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5 一本书跟一些杂谈

有好久没给可乐写信了。昨天到今天出差了一趟,在阜阳见到了一个做教育的家族,姓杨。爸爸在2007年从体制内出来开办学校,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回来创业做智能学习,让我感觉挺受启发。来回的飞机上,一直在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读的过程中,不免产生想跟可乐分享的冲动。

给可乐写信,其实爸爸到底是为自己写的,还是为可乐写的呢?

其实可乐长大之后,读这些信的感受,我是丝毫没有把握的,但也有所期待。可乐是会觉得无聊、有趣、感动、反感、愉悦,还是别的什么情绪?还是会干脆都没读过,或者没读完呢。真的不知道。但我相信这大概是一种好的对话方式,也相信自己写的基本诚实和认真,更相信大概有一天,很多想法,可乐也有共鸣。最近爸爸带可乐的时候,就是会持续忍不住的亲一口,说“超爱可乐”,这大概是我持续愿意写信的动因。

阅读的目标,是读完吗?

我是用得到的阅读器在读这本书,它其实并不容易阅读,甚至是有点晦涩。回来的飞机上,我发现自己在阅读时,一个不好的毛病,就是总是在观察阅读进度,总是在莫名其妙的为单次阅读,设立一个进度目标,甚至有意的往前赶。这是为什么呢?

或者说,为什么我会这么在意一本书读没读过、读没读完、读了多少呢。读很多书,本应该是一个过程,找到与作者交流的方法和入口,找到自己内心的答案,或者呼应一个自己隐秘的感受。而我却不知不觉,关注在了最重要的东西之外的事情上,就是读书的进度、读书本身这个行为。就好像,我读完了这本书,就完成了一个目标一样。可是,这种晦涩的书,其实大部分读完并不会记得,而读的过程中,对哲学概念的反复思辨,和对其中观点的理解/顿悟,才是最有价值的部分,就像是给自己的脑子,做了一次思想体操一样,只不过这个体操大概动作不太适应,非常新。

是的,后面读书,应该是享受过程,而不是关注进度。这样反而才能读进去、读的久、读的多。因为这让阅读回归到了本质吧。

可乐因为爸爸,学会了抠鼻子。

这是爸爸的错,这是一个不好的毛病。我曾经也想过,我为什么对抠鼻子这个事情这么痴迷,而且总是戒不掉。就好像有人有烟瘾、酒瘾,而我有抠鼻子的瘾。为什么呢?

大概可能是掌控感,我通过清理鼻腔清理个干干净净,获得畅通的空气流通的感受,大概是希望去对抗外部不可掌控的一些东西。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猜测。而可乐抠鼻子,首先肯定是开始于模仿,模仿有臭习惯的爸爸。

真的希望可乐能戒掉,爸爸也努力戒掉。对不起,宝宝。

说回这本书。

读这本书,在前半部分,我一直不太懂“良质”到底是要表达什么,似乎就是客观和主观之上、或科技和感性之上的结合点。而读到后面,我渐渐感觉到,所谓“良质”其实是人内心感受世界万物的那个潜意识,是“我”之外的那个存在,从而契合了“道可道、非常道”里的道。读到这里时,我感觉我得到了些什么。

另外,这本书也让我特别好奇作者和他儿子克里斯的相处模式和关系。作者在摩托车上的专注和理性,会如何影响自己和家人;作者带着儿子骑着摩托车的一次远行,又会是一个怎样的修行过程呢。这让我也很想跟可乐,未来来一次这样的旅行。

最近车里时常播放海朋森的《草莓》和莫西子诗的《不要怕》,前者是可乐上车后每次必点曲目。不知道可乐长大之后,还会爱听这样的音乐吗?

爱你们。

于北京。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10.25 一本书跟一些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