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乡土——《乡土中国》读后感

对于乡村,平时其实很少接触,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一些影视作品都没怎么看过,看过最相关的也只有网络小说中的种田文了。虽然小时候在乡村中生活过一段时间,但是对于乡村究竟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它的文化又是什么,却没有一个很深刻的理解。直到最近读了费老的《乡土中国》,才对乡村有个更完整的理解。

在《乡土中国》中我觉得有一段话很好地概括了乡村的特性、中国的特性: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

这种自我主义形成了独特的差序格局,它和个人主义有很大的差距。在个人主义中,追求的是独立的个体,保证个人至上的精神。但是自我主义不同,自我不仅仅只有一个个体,还包含着个体衍生出去的各种关系,如比较传统的且最亲密的——血缘关系,偏向于契约精神的——地缘关系等等。它就像一块石头扔进了水池里,水面上产生了一圈圈的波纹,当然了,越远的波纹也意味着关系也越疏远。

自我主义它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事实上古人就提到过不少,例如孔子最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例如《大学》中提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形成这独特的自我主义的主要原因就来自于乡土性社会,传承近五千年的农耕社会。农耕社会意味着长期定居,极少变迁,也意味着世世代代的熟悉,这种熟悉对着人也对着大自然。

也许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乡土社会中的一些熟悉和习俗会逐渐消失,但是根植在底部的自我主义将会依然传承着。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的乡土——《乡土中国》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