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着读着,我就长高了



今天是文质教育写作研修班的第二天,虽然“作业”的硬性任务取消了,但我还是要为自己而写,为写作自觉而写。这似乎成了每次学习的一部分,也成了工作的一部分,那就继续写吧。

今天不用“张三点”的方式了,用《困于时间的教育诗学》的方式,记录下今天的“碎碎念”。

今日大合照

上午听完吴昕孺老师分享的《创作从阅读开始》后,默默地上网下了一本《论语》。关于《论语》,一直想读却始终未读,因为还没准备好“深抠”的准备。

读透,什么时候都不晚

今天,吴老师用文学鉴赏的方式让我看到阅读的魅力,一下子有了阅读“看不懂”“难懂”“与我无关”等一些以前没碰到的书的勇气,这是一种被重新定义的勇气,上午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我找到了这份勇气。于是晚上先从这本《困于时间的教育诗学》开始深度阅读。

期待有一天张老师能送我“句子””

吴老师整理了三个有问题的阅读现象:手机阅读、概念化阅读和崇拜性阅读,可以说我都掉了一只脚进去,但庆兴还有一只脚跨在纸质阅读和对部分书籍的深入阅读中,我想这是环境下的产物,无法做到完全避免,因为需要“与时俱进”,所以接纳自己的阅读方式,提升自己的阅读品质。说到崇拜性阅读,我理解的是“追星”一样的迷恋以至于失去判断。我之前对自己为何没有“追星”精神感到自我怀疑,今天听到吴老师说“我们需要有维护敢于质疑和批判的精神,要保持独立的思考和辩证的能力”这句话时,似乎一下子为自己言明正身一样,受到了鼓励。

所以我尽管非常认同文质教育研究院的老师们和所有的课程,但在参与其中的过程中我也仍然会提出自己的质疑,甚至我之前在学习张老师视频课时也直接向他提出了质疑,他像孔子鼓励那位“爱玩”的学生一样鼓励了我。昨天我又质疑了【论坛】的课堂形式界限不清,今天就有了不同的课堂感受。

这种感觉就像张老师写《困于时间的教育诗学》的感受一般,尽管看见困境但依然热爱,依然全力在促使改变,环境也会因为我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而朝着好的方向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原来这才是论坛

下午孙明霞老师让我看到了一步一个脚印缔造的传奇;让我看到生命的激情使得我们熠熠生辉的真实;让我看到生命教育要回到实践教育的载体上,因为生活是《书,是长出来》的土壤;更让我看到《写作,让我走向了一条生命自觉与专业精进的道路》。

书,垫高了孙老师的高度,但却不影响她从土地里生长出来仍能带着土地的气息的那种味道。我不轻易“追星”,但她却像磁铁般把我吸引过去,当她的手挽着我的肩时,那种爱与能量传递到了我身上,我要接过爱的接力棒,像她一样,做个有高度也有温度的人,去影响更多人。

我会快快“长高”

我觉察到我的生命状态在台上和台下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与其说是我是这样,不如说全部人都是这样,每个人一站上讲台,似乎会开启一种表达的能力,因为那是我们熟悉的“讲台”,只是我们被不熟悉的环境吓坏了,以为我们不会表达,其实每个人都做好了表达的准备,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演说家”,只是缺少站上去的那一点勇气。

这两天我觉察到自己俨然成了一名观察者和倾听者,我可能是太珍惜这种光明正大“偷听”的机会,也可能是我还没做好表达的准备,但我确信我对这个课堂充满热情,因为它再次唤醒我表达的自觉,提升我写作的激情,何以见得?——我不犯困,我分秒必争。

我们的心橙则灵组

我今天观察到张老师说了一个词语——“悦纳”,听起来是比“接纳”舒服,这一字之差却是一种境界。我还是选择用“接纳”,接纳自己,接纳他人,接纳环境……先能做到“接纳”,当自己“长高”了再考虑“悦纳”吧!

好啦,今天的碎碎念就到这里,明天继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着读着,我就长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