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战中的女人会献身于身边的人?

我们都知道,性与爱是分开的,性不一定是因为爱,也有可能是因高浓度的荷尔蒙和生理需要。然而,在很多阅读中发现,二战中,很多女性愿意献身于身边的熟人或亲人。这着实让我吃惊。

第一次接触这情节是在《穆斯林的葬礼》中,当读到二战中,身居英国的梁冰玉献身于姐夫韩子奇时,可能是因为作者的铺垫不足,再加上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笔锋一转让人难以接受。

再次接触是在德国电影《我们的父辈》中,虽然夏洛特深深喜欢着弗里德黑尔姆,但是最后她献身于一位战地医院的医生。 

阅历尚浅的我难以读懂作者的深意以及女性的心理。但是仔细想想,除了在二战中,现代也不免有关这样的的描述。如在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临近结局,男主渡边和直子老师玲子睡在了一起,为了缓解紧绷的神经或纪念死去的直子;在《前任三》中,女主和男主闹分手后,明明内心还有牵挂,还舍不得,还有很大复合的可能,但最后还是献身于暖男型的大学同学。 

要如何探究她们当时的心理,离不开的是故事的背景。二战那个乱世年代,烟火无休止,高度紧张的神经,要生存下来,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的维持,还有心理的寄托,不然活着就是行尸走肉,麻木于世,甚至看遍横尸遍野残忍的场景,再无生存下去的勇气和意义。其道理现如今也是如此,对于那些备受思想折磨的人而言,多一种解压的方式就多一线生存下去的希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二战中的女人会献身于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