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7日 周一 晴
昨天粗略翻看朱先生关于美育的文章,一开始也没感觉有惊世骇俗的观点,今天细细品读才发现自己的大错特错。作为美术教育的门外汉,我把美育窄化了。美育不等于美术,美术也不等于美术课,美术更不等于艺术,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部分。
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美育是指“美术教育”,简单说就是美术课。曾经在县里一次培训中听到高中名师田老师的报告,当时感觉一下子把视野打开了。他从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广告牌开始切入话题,展示给我们司空见惯的统一制作的颜色相同,规格一致,字体字号一样的各个商铺的名称,再到当地老百姓看到佛像年久失修之后的颜色喷涂,再到我们当地政府的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对各个乡村统一的白墙,图画描绘及统一的村牌制作。展示给我们的是整齐划一,中规中矩。至于美的意义,美的创造力都不在基层执行者的视野之中,当时感觉就是震撼。“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的司空见惯中其实蕴含了处处是美。
后来在田老师的微信分享中,我看到了另一种美:雪后的山径,早春的鹅黄,秋后挂在草尖的一滴露珠,飞过天际的一排排大雁,甚至不满周岁女儿夜间画的地图也被他晒出,夕阳西下中老农与摊晒在路边的玉米,晨曦中环卫工人额头的皱纹,最近病毒肆虐中最美逆行者的口罩压痕都在他的笔下复原记录。美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点滴都是美的存在,不是没有美,而是我们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朱教授对于美育的解释包括自然美育、生命美育、生活美育、艺术美育、立体美育、示范美育、精神美育、创造美育。自然美育、生命美育、生活美育、艺术美育属于美育内容范畴,其它属于美育的时间与空间与操作范畴。
1、生活美育
“幸福的战栗”这是恩格斯在欣赏自然美时的感受;“雄巍的峨眉,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秀丽的桂林山水”激发了方志敏烈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无比坚贞的壮丽情怀。理想的美育应该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自然现的灵气,精神的解脱与心灵的解放,“望秋月,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朱教授提议在孩子们没有打开书本读第一个词之前,先要读世界上最美妙的书——大自然的书。因为缺少了诗意和美感的涌动,孩子的智力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智力发展。封杀郊游和研学只会窄化教育的道路。好在,我们已经在路上。
2、生命美育
生命美育牵扯生命伦理学、生命法学、生命美学。“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的诗道出了人类寻找生命意义的勇气和力量。通过生命美育,要让学生懂得,生命本身就是美的,自己的生命就是美的杰作,因而应该为自己所拥有生命而自豪。还要让学生感受生命发展的流程,在生长中享受不同生命阶段的美。动辄跳楼,跳河,跳桥的现实透射出的是美育教育缺失,不仅仅是思想教育、心理素质等的培养。我们对社会阴暗面的“实况转播”,“直面现实”使得儿童精神的天空中没有机会追逐云彩的鸟儿,没有心灵原野上随风起舞的花朵,没有了纯真,没有了童话,没有了向往与憧憬。麻木,冷酷,对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厮杀,导致了今天的我们全体的生活暂停。这个教训实在是太沉重了。生命美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美的价值,特别是要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
3、生活美育
生活美育是我们现实短板,我们都不是生活的局外人,教育也不能培养法国文学家加缪《局外人》笔下的“莫尔索”。让学生把审美的眼光引向生活本身,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美,感受轻舟已过万重山与东风无力百花残。当然,生活的美不是生活的完美。阴影,曲折,困境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该有的色彩。
4、艺术美育
艺术美育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艺术,欣赏艺术,并具有一定的才艺,这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和形成健康的生活的生活情趣必不可少的。但是教孩子学会乐器并不是艺术美育,艺术训练与艺术美育之间差了一个“功利性目的”。不要培养“会”艺术却不“懂”艺术的学生,对艺术美育自己的切实深挚感受。乐器、书法、舞蹈、绘画是艺术的一部分,走进李白、杜甫、泰戈尔、雨果,亲近齐白石、毕加索、罗丹,沉醉于《春江花月夜》《蓝色多瑙河》也是艺术,同时,昆曲、越剧、京剧等的国粹更是艺术。
5、立体美育
立体化、网络化的美育模式,贯穿于脑力与体力劳动,与德育与德智体劳等互相渗透,发挥隐性审美教育的功能(隐性审美就是教育者追求教育教学过程的美,在教育过程中创设或激发各种美的因素,让学生享受教育过程中美或者在不知不觉中感到美的感染)。发挥校园环境、教室等环境对学生审美的熏陶,集合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社会美育的协调统一。当然,学生不仅是美育的对象,更是美的载体或者美的体现者,成为美育的资源。让美的内容丰富化,渠道网络化,形式多样化。
6、示范美育
依靠有审美素养的教师,引导学生走向美丽人生。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最有效的美育,应该是教育者对学生自然而然的美的影响、感染和示范。首先是纯正的人格美,再是得体的仪表美,精湛的教育艺术(教学语言之美、教学机智之美、教育情感之美、教育氛围之美),教师还要有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苏霍姆林斯基。
7、精神美育
朱光潜先生说:“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人性之美、人心之美,精神之美,是美育的最根本追求和最高境界。精神美育指通过美育形成学生美的心灵,并在日常生活中把这种心灵美外化为语言美、行为美。美的心灵包括善良、正直、坚强,与爱国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相联系。美的心灵通过语言体现出来,通过行为外化出来,“做如钟,站如松,行如风”。教育中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让孩子体验情感美。文学是进行“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
8、创造美育
在美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创造”已经和“感受与鉴赏”、“表现”等一起作为主要教学领域的内容。它会对学生的创新力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创造性是科学与艺术的共同特征。创造美育,需要宽松的氛围,需要让学生始终保持开放自由的心态和愉快的体验,需要教师呵护创新思维的萌芽。
朱教授最后说,“追寻美、发现美、创造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足迹,也是一个人生命蓬勃生长的历程,美育激励我们求真,美育引导我们向善。美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价值,更是一种心灵的体验;美是创造的源泉,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追寻美、展现美、创造美、我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