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意义旨在把学生培养成独立意义的人。
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独立意义的人,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努力和举措,需要不断推进,逐步提高。
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作用不容忽视。因为上学之前,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跟父母学的。所以父母的启蒙教育及事情的处理方式对孩子影响很大。
如果父母感情好 ,很少吵架,孩子生活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中,自然也是开心快乐,情感上一般不会缺失,到学校后也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与其他同学也能和谐相处。
如果父母经常吵架甚至打架,那孩子内心提心吊胆,长大了容易有家暴倾向或者情感缺失,缺少安全感和信任感。进入学校后容易有攻击或敌视行为,与其他同学相处有一定的困难。
如果父母离异或是单亲或是留守儿童,这种孩子的情感空缺太大。因为平时渴望父母的关心和爱却得不到,而爷爷奶奶们想把全部的爱都给他们,于是要什么买什么,养成了随心所欲的坏习惯。而有些比较贫困的家庭,可能会坑蒙拐骗,孩子也早早就学会了坑蒙拐骗装可怜的小伎俩。进入学校后依旧喜欢偷偷摸摸,学生一直告他的状,到哪里都被嫌弃,稍不留神就把别人东西顺走。
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爷爷奶奶是第二任,谁做不好都会导致天平失衡,孩子的身心发展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孩子也看在眼里,如果父母处理的方式简单粗暴,孩子会更加粗暴。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温和有效,孩子也会从中学到好的方法。
2. 别把责任都推给老师。
很多家长喜欢说:老师,在学校一定多照顾照顾他,多提问他,在家不听话,老师说的话肯定不一样。
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不听家长的话就代表会听老师的话呢?
父母加上爷爷奶奶这么多人看一个孩子都嫌麻烦,老师一个人管几十个孩子更头疼。
教育要因材施教,但课堂时间有限,谁能真的做到因材施教呢?老师平时要写各种材料各种计划,要听课学习,要家访,要扶贫,各种事情都成了压倒老师的稻草。
学生多,老师不可能一对一去辅导。但很多家长喜欢给老师施压,觉得自己孩子水平略差一些,就想让老师课余时间补课,有的甚至要求老师课堂上要提问学生。这个也要求,那个也要求,即使老师有分身术怕也是管不了一群熊孩子。
教师只能尽力,不可能一对一。真想一对一提升有专门量身定做的,而不是在学校强加给老师。
我在老家代课时,见过调皮的,见过捣乱的,至少听话。在这边,我的天,完全颠覆三观。偷东西成习惯,谎话连篇,上课憋气不吭,下课疯了一样。家长也没少打,就是没用,扭头就忘。看也看不住,一眼看不见就跑了。说白了,义务教育拯救不了这样的人。
我们那边的农村学校,设备样样齐全。教室全部一体机,体音美器材充足,计算机室的电脑完备,不管哪一种都能做到学生人均一个。而这边,多媒体还是以前的幕布那一种,多少年前的了,我接这个班以来就没找到过遥控器,多媒体一次都没用过,开都没法开。
就这,学校让老师用新课程理念,用新课改方法,用多媒体教学,请问,how???
有些家长更是奇葩,觉得自己在家教孩子时他什么都会,在学校老师提问时却什么都不会。家长觉得我在家教他还会呢,你还是老师,你怎么教不会他呢?
这种脑回路我无法理解,也懒得解释,不是说你没看到进步就觉得老师不关心他,老师不是神,不可能一下把所有人教会。
家校合作很重要,但家庭教育搞不好,就是5+2=0。别把一切推给老师,老师不是万能的。老师只能在能力范围去关注每一位学生,但不可能过多照顾某一个学生。
3. 社会教育,社会导向。
现在很多新闻会夸大事实,对一些负面事件添油加醋地报道,蹭热度引流量。但这样是很不负责的,会误导一些群众,引起错误的舆论导向。
社会教育也很重要,邻里之间,小区里外,都是教育的场合,需要良好的氛围。社会导向应正能量,实事求是,而不能夸大事实。同时广大群众也应该擦亮双眼,学会辨别真假。社会各方面应努力配合,共同营造更好的教育氛围。
好的教育是把孩子培养成完整的人,不管是身体的各项技能,还是心理的适应能力,都要全面发展。好的教育是把孩子培养成独立意义的人,可以独立记作业,独立完成作业,独立思考,独立总结,独立做自己的事情。家长应该适当放手适当鼓励,教师应该全面观察,发现学生的长处。社群及社会努力提供良好的氛围,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
现在各种电子产品充斥在生活中,有好的有坏的,在学生不具备辨别能力之前,父母应该适当引导,及时制止。教师应加强宣传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社会应多展示正向广告宣传等。
教育问题不容小觑,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教育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