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老子》的心得

自2003年首次接触《老子》,已经熟读《老子》不止千遍。精解《老子》帛书甲本也已经五六年了。这里从六个方面来谈谈解读《老子》帛书甲本的心得:


第一,解老应选个好的版本。不然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字之差,万劫不复。比如《老子校勘》德篇第32章:“天下皆胃:我大。大而不宵。夫惟大,故不宵。若宵细,久矣。”而通行本则变为:“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宵。夫惟大,故似不宵。若宵久矣,其细也夫。”甲本的意思是指:天下之人大多数都认为我最大。我大,当然就不小。也正因为我大,因此就不会认为我小。如若小、细,这样才是长久之道啊。显然,帛书甲本就是在谈绝大多数人的“自大”问题,都“以我为中心”。而通行本的意思是:天下之人都向我说:道最大,似乎还不小。正因为道非常大,所以似乎也不小。若小久了,那么就变细了。这样的改动,想不把人弄糊涂都难。所以,选择一个好的版本是非常关键的。

第二,解老要遵照字的本义。由于《老子》出书在春秋时期,字的意思还没有那么丰富,因此遵照本义来解读老子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老子校勘》德篇第11章有“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解这句话的关键就在一个“事”字。事,其本义就是“官职”。也可引申为“权势”。这句话的真正内涵就是:那些取得天下而又能保持长治久安,不可能依靠权势。另外,就是《老子校勘》道篇第45章中有:“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若不遵照本义就非常难以理解老子写这句话的真实意图。道之本义就是“供行走的路”。于是,就有“路是用来走的,却没有永恒不变的走法”。具体到帛书甲本中,就应该理解为“大道是能够领悟的,并没有永恒不变的领悟途径”。练习书法可以悟道,种庄家可以悟道,做学问可以悟道,庖丁解牛也可以悟道。显然,领悟大道的途径是迥异的,而目标却相同。

第三,以老解老,上下文贯通解老。比如《老子校勘》道篇第45章中:“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如何断句?其实在《老子校勘》德篇第4章中已经说过:“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既然天下之物都是由有所生,那么“有”自然就是万物之母了,而“无”又生出有来,那么当然“无”就是天下万物的最初状态了。显然,上下文贯通理解老子是非常好的方法。于是,这断句就应该是“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第四,古人善于“明天道而喻人事”,解老也理应如此。因此在解老之时一定要注意两条主线,一是天之道,二是圣人之德。这两条主线几乎贯穿了整本《老子校勘》。明天道,修之身,其德乃真。

第五,解老要符合当前实情和常理。我们学习老子的目的就是要“学以致用”。不管是用来修身、养生,还是用来治国安邦,抑或用来排忧解难、解决企业问题。这些都是用。不仅仅要用,而且解出来的老子不能够与现实常理相违背。

第六,解读老子必须相信老子。有人问我:“到底是现代人聪明,还是古代的老子聪明?”很多人都认为现代人聪明,这无疑是正确的。原因很简单。古代的老子从来就不认为自己聪明,也不会表现出来所谓的聪明。那么,聪明到底是什么呢?一般我们在夸赞某人聪明。一定是某人运用了很多技巧、深思熟虑,将其他地方的财物运用所谓合法的手段变成了自己的财物了。这样的人是我们认可的聪明。如果某人的财物被别人骗走了,我们通常会认为被骗之人都是傻子。那么,老子聪明吗?老子不聪明。因为老子在说:“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老子崇尚,不诚信之人也要相信他,难道不是傻子吗?所以,《老子》不能教给我们聪明,但是一定能带给我们智慧。

最后,就是要特别注意《老子校勘》德篇第35章,即“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老子所用语言与所讲内容都容易了解,且容易执行;然而为何人们不能够真正弄得清清楚楚,也不能够真正做得到呢?这是因为老子的每句话都有相应的主体,管理者都应明白其终极目标。但很少有人知晓老子话语中的主体与管理者的终极目标,因此就没有人真正了解我呀。显然,我们只要将老子所说每句话的主体与管理者的终极目标弄明白了,那么解老就应该非常轻松。

你可能感兴趣的:(解读《老子》的心得)