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报考时做4种自我探索,2种人生规划才能成功

高考报考的自我探索包括,兴趣探索、性格探索、技能探索、价值观探索四方面内容。

子阳生涯

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探索呢?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我们在进行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时,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

一方面,要清楚我是谁,我有哪些优势,我有哪些能力,我适合做什么,我想做什么。

另一方面,要了解外在的工作世界,也就是外在的环境能够提供给我多少可能性,能够有哪些机会,有哪些条件,有哪些限制。

了解这些后,再进行匹配,进行决策,最后形成职业生涯的行动,这就是自我探索的理论依据。

我们为什么进行兴趣探索?

哈佛大学著名的教育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说过:“当人们专心致志地、积极地参与从事某种活动、忘记了时空和自己的时候,他们感到最为愉悦和满足。他将这种状态称之为FLOW(流动)——聚精会神、忘我的状态。”

职业兴趣在人的职业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个人从事的工作与兴趣相吻合时,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能长时间地保持高效率的工作;反之,在这方面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而且容易感到厌倦和疲劳。

在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一些人为了生计,勉强从事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做着与自己素质相悖的工作,通常感到非常疲惫。除了本身的工作强度,还因为工作和自己内在的素质模型不相匹配。

所以,在进行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时,进行高考报考时,要尽可能避开那些自己不擅长和不适合的领域,尽可能去选择那些和我们的素质模型、内在条件相匹配的职业,这样就更容易有成绩,更容易进入“FLOW”的状态,更容易幸福。

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在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职业兴趣可分为六种类型:现实型(Realistic)、研究型(Investigative)、艺术型(Artistic)、社会型(Social)、企业型(Enterprising)、常规型(Conventional)。

同时,外在的环境和工作都需要以上六种或者其中几种素质,外在环境和内在的素质进行匹配,匹配的程度越高就越适合做相关的工作。

职业兴趣理论是有适用范围的,很多考生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不知道未来想干什么,忽然发现有一个霍兰德测评,用一个图形就能很好地展现,自己擅长哪些方面,在哪些方面会有限制。

测评结果出来后,并不是一定适合理工农医,也不是一定适合教育,这些并不是绝对的。高中所处的年龄段,尤其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兴趣发挥、发展得并不是非常充分,所以测评结果并非绝对。

测评对高考报考来说,只是个参考的维度,而不是唯一的决策依据。约翰·霍兰德教授也说过:“虽然我们做了几十年的研究,但预测个人职业选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询问这个人他自己想做什么。”

我们还可以从科类、性别、成绩、未来的发展、就业情况、个人价值观情况等维度进行专业的选择以及志愿的填报。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考报考时做4种自我探索,2种人生规划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