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妈妈拖着累了一天的疲倦身躯,带着年幼的孩子回家途中,孩子毫无缘由地哭闹,哄也止不住,妈妈心里不由地升腾起怒火,不想管孩子,于是急步前行,以为孩子会跟上来,但稍走远回头看孩子在原地哭喊着找妈妈,正在这时,丈夫出现了在了孩子身边,虽然没有严厉责怪,但他言语流露出的质问让妈妈顿觉得心里十分不安,还有对孩子的愧疚和对自己的质疑,复杂的情绪涌现,成为困扰她许久的问题,在面对丈夫时候总想起这件事,小心翼翼,《坡道上的家》里女主角里沙子生活中的一幕,不知道击中了多少了全职妈妈的心。
《坡道上的家》是由日本三大女作家之一的角田光代所著新作,同名日剧在豆瓣以9分高分引起数十万人共鸣,讲述了新手妈妈里沙子被选参加一起刑事案件八天的陪审过程,被审判的是一名涉嫌杀害幼女的新手母亲,同时也是里沙子生活缩影的八天,辞职照顾家庭、成为全职妈妈、丈夫的参与度不高、婆婆的介入、自己辛苦却又无力,这些使得里沙子感同身受,甚至觉得被审判的好像是自己,更是发出深问:是不是每个母亲都有可能因为这些遭遇而坐在被告席上接受审判?
虽然是日本故事,但其中全职妈妈的焦虑,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定义,在相似文化的东方,都普遍存在,书封上的”揭露丧偶式育儿困局,探究女性生存真相”;这个生存没有脱离其本身意义,全职妈妈们的挣扎无无助无不揭示着“女子本弱,为母则强”,但又是最大的恶意,这也是里沙子感受到自己的、嫌犯的对于来自于丈夫、婆婆以及周围人的攻击。
01 ,丧偶式育儿并不是丈夫缺席,而是社会主论调认为他们参与就值得表扬
嫌犯丈夫在出庭陈述时,表达了自己即使工作繁忙也尽量在周末帮助妻子承担育儿的任务,看到妻子受累看起来情绪不稳,看到孩子身上有可疑伤痕怀疑是妻子所为时还向自己的朋友请教,还请了自己开着画室的母亲临时停下工作来帮忙。这一幕让大家觉得男人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其中一位年长的女性陪审员觉得比起她们那个年代,作为嫌犯的妻子已经很好了,应该知足。
婆婆也觉得比起自己,媳妇简直不要太好了,丈夫为她着想,自己也愿意给她帮忙,到底还有什么原因让她对自己的孩子痛下杀手,这不是作是什么,不是罪大恶极是什么?
联想到我和一些妈妈的生活,作为一名不得不辞职在家照顾家庭的年轻母亲,曾经也因为这些心有不忿。曾有位妈妈就吐槽说好像孩子出生后,只要丈夫干了点什么,就会得到周围人的表扬,她自己也会被周围人羡慕说嫁了个好老公云云,只有她自己知道,这远远不够。尤其是在婆婆一家看到丈夫买菜做饭时惊呼他现在怎么这么能干的时候,她内心的酸楚和委屈无人述说,即便说了,其他人也会以各种说辞、眼神来告诉她你太不知足了。
还有婆婆与丈夫之间的亲密无间也会让很多妈妈心中难受,明明夫妻间应该有的亲密却在生孩子后荡然无存,以为是丈夫性格使然,但与婆婆的互动却让她感受不到自己是被爱的、被丈夫珍视的,这才是丧偶式育儿的核心。全职妈妈们也许要的不是丈夫对育儿、家务的参与度,而是需要丈夫的比肩作战、亲密无间。这也是里沙子也好、嫌犯也好,心里感受到的丈夫的攻击而因此产生出来的对丈夫的怕,甚至是恨。
02,作为母亲,全职妈妈们不得不对自己要求高
当退出职场,把育儿、照顾家庭作为自己的主业时,全职妈妈们会开始对自己有高要求,这似乎也源于丈夫、家人以及社会对她们的期待,因为你回家了就应该做这些,而你本身是女性,天生就应该做好,如果做不好,就是你有问题。可是她们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没有经验对于她们来说从开始其实是恐惧的,但因主论调也会觉得自己必须是可以的,事实往往会挫败她们的信心。当里沙子产女回到自己的小公寓时的担心、嫌犯面对女儿的哭闹不知所措时,她们内心的无助和绝望会让自己觉得自己这么没有用,大家口中的母性的本能为何自己都没有,面对着那么柔软的婴儿自己为何不知道该怎么办,里沙子曾失手把女儿摔在地板上,嫌犯在给女儿洗澡想让她停下来以免下班回家的丈夫烦躁时看到的是自己在公园带着孩子快乐地玩耍的场景。
这些追求完美的期待原本并不是所有的妈妈想要的,但她们在无意识中被要求着这样做,常常会自责,面对孩子的爱与恨也很难自我调节,知道自己应该爱孩子,但孩子无休止尤其是哄也不止的情况下自己也会恼怒甚至会对孩子恶言相向,甚至可能像嫌犯那样打、虐待孩子(书中直到最后也没有明确孩子身上莫名的伤痕是不是嫌犯所为),当自己恢复理智后又陷入愧疚和羞耻的情绪中,还特别怕自己的行为,如同开头所描述的里沙子一样深怕被丈夫发现。这在日本虐童是件大事,父母可能会因此被罚,被判没有能力养育好孩子而失去孩子在身边养育的机会。
当一个人所有的价值体现在一件事上,追求优秀、认可就成了心头大石,而在教育孩子一事上出现失误就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或会情绪崩溃,或会变得极端控制,或会变得卑微·······这在生活中很常见,这样的新闻我们并不少见。我的一位朋友曾经是才貌双全,在外企干得风生水起,但因为高龄产女不得不辞职回家,而丈夫一家觉得照顾好、教育好孩子就是她的责任,还得要有儿子,这就样连着生了3个孩子后,彻底失去了往日的风采,而她也为自己感到悲哀,但安顿好孩子后再现江湖就只能是个梦了,她不敢向丈夫提要求,更不敢伸手向丈夫要钱,这样的煎熬曾让她大把大把地掉头发,甚至想一死了之,但念着孩子们还想不敢轻生。
书中的刑事案嫌犯也是如此,即使每个月家用不够,都紧巴巴地挨着,而很难开口向丈夫开口。她们或许都是最怕那句:你连自己的事都做不好,还要钱?当失去了经济独立的机会和能力后,她们就仿佛低人一等,这在婚姻和家庭中必然会导致不平等的关系。
03,全职妈妈们能获取的社会资源、支持没有太多
老实说,日本的全职妈妈算得上是一个职业,还算是能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甚至是尊重的,孩子在很小时就可以有一些官方环境、设施可以帮助妈妈们做早教,但在我们周围,全职妈妈似乎面对的都不是什么赞赏的眼光,而且资源实在太有限,而并不是所有家庭都有长辈可以帮忙,况且隔代养育也是现代年轻父母不是特别愿意选择的,选择保姆来带孩子又有经济、安全等各方面的原因选之的人不多。
即便在一个社会资源看起来稍微好点的社会,在面临困扰,遇到困难时,还是很难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支持,如同书中的被告,当她不能解决独自照顾孩子、自己孩子看起来比其他孩子发育晚的问题时,保健师上门也没法解决问题,还没等到做心理咨询,悲剧就发生了。
这里面,当问题发生时,最小的社会单位是家庭,而家庭最重要的人是丈夫,他没有能够支持到妻子,还用冷暴力、精神暴力来对待她想传递给她你就是奇葩,你就是不行。还有婆婆,虽然放下自己的工作来帮忙,但还是会各种挑剔,埋怨不会照顾孩子,不会照顾丈夫,还替儿子晚上不归家辩解是因为媳妇不能让他有个安静的环境好好休息,作为养家的主力,他好好休息是应该的,而媳妇孩子不照顾好,家里收拾不整洁就有问题。试问这样的所谓帮助和支持谁会想要,所以,被告干脆让丈夫转告她不要来帮忙了。
当一个人不被看见、关爱、支持,可想而知,内心的悲伤和绝望有多大,但她还要去照顾那个以她为全世界的婴儿,这其中的心里冲突其实是真的太难缓解了。
书中还从多个方面对这样的真相进行了剖析,不想一一罗列和赘述,只是无疑这些全职妈妈都是在挣扎着找寻自我,她们也想从妻子、母亲的角色脱离开来,做女人,做自己。在多个角色中做到平衡不易,活出自我更是不易,所以可以从中给我们一些启发:
01, 经济独立&人格独立
不管何时,男人抑或女人都应经济独立,这个独立更想特指心理意义上的,那就是人格独立。即便是全职妈妈,那也有付出,也是有价值的,值得用工资或钱来衡量,社会分工不同而已,虽然有些时候并非是自己心之所愿,但既然选择来,就要告诉自己,这是值得的,是有意义值得收入的工作。首先自己得肯定自己,接纳自己,才能理直气壮。
02,心态的修炼
尤其在婚姻中,必须修炼自己的心。《为何爱会伤人》里说婚姻是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获得真爱必须要修炼自己的心。要有颗爱自己的心,只有爱自己,才会有人来爱你,尊重自己,才会让伴侣来尊重你。
不把所有对于爱的回应的期待放在伴侣身上,容易产生“为何他婚前婚后变化如此大”的感觉,影响对生活的态度。不把所有期待放在孩子身上,没人可以做100分的妈妈,60分足矣,虽然可能很累,但用点时间来爱自己,经营好自己的生活,才能在遇到困境时冷静面对。
03,培养求助的能力
如同书中的两个新手妈妈,她们没法向朋友诉说她们的状况,更因为与自己原生家庭尤其是母亲关系不睦无法求助而开始把自己封闭起来,这也是很多全职妈妈感觉跟社会脱节的原因之一。求助的确是一种能力,不管任何时候,任何人都需要,而且是每个人的权利。即使只是向他人述说,也都可以缓解,因为女性的感性需要倾述和排解。学会倾述、学会求助,这很重要,当被倾听,被帮助时会被理解到,会让自己的无能和无助感减少。
当然,有人会说并非所有人都是这样,也有活出精彩的人啊。同样一位日本主妇坂井顺子,74岁高龄仍每天坚持早起、做家务、出门会友,回家做饭、做家务,从早上5:15起床,到晚上10~11点间睡觉,四十年来如一日的坚持,有人说她心态好,拥有健康年轻的心,我们没办法想象她是否曾经也一样迷茫、焦虑、挣扎过,眼前云淡风轻的日子是否是她年轻时候的梦想。但这位74岁高龄的老人还是位作家,所著书籍都是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这的确与她的好心态分不开,更是她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即便她说为家人服务是她的乐趣,也很有爱,但她仍然有自己的生活,才会出书、还带着学生,有自己的兴趣、喜好,活得精彩纷呈。
在这些精彩的背后,依然会有异于常人的付出与坚持,还有对自己想要的生活很明确,清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如果没有自我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对于全职妈妈来说,摆脱倦怠和挣扎,如何想到并做到,找寻到生命和生活的意义,自身的价值,做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是关键。
不管是全职妈妈,还是职场女性,抑或是还不是妈妈的女性,这本书都值得一读,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对于自己的需要,所追寻的生命的意义都可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