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6 转载两条关于对网游与网瘾分析的文章

必须说,孩子沉溺于网游、成网瘾的底层原因,在于亲子关系的问题。

转载两篇与之相关的文字,也是对自己近期以压制方式处理儿子打游戏不妥行为的理性反思。

第一篇从“心理防御机制”讲起,是有些专业的;简言之,沉溺的状态是情绪在控制身体,其往往是无意识的;是让患者(暂以此称之)对沉溺时的整个状态做自由联想、讲述或写作,在不断呈现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之所以有这样行为的背后原因,即看到“无意识行为”背后的“意识”。从心理学将,“突然觉察到自己问题”的时刻,就是觉悟的时刻;犹如一缕光照进了心底,也是被人看见、被温暖的过程;心底的黑暗将回归正常的秩序。

第二篇从亲子关系讲起。孩子对游戏的迷恋,其原因在于1、游戏中容易得到成就感(大脑其实是很懒惰的,喜欢“归类”以较少思考;需要及时满足以持续工作,等);当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过于强势的干预时,孩子就会产生学习是为了父母的错觉(成绩优等生和学困生都有如此的感觉吧!),其学习就不再会有成就感;2、是父母过多给孩子挫折感。即父母总看到孩子的不足,部分家长还以自己的“成功”不断给孩子施压,使孩子挫折感慢慢。干国祥老师的《教育第一铁律——良性教育学循环》中提到过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家长看待学生成绩时易采用“倒序”的方式,即从教师、父母的角度,从“满分”往下看,从而看到了学生的不足、差距;但如果从学生的角度、从0分的角度出发,你就看到了学生的进步(个人总结;他还讲到了心理学上部分年纪缺失会导致不同的恶果,及他从中学选择去小学的原因)

回想自己的最近,缺少科学指导的、情绪发泄式的教育,是何等残酷~

一、想好好学习,但总是忍不住碰电脑和手机怎么办?
——1、手机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内容,已经成为占用我们时间的第一位的工具。

而我们看手机,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如果不去考虑原因,只说想忍住不碰电脑和手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但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人,面临的问题是根本觉察不到自己受到电脑或手机的控制。

而那些意识到被控制的人,因为没有正确的方法,又不能从电脑和手机的控制当中走出来。

对于手机成瘾要有一个正确的念头,是我们的时间管理没有做好。

玩手机≠去写作业

这是很多人没想通的一点,孩子是不想写作业,这是问题的核心。

即使没了手机,还是会不写作业。

我们努力的方向应该是让自己去完成作业,或者花费更多的精力到学习、运动上。而不是想办法不去用手机。

很多学霸游戏玩得很好,成绩也不差。

2、真正的难以解决的关键所在,因为你意识到被电脑和手机控制的时候,是在事情发生之后,而不是在事情发生的时候。

而这个问题,就是在你意识到被控制的时候,你已经进入到一种理性的状态,也就是不是情绪占据主导的时候。

而当你被电脑和手机控制的时候,你是进入到情绪所导致的被动行为的状态。

换句话说,就是你受电脑和手机控制的关键,是你的情绪。而你摆脱的关键,当然也是情绪。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摆脱这种状态,就要了解情绪对你的控制。

而到情绪对一个人的控制,专业名词叫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是心理咨询当中特别重要的一个概念,是指自我对本我的压抑,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是人类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尴尬、罪恶感等心理,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

大多数时候,防御机制的发生是在潜意识的层面上,所以,当你能够意识到的时候,防御机制引发的被动行为,已经过去了。

而这,才是电脑和手机控制一个人,我们难以改变的原因。

就像是一个习惯于发火的人,想要改变发火的习惯,但却有心无力。

因为当他又在懊恼自己发火的时候,他的发火愤怒的状态已经过去了。而这种事后对于愤怒的懊恼,变成一种补偿,让他对自己的发火行为进行了合理化。

整体来看,防御机制要以下的几个特点:

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们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

防御机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过自我美化(价值提高)而保护自己及防护自己免于受伤害。从它的作用和性质来看,可分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和消极的防御机制两种。

•防御机制似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即以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对我们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动作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因此,自我防御机制是藉歪曲知觉、记忆、动作、动机及思维,或完全阻断某一心理过程而防御自我免于焦虑。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法。

防御机制本身不是病理的,它们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状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正常防御功能作用改变的结果可引起心理病理状态。

防御机制可以单一地表达,也可多种机制同时使用。

3、整体来看,探索潜意识可以通过三种渠道,它们分别是口误/笔误,梦和自由联想。

第一个通过口误、笔误来了解我们的潜意识。

弗洛伊德写过一本书叫《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专门讲口误、笔误、幽默等,建议你可以看一看。

口误是非常能反应人的潜意识的。中国心理学界有2个领头人,他身体不太好,开幕式上有3次说成闭幕,反映了他想早点结束很辛苦的会议的想法。

笔误也能很好地反应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体育”写出“体阅”,潜意识想显露赤裸的身体给人看,同时也想看到别人赤裸的身体。所以他说成“身体”和“看”。

第二个途径是通过梦。1900年出版的《释梦》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情之一,第一版的时候只印了400本,没卖完。第二版出版后就风靡全球。

但是第三个途径就是自由联想。

弗洛伊德打过一个比方,你好像是坐在火车的窗口,有风景从你眼前驶过。

你的治疗师没有坐在窗口,他看不到,所以你需要把看到的风景转告给治疗师。

不管这是些什么内容,你都要把它说出来,可能和性有关,可能是对治疗师的攻击,都要说出来,会被讨论。

这里的你,可以理解为被电脑和手机控制的你。而治疗师,就是想要解决这种情况的理性的你。

但你自己很难用讲的方式来把防御状态告诉后面的理性状态,所以给你的一个好的建议,就是把你想到的内容都写下来,而且是用自由联想的方式来进行写作。

就是把你当时所有的感觉,特别是内心那些理性觉得荒诞不经的想法给写出来。

这些才是你真正的,真实的想法。

然后,你在每天晚上的时候,把自己写的内容,自己阅读,自己分析。

这样,才会了解你当时被电脑和手机所控制的时候,或者是刚要被控制的时候,心里真正的想法是什么。

记住,一有机会就写,随时打开一个WORD或者记事本,一句话也写,一个词也写。

而在你写了一会,不想坚持的时候,这个时候更要写。

随便写,不要管写的对不对,好不好,有没有逻辑,纯粹的心里想什么,就用键盘把想的内容给打出来。

如果你能够坚持住,相信一个周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你的防御机制,并且找到绕过防御机制的方法。

二、想要孩子不厌学,家长要和游戏学好这两点

网友提问:

媒体发文称「网游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可低估的影响」,如何避免孩子沉迷网游或电子产品?

经济参考报发文称,游戏危害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共识,常常用“精神鸦片”“电子毒品”指代。

针对种种问题,业内指出,防范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及企业的多方协作和联动,出台更严格的管理办法,才能更有效地达到目的。

文章最后称,相关人士建议,除了要求平台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不单纯追逐利益,完善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完善平台内容审核机制,减少不良信息进入未成年人视野。处罚的力度要同步跟上。

如何看待这个消息,你会头痛孩子沉迷网游或手机等电子产品吗?你认为如何才能有效避免孩子沉迷网游或电子产品?

——1、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要是家长能学到一些优质游戏中的优点,相信孩子几乎不可能厌学。

很多优质游戏的给人的感觉就是,尽可能地增加成就感,减少挫折感。

而在现实生活中,家长是反着来的,经常减少达成目标的成就感,增加不必要的挫折感。

关于电子产品影响孩子学习的问题,我们厌学症管心营的老师不要接到太多了,几乎每个来我们这里的家庭,孩子就一定会有所谓的【网瘾】问题。

我们的观点是,孩子的问题不是因为沉迷游戏,甚至都不是厌学,而是叛逆,是【不听话】。

家长其实不是对游戏有意见,而是当亲子关系处于一个对抗状态中,在家长看来,只要孩子不听自己的话,孩子做什么都是错的。

很多学霸也很喜欢玩游戏,甚至游戏排名也很高,他们的父母就很少有意见。

而家庭关系不好的家庭,即使一开始孩子是学霸,后面也会演变成网瘾少年。

父母的第一个反人性的操作就是,减少了孩子达成目标的成就感。

比如,我们遇到一个家庭,原来孩子的成绩非常好,能拿到全校第一二名。

后面突然就沉迷网瘾,急得父母不得了,认为游戏毁了孩子。

也不得不说,聪明人干什么都行,他在游戏中排名也很靠前。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很简单嘛,他觉得学习好像不是为了自己学,而是为了母亲学,自己在学习的时候母亲天天盯着。

好像成绩不是他自己的,是他母亲的。

那怎么办呢,逃到一个母亲管不到的地方去,母亲不懂网络,母亲越痛恨网络,他越开心。

这样母亲就管不到他了。

不得不说聪明的孩子干什么都厉害,他在游戏中的排名很高,这样的排位没有母亲的干预,他在这个母亲管不到的地方被大家认可。

而在现实,大家都会说他的母亲教得好,而不是认可他。

2、第二个反人性的操作就是,增加了不必要的挫折。

管心营之前接过一个案例,母亲是理科相关的教授,从小到大母亲的数学都很好,于是她自信满满地辅导自己的初中女儿数学。

结果非但没有把女儿的数学成绩辅导好,还把亲子关系闹得很僵硬。

同时女儿也因为经常被母亲指责而感到自卑,“笨”“不努力”“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这些话像刀子一样捅在女儿心里。

女儿的老师和同学还笑话她,教授培养的女儿,数学只有28分,10道题就做对了两题。女儿在学校中人际关系也不理想,长期负面情绪的积压下,女儿就抑郁了。

来了我们这里之后,听完母亲的描述,我们管心营的老师就对女儿说

“真是难为你了,被你妈这么差劲的老师教导,还能做对两道题。”

母亲成绩好、数学水平高是不假,但是母亲平时教的学生,不管是智力还是基础水平来说,当然要比初中的女儿不知道要高出多少。

当母亲用研究生的数学水平对比初中生的数学水平时,自然而然是一个很差劲的老师,既没有耐心,也不能理解女儿的情绪。

在这种潜意识中的比较之下,就是无端增加了女儿在学习上的挫败感。

同时,母亲作为教授,没人会质疑母亲的水平有问题,所以大家都会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女儿身上。

大家不会认为是母亲教的不好,而是会认为是女儿太笨了或者女儿不够努力造成的成绩不好,这无形之中又增加了女儿在学习上面的挫折感。

但是在游戏中,增加玩家挫折感的事情几乎是没有的,能避免就避免,甚至可以说宁可减少一些积极的体验,也不要增加不必要的挫折感,还想方设法地增加玩家的成就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8-16 转载两条关于对网游与网瘾分析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