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课堂,优化教学,应该成为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常态

文/半夏

图片发自App

课堂,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

我们作为一个普通教师,一节课,不管在备课阶段做了多么充分的预设,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发现,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问题,会有一些失误,或者说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通过课后的及时反思,发现不足,修正失误,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这样,不仅优化的是课堂,也是我们自己。

本学期的赛课,依据学校的安排,我们初三备课组承担的任务是复习课教学模式的实践,而且是要求同课异构。我虽然是一个资深语文老师,但是,和康华和红霞这两个年轻而且优秀老师同课异构,我还是有一些压力的。我虽然有一些所谓的经验,但是,我更喜欢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更喜欢她们的想法和创意。

康华老师作为主备人,备课的过程,她付出的最多。在磨课的时候,我们三个人集思广益,对教学模式的完善,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包括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小题的设计,都是经过讨论决定的。

尽管做了充分的考虑,但在她们两个上课的时候,还是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语文组的老师们在评课的时候也给了一些建议。 如何依据学情调整导学案?怎样把大家的合理化建议融入导学案?怎样规避她们两个在课堂上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一直在做这样的思考。最终,在理清思路之后,我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调整导学案。

从学习目标的表述,到考点的解析,进而依据学情,决定只学“口语交际”中的一个点——劝说。接着,在练习题的选择上,我选取了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一些语言情境,争取让学生有话说。课堂流程当中的“导入”,还有关于“劝说”技巧的总结,包括“延伸阅读”部分的四个小故事,我的目的在于,通过这节课,让学生不仅会做这一类题,也让学生学会说话,最终达到新课标上要求的,培养学生得体、文明、和谐表达的能力。于是,就有了今天上午我的这节展示课。

图片发自App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就感觉到有问题,整个的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去完成导学案上的练习,但却不愿意公开展示和表达,只是有几个同学反复抢答问题。我的同事们评课的时候也指出来这个问题,说学生不配合。其实,在我看来,不能怪学生不配合,据我分析,气氛沉闷的原因,大致有三个:第一是学生没有足够的自信,担心说得不好,怕同学老师笑话,这个年龄的孩子最爱面子;第二是习惯问题,我们老师也都接受了初三学生不爱发言的现实,但实际的情况是,平时老师没有尽量多地鼓励他们,没有给他们尽量多地提供发言的机会,让他们习惯了当观众。结果,主动参与,积极展示的习惯没有形成;第三点,也跟我有关。作为老班,可能是“气场”足够强大,习惯性给教室造成“低气压”。再加上,有领导和老师来听课,学生多少会有些心理紧张。课堂上学生的状态,取决于老师。学生,没有配合老师的义务,但老师有鼓励、引导、调动、激发学生的责任。

“口语交际”包括好几个小的考点,比如邀请类、主持类、导游类,这节课,我安排“劝说”这一个小的考点,课堂上的时间相对比较宽松,所以赵炎老师质疑,内容是不是有点少?学生会不会吃不饱? 之所以内容少,主要是考虑学情。作为普通班的学生,不管是学习习惯还是学习能力,大部分都不理想,甚至相当一部分孩子,已经完全放弃了学习。但是,如果时间安排得再紧凑一点儿的话,作业部分的三道题,可能也能处理完。之前可能是康华老师的拖堂,对我有一些影响,让我在材料取舍方面,顾虑多一些。

总之,这节课上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既有同事帮我指出来的,也有课后我自己的反思。课堂有问题,很正常,关键是如何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思考这些问题,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而去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不断优化自己课堂。当然,这也是在优化自己。

所以,我在想,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仅是要外出培训,不仅仅是跟着名师学习,更重要也是更有效的成长方式就是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就是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这个过程,就是培养自己的过程,就是成长自己的过程!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反思课堂,优化教学,应该成为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