领袖”的家伙们里边,压根就没几个真正的农民。

陈胜大概率是个“街溜子”,新莽末年领导绿林军的王匡、王凤兄弟能为饥民“平理诤讼”(《后汉书·卷十一·刘玄刘盆子列传第一》),这显然也不是个农民能干的活计。两晋的“农民起义领袖”杜弢是秀才出身,还当过县令;卢循更是世家子,还是东汉名儒卢植之后;孙恩则是个神棍。南北朝时的盖吴、破六韩拔陵和莫折大提等一看名字就是胡人,跟农民扯不上半毛钱的关系。隋末的“十八路反王,六十四道烟尘”中倒是有农民出身的,但在数量上还是远远比不上土豪劣绅和强盗土匪,而且最后统统被李渊这样的世家门阀摘了桃子。而在唐朝造反的袁晁是胥吏,方清和陈庄是土豪,裘甫、王仙芝和黄巢都是私盐贩子;宋朝的王小波是茶商、李顺是他的“客户”,方腊是个神棍兼小地主,钟相也是神棍,他的继承人杨幺出身雇工;元末的徐寿辉是个布商,陈友谅当过小吏,韩林儿全家都是神棍,张士诚是“盐民”,就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苦农民家庭;而明末的高迎祥的职业是马贩子,李自成是驿卒,张献忠则是个因劣迹而被开除的士兵。

在对大多数“农民起义”中,领袖都不是农民,真正的农民只会被用来当炮灰

不过在各种资料和课本中,他们统统都是“农民起义领袖”。


在大泽乡过了把瘾就在课本中销声匿迹的陈胜,后来怎么样了?

在中学课本里,陈胜、吴广在被大加歌颂了一番之后,便从此消失了踪迹,开始大讲特讲刘项灭秦和楚汉争霸。当时我对此是有疑问的,不过为了避免再被罚站和没完没了的默写“我错了”,只好放弃了继续招惹老师的想法。

事实上陈胜在后来的表现,确实不适合出现在课本中。

陈胜能被司马迁收入《世家》之列,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同样是出身不咋地的刘邦后来当上了皇帝,所以对陈胜这位“前辈同行”极有好感,不但予以各种优待,西汉的史书对他的态度也殊异于其他的秦末枭雄,甚至给予了他过高的历史地位。比如在《史记》中,甚至将陈胜列入《世家》三十篇之一——要知道能在史记中位列世家的,无不是“王侯开国,子孙世袭”的世代豪门,陈胜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满足这个标准的。

而这种观点,显然也影响到了后世的史观:

“方陈胜之首事,而天下豪杰争西向而诛秦也。盖振臂一呼而带甲者百万,举麾一号而下城者数十。又类皆山林倔起之匹夫,其存亡胜败之机取决于一战,其锋至锐也。”(《何博士备论·第二篇·秦论》宋·何去非)

可事实上,陈胜从起事到称王建国,再到兵败身死,前后不过延续了半年时间而已。

凡是刚开始造反就迫不及待称王的,最终都没啥好下场

大泽乡举兵之后,陈胜声势颇大,很快就打下了今天安徽和河南的大部分地区。不过在拿下战略要地陈县(今河南淮阳)后,他就迫不及待的召集当地的“三老”和“豪杰”,并在这些官绅土豪阶层的支持下,“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

而他的老战友吴广则被任命为“假王”,并奉命率兵西征,欲夺取荥阳后再取道函谷关,并直捣秦都咸阳。可惜吴广围攻荥阳不下,另一路奇兵周文则败于秦将章邯,使得吴广部陷入了被秦军前后夹击的险境。在危急时刻,西征军陷入内乱,大将田臧杀死了吴广,西征军最后全军覆没。

吴广的死疑点重重,关于他的死因有内讧说、争权说和陈胜指使说等说法,不过我个人认为后者的可能性较大。毕竟哪怕是身为“陈吹”一枚的太史公司马迁,也以隐晦的笔法指出田臧在杀死吴广之后,立刻向陈胜表功,“献其首于陈王”。而陈胜的反应更是一个明证:“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引用同上)。

吴广极可能死于和陈胜的自相残杀

事实上,陈胜在称王之后便性情大变(或者说原形毕露),不但骄横奢靡,曾经“苟富贵,无相忘”的诺言更是早就被他抛诸脑后,类似吴广之死这样属于帝王式的猜忌和杀戮发生过何止一例?与此同时,他那些骤然富贵的部下也野心勃勃,纷纷称王,所谓的张楚政权才刚刚萌生,就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陈胜根本无法阻挡秦军的反扑。秦二世二年(前209年)十二月,一路节节败退到下城父(今安徽蒙城)的陈胜,竟被自己的车夫庄贾杀死,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3年后,刘邦率军攻入咸阳,终于完成了亡秦的夙愿——当然,这跟陈胜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街溜子”出身的陈胜,怎么成了“农民起义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