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听了五堂国画课

八月份,试听了五堂国画课,是微信广告推荐的。

“偷偷学个国画吧,惊艳所有人。”它说。

那段时间正松弛得不像话,觉得有必要紧紧自己的皮了。点进去看,课程内容是“临摹任伯年小品画”。巧了,我的窗台上搁着一套任伯年画册,落了很久的灰,这下可以派上用场了。嗯,好机会。

就这样,一连五天,我放弃了刷小视频以及每晚和三胖的闲聊胡扯,专心听了五堂课,上课做笔记,下课临摹,相当投入。

收获也是不小,第一次使用半生熟宣纸,颜色可以由浅入深地渲染几遍,感觉更好把控。之前我用的都是生宣,习惯站着画,笔触相对粗放。这几天端坐桌前,在小幅的半生熟宣纸上涂涂抹抹,也算是有了不同的体验。

左一张右一张地临摹了许多,只有两幅画还算是顺眼,就搁在这篇文章的后面做个纪念吧。

配色和用笔的技巧也学到了一些,虽然老师在这方面没有讲太多,毕竟是免费的课,我也知足了。

至于其他的收获,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我给老师挑出了两个错误。真是不知深浅啊!老师是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科班出身,她在课程推荐中也反复强调专业出身的重要性。我学画没几年,草台班子,混迹于老年书画班的老大姐之间,其中的差距可想而知。

可是没办法,我上来较真劲儿了,听课时,我觉得老师讲得滴水不漏,可圈可点。等到临摹时,问题来了。

还要从任伯年的画册说起,老师临摹的就是其中的作品,我在临摹时,会把老师的画和任伯年的画放在一起参照。

第一堂课,课题是《绣球花》。老师点花瓣、出枝、撇叶、勾叶筋,画功娴熟,同时也把绣球花讲解得头头是道。

在这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同时又标注着“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教学范本”的画册里,每张作品的背后,也都有一段作品的介绍和讲解。这幅被老师命名为《绣球花》的画作,事实上是蓝紫丁香。

我家楼下有几大株丁香,三胖院子里的绣球成堆成片,可这不影响我犯糊涂,跟随老师的思路,没有产生一点疑虑。直到看见画册上的文字,方才人间清醒,对呀,这明明是丁香啊!两者的区别很大,完全不应该混淆。

接下来的课程,我长心眼了,临摹前的第一件事,先把老师的讲解和画册相比较,结果又有不妥。老师画的《荔枝菠萝》,事实上是《荔枝芋头》,虽然她把芋头的纹理改成菠萝的样子,但叶子还是芋头的叶子。像我这样对这两种作物不很了解的人,不去搜索图片对比,真是傻傻分不清。

相比专业的国画创作,我认准自己是野路子,全凭兴趣,率性而为。不过,这不妨碍我的认真,比如对临摹作品的尊重。

在我的思路里,临摹一幅画,不单单是技巧的摸索,更是对画家的生活、心绪、抱负……的探究。

我是在遥远时光的另一端,体验他作画的那一刻。我模仿的每一根线条,都是笨拙的致意,饱含肯定和忠诚。

我当然不会去报这样的课程,况且几千块的收费,也实在太贵啦!

临摹任伯年《丁香》

临摹任伯年《桃实图》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听了五堂国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