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州苏轼———中国的苏东坡》(20)

图片发自App

【玻璃江妙降水怪】

岷江由北而南,缓缓流过青神全境。青神岷江段处于岷江中游,是岷江出川航道的首段。在黑龙鸿化山麓岷江处便进入青神地界,奔中岩寺、刘家场(今瑞峰镇),泊舟汉阳场岷江岸。青神全境岷江流长40公里,在汉阳犁头峡流入乐山境内。

岷江水道青神段恰好流经川西平原的最南段。其间,县境内38条溪流先后汇入岷江,流量大增。船行江中,水面开阔,平稳易航,平畴沃野。左岸丘叠峰嶂,船旁还不时闪过绿树翠竹,菜花稻浪,桑田水车,农舍炊烟,沙州、江心岛等景致。山水倒影,交相辉映,美景怡人,不能不令人陶醉在这自然的写意之中。宋邵博赞叹说:“天下山水之胜在蜀,蜀之胜在嘉州。”宋朝大诗人陆游来此追忆东坡足迹时,更是给这段水面起了一个美丽的名——“玻璃江”。

图片发自App

岷江河青神段自古就有一座著名的书院——中岩书院。曾被誉为“川南第一山”、“西川林泉最佳处”的中岩寺早期曾是佛门罗汉诺讵罗的道场,红墙碧瓦,翠竹掩映,佛事兴旺,香火鼎盛。青神乡贡王方在中岩兴办书院后,因其道德文章而名扬周边诸县。苏洵与其为旧交,便将16岁的苏轼送到老友门下求学。中岩书院建在上寺,林深幽静,确实是一个山清水秀、幽深静谧的学习环境。苏轼到此后,王方教学有方,苏轼勤奋苦读。一年过后,苏轼学业大进,文章、书法、棋琴书画样样精通,尤擅对联。其诗文众学友已无法望其项背,特别是他在下寺“木鱼口”上与江淹才冤魂的巧对更令人自叹不如:上联出:“鳝长鳅短鱼有腮”,下联对:“龟扁鳖圆蟹无头”。连老师王方也暗地里为苏轼的才思敏捷而叹服,但王方对苏轼偶尔露出的狂傲之色感到不安。玉不琢不成器,为了让苏轼能有更大的进步,王方决意让苏轼下山到嘉州一带游历,在游学中接受磨砺。

一日,他把苏轼和另一名得意弟子叫到跟前训话:“老师觉得你们学得很苦,但此段时间长进不大。自古游学相长,给你们三个月的时间到嘉州、凌云、乌尤、峨眉一带去游历吧。天下高人隐士不少,子瞻你们要注意虚心学习。船已雇好,马上就出发吧。”苏轼一听,高兴极了,他一直喜好游历山水,在眉山求学时,他的足迹就踏遍了周边的蟆颐观、连鳌山、大旺寺等地。“山水之间,可以悟道”这个理他懂。苏轼下得山来,日已过午,他本想到河对岸程家嘴的外婆家小住一晚再走,但老师严厉的眼神使他不敢有妄想。

图片发自App

苏轼和学友一起乘船顺水而下,船至汉阳码头天色已晚,因为汉阳一直有下行船不能夜行的官方规定,苏轼和学友只好泊舟上岸住宿。汉阳是岷江上的水码头,自古就是丝绸集散之地,有“嘉定大绸汉阳丝”之说。诗仙太白“仗剑出川”时就在这平羌小三峡吟唱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千古名句。一夜无语。谁料第二天一早,期待的行程受阻,烟雾锁江,无数船只能待发。苏轼站在船头很是奇怪,就向船家发问:“为什么才立秋时节,江面上就有如此多的雾气?”船家答道:“公子有所不知,这犁头峡本来没啥大碍,据说三十多年前,有一位江南才俊,在峡口投江而亡,他的阴魂一直不散,江上平白无故的就经常有风浪水雾出现,有的船只因此触礁倾覆,夜晚更是不敢开船。”苏轼一听略有些惊恐,正自思度这秀才阴魂为何要做怪时,一个吟诵联句的声音随江风自远及近缥缈而来:“小路上小女人穿小鞋走小步小心加小意”……一句句抑扬顿挫中颇含哀怨之意。苏轼倾耳一听这出的是对联的上联,沉吟了好一阵子,却一直没想出好下联,同窗好友也呆若木鸡。他暗想:看来这是个绝对,和上次在中岩木鱼口的对联相比,是不能轻易对出下联了。自求学以来,苏轼确实还未遇到过这样的难题。苏轼正在冥思苦想中,不觉额头沁出颗颗冷汗。忽然风中隐隐传来一阵钟鼓之声,浑厚、幽远、庄严,他心中一亮,想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凌云山、大佛寺,顿悟之后便高声吟诵:“大佛寺大和尚敲大钟擂大鼓大慈又大悲。”话音一落地,紧接着一阵狂风吹过,江上竟然云开雾散,碧波荡漾处,只见一轮红日悬挂江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说来也怪,从此以后,犁头峡以及青神岷江段的江水更平缓了,河水总是从容地流过,不再有诡异现象,水道更是畅通。难怪陆游在朝拜中岩寺,凭吊瑞草桥时,将此江段称之为“玻璃江”。

这便是苏轼与佛禅结缘的开始,自此后苏轼似有所大悟,无论在峨眉山、乌尤寺、大佛寺,还是在大德高僧面前,他都恭敬谦逊,后来他还与高僧佛印

留下了一段友谊的佳话。从此,苏轼的一生都在山水间畅游,寄情于山水之间,而他的诗文中也有了更多的禅意佛理。晚年的苏轼,更是将这一片家乡的山水作为他排忧抒怀的灵丹妙药。

直至今日,若有雅兴的朋友再荡舟岷江青神段,依然能找到陆游笔下“玻璃江”的感觉。这里,可是五千年巴蜀农耕文化的一块遗存地!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眉州苏轼———中国的苏东坡》(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