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人生海海》:伤害后的救赎

这是一本厚重的书——承载着不同人生命运的重量。之前简要的写过一次书评,不太满意,怀着对这本书的敬畏,又重新读了一遍。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不同的人读《人生海海》,便会有不同的感悟。麦家自己说,这是他耗时八年写的一部和父亲的和解书——通过主人公“上校”一生的离奇经历,侧面表达了故事中“父亲”和“爷爷”的和解。 而我看到的,却是各个人物的自我救赎之路。

一、从作者的初衷写“父亲”的立场看,文中写了四个不同父亲的故事。

第一位父亲:爷爷。爷爷一直不满父亲和上校走得太近,两人经常因为上校吵架、和好。爷爷为了洗清父亲的清白不惜告发上校,是导致上校疯癫的一个推手,也是父子成仇的导火索,最终自杀而亡。

爷爷这一人物形象刻画得神秘,保守,又刻板,外号“老巫头”,经常讲大道理,喜欢谈前世今生。他无疑是爱父亲的,为了父亲的名声,他宁愿背负骂名,但最终逃不过良心的谴责。为了给全家一个交代,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以保全家人的名声。这是爷爷的救赎。

第二位父亲:父亲。父亲和上校从小要好,拆不散。家中出现变故后他义无反顾地选择自己承担一切,把儿子们一个个的送走,自己留下来和“鬼”做斗争,直至去世。

父亲外号“雌老虎”,不爱讲话,上校除外。但是并不代表他不爱自己的孩子,为了能减轻爷爷的罪孽,为了让孩子们能体面的活,他自己守在老宅,常年忍受孤独,甚至不敢要孩子们靠近老宅。父亲也在救赎,替爷爷做的错事救赎,为孩子们的未来救赎。

第三位父亲:老瞎子。老瞎子为了儿子小瞎子能博得乡亲们的同情,让小瞎子说谎污蔑上校和父亲。而为了儿子能在自己死后活下去,他在祠堂前跪了三天三夜来赎罪。

老瞎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上校悲剧的推手。即将离世时,他知道如果不做点什么,乡亲们将无法容忍小瞎子的存在。于是他用真诚的忏悔感动神灵,以此寻得大家对小瞎子的庇护。直至最后一口气,他都保持着跪姿。这是老瞎子对自己、对小瞎子的救赎。

第四位父亲:矿上工人。在得知两个地下党儿子被埋在塌方的煤矿后,这个男人选择了没日没夜的挖通道,并请求大家帮忙。即使是毫无希望还是坚持挖,最终悲伤而死。

矿上工人的笔墨较少,是上校回忆的一个桥段,但体现的父子情感人肺腑。他是在为他的儿子救赎,为他儿子的莽撞和冲动救赎。

二、从纵向的感情线来看,里面有亲情,有友情,有爱情。亲情主要是父子情,友情主要是父亲和上校,爱情主要写上校和妻子。

年轻时候的上校风流倜傥,林阿姨一直倾心于上校,但上校的经历不允许他有家庭,他不想牵连任何人。阴差阳错下林阿姨被利用诬陷了上校,导致上校离开医院。林阿姨在获悉上校疯癫后不惜与其结婚,几十年如一日的照顾如孩童般上校的起居。这是林阿姨的救赎,对她当年给上校造成的误解和伤害进行的救赎。这份救赎,用了她整整后半生。

三、为何会伤害?既然伤害了,为何要救赎?

答曰:复杂而多变的人性。

文中的第一位父亲不喜儿子和上校走得太近,开始并未出现大的冲突,父亲对上校并无太多反感,甚至在上校伤害小瞎子后帮助儿子隐瞒上校的行踪。此时的父亲有为儿子与上校交好的开脱,也有对上校遭遇的怜悯,是善的。当儿子被污蔑时,父亲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出于保护儿子,父亲自私了。为了给儿子讨回清白,这位总喜欢讲前世今生、讲人生大道理的父亲选择了出卖上校,用上校的牢狱生活来换取儿子的名誉。圣人与小人,善与恶,仅在一念之间,仅取决于儿子的名声是否遭到破坏。

第三位父亲老瞎子,他的红卫兵儿子小瞎子,在窥探上校的纹身秘密时被上校制服且被上校伤害到生活不能自理。如果说之前老瞎子是善的,那么自他的儿子被伤害时起,他的心理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因为儿子受伤而怀揣着恶。当上校被示众时,他出于报复心理,要当众揭开上校的遮羞布。上校被刺激疯癫以后,乡亲们的孤立,使得他不得不为自己离世后儿子的生活而低头,低头的那一刻,他内心向善。

人性中的各个特质在不同场景中不断切换,于是让我们看到了世间百态。

人性,是人类讨论的永恒话题。关于人性,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折磨着多少哲人。

“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告子认为人性无分善恶就如同水流动时无分东西一样,哪有沟就往哪流。

人性的善恶问题到了王阳明那里,另有一番说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认为,人心本无善无恶,待到事情发展跟切身利益相关时,就有了善恶,即所谓关心则乱,人又有一良知来告 诉那人怎么做是对怎么做是错,至于那人最后有没有按照良知指引的去做,则又要看那人的本事。

所以说,人性的特质都是相对的,在面对不同境况时,表现出来的人生观是不一样的。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

现实的世界中,作为独立个体的人,随着生活的不断打击和压迫,都有相应的弱点,有的善,甚至会消失。有了利益冲突,人的恶就突显出来,人与人之间就有了自私、猜疑、误会、逃避、背叛、贪婪。特别是当毁灭性事件发生时,人的理性、信仰、道德等观念烟消云散,从而陷入虚无和悲观的泥潭中。

如《罗生门》中被遗弃的家丁,看到老妪发死人财,开始是善的,但是在道德与现实的抉择下,他也选择了恶。从善到恶的转变,他只用几分钟的时间。

张爱玲说:“我相信人,但我不相信人性。”张爱玲所受的伤害,是父爱的反复无常,是母爱的追求自我,而伤害最深的,则是胡兰成的朝三暮四。他们都曾经善待过张爱玲,但内心对于利益的驱使,最终张爱玲承受的,更多的是来自于他们的伤害,来自于他们的恶。

在暴风雨来临之际,所有人都设法躲雨,但是每个人避雨的方式各不相同。在利益面前,人们撕下了道德的伪装面具,露出了丑陋的肉体。

书中的上校,读起来令人心疼。在一定意义上说,上校的遭遇犹如余华的《活着》,朴实而悲壮。

人性,既有残酷,又有慈悲。

人生海海,什么样的生活,都要有生活下去的勇气,即便有罪恶,也还是逃不过人性的救赎。

作者:陆兮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fb163682b4e5

来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评|《人生海海》:伤害后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